最新发布更多...

2025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25-02-20
  • 全选
    |
    刊物全文
  • 刊物全文
    2025(2): 1-180.
    摘要 ( 9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探索与争鸣创刊40周年青年学人专刊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探索与争鸣创刊40周年青年学人专刊
    2025(2): 2-3.
    摘要 ( 6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2): 4-5.
    摘要 ( 12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
    邵燕君, 祝东力, 赵勇, 王鑫, 杨玲, 秦兰珺, 耿弘明, 李洋, 黎杨全, 许苗苗, 王玉玊
    2025(2): 6-38.
    摘要 ( 6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当下,新的大众文艺正在不断生成、蓬勃展开,亟待研究者进行理论提炼和批评研究。“二次元一代”青年学者不仅拥有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个体经验、全球化的想象力和视野,更展现出一种言说自身及其时代和文艺的冲动和尝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玊的专著《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以下简称《编码新世界》)便是其中代表。为此,2024 年 12 月 3 日,《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委员会,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这部专著,以“‘二次元一代’的经验变迁”为论域,展开交流探讨。本刊将与会专家观点汇集于此,因杂志篇幅有限,本期仅刊发精要,全文将以别册形式另行发布。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孙飞
    2025(2): 39-50.
    摘要 ( 6 ) PDF全文 ( 3 )   可视化   收藏
    沃格林在《天下时代》一书中,依据“实在”进程中的不同形态,构建了一套关于“天下时代”的世界历史叙事。“天下时代”实际上勾勒出一幅动态图景,即通过“精神天下”与“现实天下”的重新组合,以超越论的模式将“ecumene”(人居大地)这一符号再度等价于荷马时代的宇宙论经验。然而,在触及“中国天下”问题时,这一叙事的核心原则面临着挑战。概言之,中国的历史经验难以契合超越论模式中的天下观,因而也无法将自身分化为“精神天下”与“现实天下”,这一点在赵汀阳对于天下概念的重构中得到清晰的展现。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天下”与沃格林分析的“ecumene”在字面义上虽能形成对应,但两者指向着不同的经验类型。依据这类经验,尤其是对于存在问题的不同组织方式,不同的天下叙事不仅呈现出形态差异,最终得到的历史理解也将变得极为不同。
  • 学术争鸣
    褚丽娟
    2025(2): 51-62.
    摘要 ( 4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向世陵教授在《儒家博爱论》中指出,博爱作为一个中国自产的词语,在用于翻译西方类似观念时,却反过来用西方的观念否定、束缚了自身的思想。该结论挖掘了历史上儒家博爱观所具有的普适性文化资源,却也掩盖了这个概念产生之初所呈现的历史纠缠、文化互化的史实。运用全球史和概念史的方法,考察作为概念的“博爱”一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时间脉络、代表性人物、主要内涵以及提出博爱概念的现实考量和问题意识,进而回溯博爱概念从日本迁移到中国的路径,挖掘明治维新时期博爱概念被使用的历史语境,可以发现博爱概念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对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回应,这种回应最先从日本开始,到了中国博爱概念的散播路径和资源来源逐渐产生了差异。今天,当我们在讨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议题时,拥抱跨文化性成为无法绕开的核心。
  • 学术争鸣
    康翟
    2025(2): 63-72.
    摘要 ( 7 ) PDF全文 ( 9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所谈到的工人因被束缚于机器生产而精疲力竭的状况,数字时代的倦怠突破了体力劳动的界限,并展现出精神内耗等诸多新特征。其生成机制可视作自我剥削、社会加速、过量的人机交互以及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工作挤压生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可以发现,上述机制无不植根于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矛盾及内在要求,构成了数字时代倦怠背后的深层逻辑。韩炳哲对数字时代倦怠现象的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由于其理论框架缺乏资本批判维度,最终仅停留于现象层面的考察和描绘。
  • 学术争鸣
    何青翰
    2025(2): 73-85.
    摘要 ( 6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基层知识青年的“失意”状况深刻折射着中国社会的时代症候。以田野调查报告以及非虚构类写作为主,学界产生了一批关于当代基层知识青年的叙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具有文化场域的多元参照系,接受着持续“现代化”与反省“现代性”双向牵引,形成了内敛式的个体关怀与外延式的秩序思考的两条书写路径,力图承载并超越“失意”。作为知识生产,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在情感知识维度与社会知识维度为理解基层知识青年的心灵世界及其生活现状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符号与观察坐标。这一知识生产能否持续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正向力量,取决于其自身能否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造成的思想局限,走出“寒门子弟”抑或“小镇青年”的社会想象的循环复制,从而激活内在于中国基层的社会主义资源以及既有的文化传统,在个体与集体的平衡之中恢复基层知识青年的行动主体性以及内具信念感的历史目标。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邱婕
    2025(2): 86-96.
