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6年 第3期
    出版日期:1986-03-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胡曲园|陈珪如
    1986(3):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周年了。回忆我们同他的交往,细读《艾思奇文集》中的篇篇文章,我们认为在艾思奇留下的哲学遗产中,最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一点,就是他在毕生的理论工作生涯中,出色地坚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中国化和现实化作出了示范性的贡献。我们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怀念艾思奇同志,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勉和与同志们共勉,共同为繁荣我国的哲学事业去努力。
  • 论文
    李君如
    1986(3):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思奇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时,特别重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他一生的哲学活动,可以分为上海时期(1933.5—1937.9)、延安时期(1937.10—1949.9,包括撤离延安后的经历)和中央党校时期(1949.10—1966.3,包括建国初在马列学院工作时期)三个阶段,其中后两个时期的重点就是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并为之作出了艰苦的劳动。应该肯定,艾思奇正确地概括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新贡献。
  • 论文
    马积华
    1986(3):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这种传播有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方面:一个方面是把马列主义的理论介绍到中国来;另一个方面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有的同志认为,后一方面完全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的,其他革命家和革命学者只限于介绍、而没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在中国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当然主要归功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也不能否认包括艾思奇在内的党内外一些革命家和革命学者的贡献。
  • 论文
    李海平
    1986(3): 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思奇同志作为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他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向,面向群众,面向实际。艾思奇同志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中,坚决贯彻哲学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方针,努力把自己从事的哲学工作,紧紧服务于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的这一理论活动和著作的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是我们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 论文
    忻剑飞
    1986(3):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重新探讨毛泽东关于人的学说的人性理论。毛泽东的人性理论,长期以来被“左”的公式“人性=阶级性”歪曲了。这几年,人们纠正了这一错误,指出了毛泽东关于人性与阶级性关系的一段著名论述中“带有”两字的意义,这无疑是一个突破禁区的进步。但是,仅仅强调阶级性是人性所“带有”的,还远没有说明毛泽东人性理论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含义。在对人的学说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的今天,开展这一研究,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能性和迫切性。
  • 论文
    周碧晴
    1986(3):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研究中,理论界大多认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所说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指的仅仅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它直接影响到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马、恩早期著作的评价,因而不可不辨。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并不符合事实。
  • 论文
    刘芳
    1986(3):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哲学教科书肯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阶级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对政治上层建筑则只讲阶级性、而不讲继承性。我认为,这是片面的。政治上层建筑也是阶级性与继承性的辩证统一。剥削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之间从本质到形式都是可以继承的,因为剥削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在本质上都是少数剥削者镇压和剥削广大劳动者的工具,都是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这里要探讨的是无产段级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与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这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的继承性来说明。
  • 论文
    陈新汉
    1986(3):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
  • 论文
    黄国初
    1986(3):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是什么?这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也正是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常常使得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左顾右盼,步履艰难,实践表明,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误解极需澄清。一、决定作用还是指导作用如果用一句最简单、最明了的话来概括精典作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阐述过的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就是:实际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际。指导作用是在决定作用基础上的反作用。决定和指导这两者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 论文
    褚元仿|吴慧
    1986(3):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提倡预见性,中国的传统哲学也提出过“予则立”。我们今天的“予”,就是要对未来作科学的思考,这就是未来学的前视观念。前视观念,并不是来自西方的新观念,只是西方较早的将这概念科学化了。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们也总是竭力主张要探索未来,老庄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内涵就意味着对未来的探索。
  • 论文
    卢振芳
    1986(3):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 论文
    洪小鹰
    1986(3):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后来的各种悲剧“冲突说”提供建设性的因素。但这一理论在西方艺术理论界被片面地发展。这种片面性表现为把黑氏的悲剧“冲突论”归结为“善——善冲突说”。英国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在运用黑格尔理论说明近代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悲剧时作了这样几句解释:“悲剧冲突不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更根本的是善与善的冲突”①美国剧作家亚培尔也明确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黑格尔早已肯定,那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善与善之间的斗争。”②
  • 论文
    思芹
    1986(3):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过去长时期里我们有个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其实,这两者并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计划经济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有计划进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它是相对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而言的。商品经济则是指产品必须经过交换才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生产形式,它是相对于直接调拨、分配的产品经济而言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的表述。
  • 论文
    钱人凡
    1986(3):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成份的商品经济。本文意在探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经济领域不正之风之间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然产生社会主义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方面存在着社会分工,另一方面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具有自身的特殊物质利益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一种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着社会劳动和局部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社会劳动,又是局部劳动。
  • 论文
    俞德泉
    1986(3):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中间有这一个问题:不正之风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无必然联系。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我认为,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正之风,这是一个外延宽广而内涵模糊的概念。首先需要划清两个界限。
  • 论文
    唐云鸿
    1986(