    摘要 ( 6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当时间和节奏越来越偏离人类社会轨道,节奏分析通过对“时间之问”的日常性转换,提供了社会时间抽象概念的具象理解。为填补空间转向思潮所遗漏的理论“盲域”,有必要重拾列斐伏尔的遗稿,接续列斐伏尔晚年转向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路径,从时间意向性深描集体生活的社会节奏,将其划分为循环和线性两种类型。其中,循环和线性的“节奏失衡”直指日常生活异化的现代性议题,突出如经济生产的快节奏卷入日常生活并制造了加速、压缩的时间景观。对此,反节奏化的社会理想方案重新提出“等律节奏”的诗性救赎、“时空结合”的都市革命。围绕“多元节奏”“节奏失衡”“等律节奏”之脉络,得以推演“时间的生产”命题,完成空间生产理论的合奏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的解题。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邓剑
    2025(2): 97-106.
    摘要 ( 5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自走棋是晚近五年流行的主流网络游戏类型之一。这类游戏属于幸存系游戏,它将玩家从宇野常宽所谓决断主义者赋权为元决断主义者,且以自动战斗为方法使他们陷入自我幻想式的胜负攻防。自走棋奉行全景敞视主义的意识形态策略,以完全透明的游戏机制悖论性地将玩家带入充斥着竞争幻象的无风险游戏 - 社会。尽管它为玩家虚构了可容身的外部性,实际上却是一个自闭式的内面世界,并使玩家在内与外的辩证法中陷入自我目的化的无限循环。自走棋中的剩余时间转换了电竞游戏的象征秩序,获取竞争胜利不是以加速主义为方法战胜他人,而是以缜密算计的理性态度实现自我压制。这隐喻了当代社会的范式转型。自走棋同样演绎了悲观社会的想象力,是一种须被超克的游戏类型。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郑晓茹, 刘中起
    2025(2): 107-118.
    摘要 ( 5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隐生活”作为现代青年所选择的生活形式,是进一步理解现代青年主体性实践和主体性意义的重要切入口。现代青年“隐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循着将“人己连接”和“群己关系”皆统合于自我建构的“由己及己”的理路,本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应该适配怎样的生活进行自主表达和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的一种衍生。沿此认知,根据个体的境遇及其对自由的追求,可以对“隐生活”进行四种类型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现代青年“隐生活”的形成机理内蕴着主客关系模式以及反思性认知模式两种自我概念循环,现代青年“隐生活”的应变逻辑呈现为构造“自我沉浸”和建构“为自己而活”两种路径,而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则召唤现代青年进一步走出“隐生活”。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施畅
    2025(2): 119-126.
    摘要 ( 6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面容通常被视作读解个体内在本质的窗口,但这一窗口远非透明无碍,而更像是“揭示—隐藏”的冲突地带。进入算法时代,面容被日益兴起的机器视觉记录、识别和分析,由此成为“摄取—隐匿”的对抗场所。机器视觉犹如《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的摄魂怪,以公共安全等名义摄取面容,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情感和价值。为了抵抗机器视觉无休止的面容摄取,个体采取蒙面、易容等“隐匿术”,试图令其摄取过程遭遇挫败或发生故障。然而,当面容监控超越道德界限并与其所谓的公共安全目标相矛盾时,个体的“隐匿术”就会暴露其固有的局限性。除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们还需要彼此间的守望相助,用“守护咒”驱散部分居心叵测的“摄魂怪”,从而更好地保护面部隐私和数字自主权。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张煜棪
    2025(2): 127-138.
    摘要 ( 5 )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的生命情景与生活情绪溢出了现行的身体话语,人身的难言之隐需要借动物之身方能说明。人在动物身上看到脱离此身困境的可能,即走向共同“体”。这种由想象、官能、情感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幻肢。幻肢往往与“痛”关联,只有疼痛才能感知、定位、言说幻肢的存在,它是已经失去的身体局部,是经由想象与情动创造的外在于“我”的身外之体、是未曾经历却要忍受其痛的历史载体。幻肢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情感、批评装置与研究视角,唤起一种通过文学才能感知的跨文化、跨物种的链接意识,通过断裂感知整体,通过隔离寻求联系,通过痛苦获得疗愈,并促使我们反思在这个多民族文学并发、多物种共生的星球上,不同主体作为共同体应该如何生存、如何阐释自己的身体,以及人文在其中又有何意义。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齐英程
    2025(2): 139-152.
    摘要 ( 4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个人数据收益分配过度向资本倾斜使个体沦为“赛博无产”的情况,已引发广泛关注与批判。个人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社会合作的产物,其价值理应由双方共享。既有数据财产确权理论方案未能跳脱出传统私有财产权制度在排他性维度上厘定数据归属的思维惯性,仅能在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权利配置。当下,应该探索一种容他性个人数据使用权方案,在将个人数据使用权定位为人格权积极使用权能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个人数据许可使用机制与集体性的行权机制,为个人积极主张数据财产利益提供支持,改变个人在数据价值分配关系中的附庸地位,同时亦为个人与数据处理者对数据财富的社会化共建与制度性共享提供新的可能。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曹冬英
    2025(2): 153-166.
    摘要 ( 5 )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出全新的技术样貌,并催生出具有非理性特征的“自反式信息茧房”。传统信息茧房依循“回音室—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的生成路径,而自反式信息茧房遵循“技术放大器—沉浸逆向—长尾效应”的构成逻辑,后者同时针对用户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自身,是传统信息茧房的强化形态。它基于“沉浸性”“非理性”等特征而蕴含更大的潜在风险,突出表现为个体过度沉浸、群体高度分化、社会空间失序。对此,应分别以主流文化引领用户端的理性化发展、以市场规制修正模型端的资本化逻辑、以规范体系保障“人机交互”的秩序化图景,从而有效应对“自反式信息茧房”在个体、群体、社会等层面潜藏的挑战。
  • 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周子羽
  • 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周子羽
    周子羽
    2025(2): 167-176.
    摘要 ( 3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算法嵌入政府治理形成了算法行政新范式。然而,算法运行过程的不可感知性及其对公共价值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实践中算法霸权、算法歧视、算法偏见等一系列异化现象的出现,现有的算法规制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在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意义上保险丝所具有的“熔断—补救”机制,可以建构一种综合性算法规制分析框架——算法行政“保险丝”机制。算法行政“保险丝”机制包括场景分析、阈值设置、熔断监测、纠偏修正四项主要步骤,它将“事前预防”与“事后维护”两种规制策略加以联结,弥补了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缺少事后补救环节的不足。这一机制可以帮助政府在算法行政风险外溢之前及时感知、准确判定、主动预防算法风险,实现算法规制的关口前移和化解纠偏,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价值。
  • 英文摘要
  • 英文摘要
    2025(2): 177-180.
    摘要 ( 5 )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 2025 No. 1
  • 2024 No. 12
  • 2024 No. 11
  • 2024 No. 10
  • 2025 No. 1
    2024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3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2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1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0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9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8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7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6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5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4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3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2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1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0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9 No. 总目录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8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7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4 No. 3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2 No. 1
    2003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2 No. 12 No. 11 No. 10 No. 09 No. 08 No. 07
    No. 06 No. 05 No. 04 No. 03 No. 02 No. 01
    2001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00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9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8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7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4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3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2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1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90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89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88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8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86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1985 No. 2 No. 1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李宏图
        探索与争鸣. 2009(2): 60.
        摘要 (1246) PDF全文 (6817)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以往我们都是对其高度评价。但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考察,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后经过长期不懈的环境治理,才改变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在世界范围内,英国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留给了值得人们深思的很多经验和教训。这对正处在工业化的当下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0(1): 1-160.
        摘要 (1007) PDF全文 (6505)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陈友华, 李义平, 陈映芳, 刘擎, 郑思齐, 韩昊英, 陈杰, 龙胜平, 崔光灿, 胡金星
        探索与争鸣. 2016(5): 28-51.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20(4): 6-35.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生产节奏, 进而对个人、社会、国家与全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强有力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撑下, 经过全国上下、各界同胞两个多月的巨大付出与努力,我们已取得了疫情防控的 阶段性成果。但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病毒还有可能与人类共存。大流动、高风险 的复杂形势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一套规则 和制度,更是一种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从理念、方法上对疫情防控中的 经验教训作出总结与反思,努力寻找共识。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专家 学者从方法论的视角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中道, 坚持共同体精神、坚持专业主义和专业精神、坚持法治、保持忧患意识和自省精神、 坚持治理弹性以及构建责任伦理为核心的合作式风险治理体系,是抗疫取得阶段 性成果的保证,也是大流动、高风险社会应该遵守的法则。 何怀宏教授认为,疫情在全球蔓延凸显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处境,可以作为一 次推进人类命运共识的时机,这需要各方求同存异,共克时艰。邓伟志教授将应 对灾害的常识归纳为居安思危、临危不惧、济困扶危和变危为安,并提出我们既 要普及常识,运用常识,也要勇于挑战常识,变革常识。赵修义教授认为,本次 疫情防控凸显了专业主义的价值。专业主义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 有利于营造平和理性的社会氛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沈国明教授指出,法治是 风险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国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但 也显示了我国国家治理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治的权威。杨国荣教授认为, 在抗疫的重要阶段,回归理性愈发重要。尊重理性要求我们避免盲目自满或自卑 的心态,更关切人性和人的尊严。郭齐勇教授提出,面对疫情我们要发挥中华人 文精神中的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谦虚谨慎,重视自身的短板,尤其是在国民人 文素养方面予以教化与提升。孙向晨教授认为,守护社会最为紧要的是“回归中 道”,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性的公共使用,恪守忠恕之道,达于社会共识。唯 此才能有效沟通,深入交流,保持社会的稳健。陈忠教授指出,治理弹性是我国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权力弹性的合理化推进治理弹性营 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张成岗教授认为,全球风险 分布呈现“均等化”的趋势,我们应加强社会协同,促进风险防控全球合作,强 化以“责任”为核心的合作式风险治理机制。 

      • 时事观察
        吴鹏森
        探索与争鸣. 2015(10): 54-59.
        摘要 (2809) PDF全文 (4484)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先后完成了向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的两次转型,导致所谓“三股势力”的最终形成。承认和区分“三股势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因应对策,对于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宗教建设,有效遏制分裂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论文
        朱华
        探索与争鸣. 2005(6): 54-56.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左”倾错误,都是某种左倾思潮所支配的政治实践。权威崇拜、恐惧资本主义、思维僵硬狭隘和行为愚昧是历次左倾思潮的共同特征。这与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格完全一致。党内的左倾思潮,本质上就是小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爆发,其根源,就是党处在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浸透了小生产者意识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党内左倾思潮的重要思想根源。 
      • 论文
        郝宏桂
        探索与争鸣. 2008(12): 72.
        1961年朴正熙依靠军事政变确立了自己在韩国的集权统治,他以"民族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行政权力、打击民主势力,着力推进韩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探究朴正熙政权在韩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 时事观察
        刘岳川, 胡伟
        探索与争鸣. 2017(8): 85-91.
        中国企业近年来面临的海外反腐败执法风险日益增大,尤其是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适用范围和执法的不断扩张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对该法的适用范围、管辖权、对贿赂行为认定标准和执法趋势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之策,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企业利益。
      • 探索与争鸣. 2021(6): 9-232.
      • 论文
        张忠祥
        探索与争鸣. 2006(1): 15-17+20.
        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在西方的诞生。科学革命意义十分深远,它与政治、思想领域的革命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并迅速形成西方优势地位。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李约瑟之谜给出解读。
      • 论文
        练育强
        探索与争鸣. 2010(3): 73.
        摘要:作为城市法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管理法规的制定,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存续期间一直是其管理当局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反映在历次土地章程的制定中,还反映在公共租界建筑管理单行法规的制定及修改上。这些法规制定以及修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消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建筑布局缺乏整体规划,有法不依。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16(4): 23-42.
      • 论文
        杨建荣
        探索与争鸣. 2008(5): 44.
        在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中,绅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之一。代表绅权的士绅更成为地方权威的代表,他们使国家的行政权和乡村自治权融为一体,是传统乡村政治的重要纽带。本文在对士绅概念做出界定,并对其权力来源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士绅理论进行必要的总结。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18(2): 39-63.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先后设 立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 月 4 日国家宪法日、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7 年 10 月 31 日,中共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 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的坚定政治 信念。其实,政治仪式在古今中外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不同主 体的仪式背后的政治内涵却不尽相同。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标识着权力的运作逻辑和一个国家的兴衰,从中 也可以窥见权力与权利互动的场景。仪式政治广义上可以用以指称一切仪式背后的政治运作或仪式的政治 内涵,狭义上则专指古代将政治完全宗教仪式化的政治形式。当下中国正经历一场大变革,新时代对政治仪式 提出了新需求、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既要重视仪式的形式,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政治运作,并直面其面临 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对政治仪式及其仪式政治做出改进与发展。为了从学理层面探讨政治 仪式现象的深层内涵及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建设路径,近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 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联合召开了“政治仪式与仪式政治”学术沙龙。本期刊发相关讨论的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欢迎广大读者作进一步讨论。
      • 论文
        蔡霞
        探索与争鸣. 2011(2): 2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目前人大制度的弊端制约着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大制度中的潜在权力机制制约着人大代表行使权利,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关系不清而导致的身份认知错位;行政等级地位转化而来的权力优势;由知识专长而获得的权力所产生的支配优势等。因此,必须改革人大代表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利的有效机制。
      • 论文
        马龙闪
        探索与争鸣. 2011(2): 68.
        苏斯洛夫作为苏联意识形态的首脑,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其发迹于斯大林时代,鼎盛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伴随苏共思想体系向僵化、教条、衰变方向演化的主角之一。
      • 论文
        周怡倩|马尚龙
        探索与争鸣. 2009(12): 109.
        摘要:上海租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租界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征,这种文化样态对上海市民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 论文
        沈志华
        探索与争鸣. 2008(2): 31.
        共产国际本来是以发动世界革命为其基本任务的,但随着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建立成为现实,这一机构便逐步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鉴于共产国际名声不佳和作用下降,二战前,斯大林已经有意将其解散。当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考虑到战时特别是战后与西方同盟关系的发展,斯大林毅然决定立即解散共产国际。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并从战略上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传统。
      • 论文
        风笑天
        探索与争鸣. 2006(6): 36-38.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 思想与文明
        刘昕亭
        探索与争鸣. 2020(8): 107-112.

        丧、积极废人等当代青年的自我犬儒化倾向,是电子犬儒主体的新痛快文化。这是一种通过刺痛、主动确认无能与失败,来宣泄情绪、抚慰脆弱的新快感模式。它既非伯明翰文化研究对亚文化仪式性抵抗的阐释,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笼统代际差异与世代意识的表现。丧文化的抵抗式和解、废人们的犬儒式批判,是青年主体适应政治经济变动的自我调适新手段。这一新趋势既是全球范围内“岌岌可危阶级”的文化表征,又将一种批判性表述置换为刺痛的快感享乐。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21(12): 4-27.
        继“佛系”“内卷”之后,“躺平”成为网络年度热词,并入选《咬文嚼字》新近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从“平卧”“休息”的本义,引申至一种表征高度竞争下的社会青年心态,并迅速出圈,引发更广泛社会群体的讨论和回应。“躺平”不妨看作是一种以自嘲来抵御生活压力和调试心态的方式,但是作为症候的“躺平”所折射的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不畅等问题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拿出对策,真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为研讨上述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躺平主义多维分析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围绕“躺平”的不同形态、心境状态与现实基础、所包含的诉求和群体情绪、可采取的相关措施等问题撰文,希冀通过对躺平现象的理论反思,洞察中国社会心态的最新变化,提出应对之道。
        汪行福教授指出,躺平是复杂的意义场,包含着不同的诉求和含义:首先,躺平意味着闲暇和自由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其次,躺平部分地表达了人们对工业化社会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满,表达了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积极愿望;最后,躺平反映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许纪霖教授认为当下的躺平者有三种不同的形态:虚假的躺平主义者、积极的躺平主义者与消极的躺平主义者。大多数躺平者是“身躺心不平”的消极的躺平主义者,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让更多的躺平者重拾信心。朱国华教授将躺平定义为一种心境状态,它意味着甘居下游、对失败的承认和对通行社会游戏规则的放弃。躺平的声音交织着历史的投影、人性的奥秘和现实的挫败,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善躺平主义滋生的社会条件,并由此尽可能多地消除社会怨气。王金林教授围绕躺平主义是否具有正当性、抵抗性乃至主体性展开讨论。他指出,躺平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当性;躺平主义实质上只是一种边缘性的生存方式,不仅不具有抵抗性,而且难逃寄生性与依附性;个体在躺平状态中并未自我充实,而是把自我虚无化。成伯清教授呼吁我们应该多在生产组织和分配领域关注青年的状态,借助调节性理想赋予奋斗的个体以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理想的引领下,前行即正义,而躺平则不是。吕鹤颖博士指出,刻意减速的躺平并不能为青年代际提供有效的对抗时间加速的思路。躺平青年只是个别青年代际的自我摹写,社会中更多的是“勇敢牛牛不怕困难”所引发的破圈与共鸣。陶东风教授指出,当前网络热词研究普遍存在内涵不清晰、分析抽象化等问题,研究“躺平”等网络流行语及其传达的重要信息,必须纳入社会分析尤其是制度分析框架才能抓住要害。
        ——主持人 张 蕾 杨义成
      • 时事观察
        于建嵘
        探索与争鸣. 2015(4): 55-58.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的变迁,经历了从禁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到严格限制、有条件地允许,与从规范流转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两个阶段。对这一变迁过程,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其顺应了社会发展对土地政策变更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也有学者反对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如何确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和风险控制、如何确定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和执行、建设用地入市后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合理解决。
      • 政治与文明
        丛日云
        探索与争鸣. 2020(1): 118-137.
        近几十年来,西方知识界主流大幅度左转,具有了明显的民粹倾向。基于这种立场,他们将特朗普现象解释为右翼民粹主义。他们修正了传统的民粹主义概念,也曲解了特朗普的思想和言行。当代美国的民粹主义基于激进进步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念,其锚定的社会基础是经济上的底层、以国家福利为生者以及文化上的各种弱势和边缘群体,他们大多属于特朗普的反对者。特朗普攻击精英,但并不反对而是维护精英主导的社会秩序;他并不一般地反对多元主义,而是反对走向极端的多元文化主义;对他的排外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是基于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主义立场的偏见。特朗普的公共政策明显具有新保守主义特征,只是其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带有某种民粹色彩,但仅据此不足以判定其属于民粹主义者。特朗普现象属于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保守主义,是抵制美国社会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和走向民粹化趋势的力量。
      • 论文
        刘悦笛
        探索与争鸣. 2009(10): 36.
        摘要:"启蒙与救亡"的变奏,所言说的本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在发展逻辑,同时它也成为近代思想史的基本主题之一。该学说的发明权之争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哪种理论对历史和现实更有阐释力。"启蒙与救亡"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依赖于从严复、邹容到陈天华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李泽厚、舒衡哲和史华兹这些历史阐释者的阐发而获得。实质上,"启蒙与救亡"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何者更重要?如今"救亡压倒启蒙"理应转向"启蒙就是救亡",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应协调一致并相互补充,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所必需的。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19(8): 37-66.
        2019年,中国科幻文艺及相关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至于出现“中国科幻元年”之说。科幻景观与文化和媒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得到研究者关注。这里所说的科幻景观是指科幻文化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并不仅限于科幻文艺作品。人们不仅需要关注科幻景观,还要关注这一景观背后的时代文化和媒介环境,正是媒介技术的发达为科幻作品提供了相对宏阔的展现空间。今天的科幻文化和上个世纪的科幻有所不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科幻领域的范围,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因此科幻文化不仅是科学幻想的体现,也反映着社会现实的变化,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研究》集刊、《媒介批评》丛书等联合主办“科幻景观·文化·媒介”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媒介文化视野中的科幻景观、科幻文艺作品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媒介技术进步的关系、科幻作品的文化背景等主题,各抒己见、激烈交锋。
        严锋教授指出,科幻是一种新形态的景观化的群体性活动,各种奇异的景观是其标志。这股潮流包含了对宏大叙事的回顾,其背后隐含着新时代人类对永恒神话的渴望。蒋原伦教授提出“无媒介,不科幻”的判断。一方面,文艺作品中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分在于其使用的主要媒介。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是当今科幻、奇幻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孙玮教授指出,新传播技术塑造了拥有分裂的自我和多重在场方式的新型主体,同时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分裂,科幻影视则集中呈现了这一议题的复杂多变。鞠薇讲师认为,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非人”形象,借用后人类景观批判“人类中心论”,折射出人类对现实的焦虑和对自我的思考。张跣教授认为,科幻的核心是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的预言式探索,大量“反乌托邦”作品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层面,体现了科幻的现实反思意义。朱军副教授指出,近代科幻小说中吸纳了传统中国哲学的“气”的概念,构成独特的东方科幻景观,构筑了科学时代的“气本论”,成为现代中国科幻话语生成的重要原点。李春雷教授指出,科幻景观对时空的建构具有足够的延展性,并且折射了公众对于现实的“突围感”,由此激发的集体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记忆认同危机。曾一果教授指出,各种关于新媒介技术的想象,不仅充斥着现代自由主义话语,也包含霸权主义的利益考量,我们应该站在更高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看待新兴媒介技术。徐翔教授认为,近年来科幻电影的讨论热潮,与科幻电影产业实际发展有着显著落差,本质上承载了公众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体现了电影之外的文化观照。
      • 文化视野
        李永东
        探索与争鸣. 2017(9): 125-130.
        剪辫在半殖民中国除了与革命造反相联系,也意味着归顺西方的身体话语,从而成为现代启蒙观念的一部分。鲁迅的启蒙立场与“假洋鬼子”的辫子之间,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络。对于鲁迅来说,“假洋鬼子”称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指称鲁迅所鄙夷的速成班清国留学生之类的人物,又是民众与守旧人士加在他身上的恶名,需要加以“辩诬”和“正名”。这就造成了鲁迅关于“假洋鬼子”的言说,进入了屈辱与启蒙的吊诡关系,并且决定了《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等作品的启蒙叙事交织着悲哀与愤懑的心绪。
      • 时事观察
        张善根
        探索与争鸣. 2018(8): 75-90.
        摘要 (1606) PDF全文 (1973)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互害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较为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体现,如不加以有效规制,将演化为互害型社会。社会互害的典型特征是易粪相食、破坏性发展和交互相害,而本质则是过度利己主义的短视。社会互害的危害对个体而言,将导致人人自危、相互过度防卫,其不仅会导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成为受害者,也使每个人将成为潜在的侵害人;对社会而言,将解构并推毁社会信任体系,可能导致社会自身的崩溃;对国家而言,将严重制约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可能导致国家的失序。社会互害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来片面强调个人私利所导致的极端利己主义紧密相关,而法律的功能缺失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规制和调整利益关系,阻断过度利己主义的危害,使互害转化为互利,是当前法治规制的目标和功能所在。
      • 史海钩沉
        徐隆彬
        探索与争鸣. 2017(8): 123-127.
        在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中,马林科夫一派与赫鲁晓夫一派进行了生死较量。在朱可夫参与该事件前,事件中的斗争双方都曾对他作过争取,他因担心马林科夫一派获胜后会改变苏共二十大的路线,故而站在了赫鲁晓夫一方,随后他为赫鲁晓夫一方的获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他所发挥出的这种作用,反倒引起了事件过后的赫鲁晓夫对他的忧恐,结果该事件刚过去4个月,赫鲁晓夫便解除了他的职务。
      • 论文
        马龙闪
        探索与争鸣. 2008(10): 35.
        从对形成、确立苏联意识形态管理模式所起的作用看,苏斯洛夫和日丹诺夫两人之影响,不能仅从他们控制意识形态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日丹诺夫在30年代审查苏联史教科书中,是听命于斯大林的首席检察官和拍板定谳者;在决策、发动30年代"大清洗"当中,是斯大林仅有的参与最重要决策的助手之一;他还是确立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主要理论家,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全面腐朽论"的首倡者,战后意识形态大批判运动的最高层指挥官。苏斯洛夫比之于日丹诺夫,属于后来者。对于苏联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管理体制来说,日丹诺夫亲自协助斯大林,是属于创制者之列的人,而苏斯洛夫只是后来的模仿者和追随者。
      • 论文
        朱大可
        探索与争鸣. 2014(6): 43.
        印度和伊朗作为一种文化联合体,对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建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之一就是老子学说与道家思想的兴起。老子作为印度沙门时代中的“叛教者”之一,很可能是最早抵达印度的楚国学者,并投身于印度沙门运动,回到中国后创立了后世所谓的道家学说。老子也并非一定是单一个体,而可能是一个以李耳为首的,活跃于先秦时代的小型沙门集团。《道德经》即是该团体的集体之作。老子学说的印度原型还表现在它与印度吠陀教义存在诸多类同之处。
      • 时事观察
        邵培仁, 张梦晗
        探索与争鸣. 2015(2): 57-60.
        在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在传播者与传播中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复杂而具体的变化。首先,政治传播的倡导者不再具有绝对优势,逐渐褪去封闭而坚硬的外壳,开始与流行文化联姻,呈现出一种日常化的样态,但同时面临过度戏剧化的危险。其次,政治传播的中介不再只是信息的制作者、守门人,转而成为平台的提供者,通过公共空间的搭建,使各类致力于改进民主的努力得到实现。再次,政治传播的受众看似拥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权,但同时面临着理性公民主体性缺乏的尴尬。总体来说,国际范围内的政治传播在全球化和网络新媒体的促动下,正不断走向一个更日常化、更透明、更混杂和更具参与性的未来。
      • 圆桌会议
        探索与争鸣. 2018(4): 29-60.
        摘要 (1958) PDF全文 (1750)   可视化   收藏
        2017 年底,“佛系”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表征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重要现象,佛系及其背后的问题 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佛系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佛系是中国现代性社会所孕育的一种重 要的社会心态,还是与“囧”“丧”一样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词?佛系凸显了全社会的时代心理症状, 亦或表征了“90 后”“00 后”青年独有的都市亚文化?佛系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工具理性等有何 思想上的逻辑关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为了透过佛系现象洞察中国社会心态的最新变化,深层次把握中 国社会结构的新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在复 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既 试图对佛系做同情、包容式的理解,也注重用社会主流价值观疏解佛系背后的深层问题。本期刊发这组文章, 呈现了与会专家的精彩观点,以期推动学界进一步讨论与审视。
      • 学术争鸣
        郭台辉, 张俤
        探索与争鸣. 2015(6): 36-41.
        摘要 (2082) PDF全文 (1744)   可视化   收藏
        流氓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的一个复合型概念,是无产阶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概念符合“流氓”与“无产阶级”的西方语义传统,但马克思以此所指与能指的群体范畴并不稳定。初创的语义仅指社会底层群体;定型时明确指代阻碍历史进程的消极群体,以此反衬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化、经济与政治领域。流氓无产阶级概念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论,主要表现为肯定、否定与重构三种立场。这些争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复兴,但当代西方学术界无法准确动态地把握流氓无产阶级的完整内涵,其原因有三:概念本身的动态多变性;争论者部分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脱离该概念在马克思时代的历史语境。v
      • 论文
        金重远
        探索与争鸣. 2008(11): 74.
        1958年5月13日,法国驻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军发动叛乱,引发第四共和国的全面危机。素有民族英雄之称的戴高乐在淡出政坛多年后乘机复出,授意制订新宪法,一手缔造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第五共和国。第五共和国融君主制与共和制于一身,被戴高乐称为共和君主国。此后,法国历届总统均奉行戴高乐主义,对内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对外则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自18世纪末大革命以来,法国政体更迭频仍,给国家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第五共和国的出现一改这种局面,得到法国人民的拥护,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 本刊特稿
        黄旦
        探索与争鸣. 2016(11): 20-27.
        媒介就是观看,媒介技术特性不同,人的感知与世界的展示也就相异。从不同路径的媒介技术理论考察,数字革命在中国场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及其影响力。大众媒介,犹如定点的众人之“眼”,是一种标准性的“单眼”观看,构成人-世界的诠释性关系;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介,与人合为一体,一人一机,流动观看,形成“千手观音”的宏伟场面和“复眼观看”的形态,人-世界形成知觉同构。由此,导致二者观看的位置、看到的景象以及观看的方式等都完全不同。以数字技术平台整合一起的“复眼观看”,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将对既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形成挑战。
      • 论文
        王新生
        探索与争鸣. 1992(5): 14.
        <正> 尼采作为一位矗立在世纪交接线上的思想巨人,其身影长长地映入我们生活的二十世纪。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他的思想被严重地误解了,尤以他的“超人”学说为甚。本文拟对这一学说的本意作一探析。一、“超人”是人的理想目标“超人”学说是尼采分析了十九世纪“堕落”和“虚无”的特征,揭示了西方文明追求“彼岸”、压抑“本能”的本质之后,针对病态的传统西方文明,为人类设置的一种全新的理想目标,亦是为了治愈西方文明的衰落而开出的一帖药方。
      • 青年论坛
        熊道宏
        探索与争鸣. 2019(2): 131-140.
        自1864 年《万国公法》以“权利”翻译rights 始,汉语词汇“权利”就不断获得新的现代意涵,并逐步被建构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概念。对探究这一概念的本土化进程而言,严复关于卢梭“民约”思想的批判论述具有重要的讨论意义。尤其是严复《〈民约〉平议》一文,因其展现了不同权利概念之间的冲突,能够成为一个颇具分析价值的思想片段。通过梳理严复在该文中对卢梭权利观点的评述,结合背后赫胥黎的论述,能够看到“权利”的本土化建构朝着两个方向进行:表达了非道德正当性的权利概念,以及融合了现实化、竞争化和力量化意涵的权利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卢梭笔下的“权利”原本有关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内涵丢失了,但卢梭思想的引入却为近代中国“权利”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载体。
      • 论文
        叶书宗
        探索与争鸣. 2007(7): 73.
        苏联当政的八任领袖中,相对而言,勃列日涅夫被公认为是缺乏领袖魅力、喜欢过平静生活的庸才。可是在苏联的74年历史中,勃列日涅夫当政整整18年。除斯大林当政29年之外,就数他为长了。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平稳地当政18年,主要是因为他能审时度势,现实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使苏联权力结构调整趋向常态化、均衡化、人情化;收获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并利用国际市场石油提价之机扩大石油出口,积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农村社会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打造世界霸国地位,高扬国威,以凝聚民心。由于实行这些措施,勃列日涅夫终于能在后革命精英年代,为自己创造新的执政资源,在坚持苏共一党专政、坚守斯大林模式的方针下,平稳地死于任内。
      • 论文
        毛锐
        探索与争鸣. 2008(5): 69.
        新右派是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世界性大危机的产物,是作为填补凯恩斯主义的空白而出现的。英国作为古典自由主义和古典保守主义的发源地,新右派在英国的发展和传播有其独特的特点。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新右派是英国统治阶级和政治体制特殊发展过程的产物。英国的新右派包括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两部分。前者强调自由、市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而后者更加强调国家权威和秩序。两者因为都反对社会主义和维护私人产权而联合在一起,新右派提出的"自由的经济,强大的国家"的对策,成为反对战后英国共识政治,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对付滞胀危机进而治疗"英国病"的一剂新药方。
      • 圆桌会议
        蔡拓, 赵可金, 张胜军等
        探索与争鸣. 2019(1): 4-31.
        摘要 (5424) PDF全文 (1629)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为了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命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联合组织了专题研讨。参加研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变局”的本质在于国际秩序的重塑,即基本上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秩序,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动与调整。“大变局”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导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美国接连“退群”,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治理体系,给全球带来剧烈冲击与震荡;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积极推进全球化良性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另外,蔡拓教授认为,非理性是当前全球大变局的症结所在;以理性的认知与战略回应非理性的认知与战略,是中国应对全球大变局的关键所在。赵可金教授指出,在全球大变局中,最突出的冲击是全球政治觉醒,其带来的世界秩序重构围绕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展开,中国应该确立存量巩固、增量改革、智慧创新的国家战略。张胜军教授认为,全球治理的全面政治化趋势正在打破我们对于全球治理的传统认知,未来的全球治理很可能是一种全新而又陌生的模式。杨雪冬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在发生深刻多样变化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不变的因素;变与不变的交织,使得当今世界异常复杂,产生诸多不确定性。刘雪莲教授指出,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转型,给中国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机遇,而中国内在的发展需求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动力。蔡翠红教授认为,网络空间崛起是全球大变局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市场基础、技术创新、治理理念和话语权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参与并推动网络空间治理进程。高奇琦教授认为,目前的全球大变局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中国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以抓住智能革命的机遇。总之,大变局同时蕴含着机遇与挑战,未来还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只有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在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才能推动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有利于促进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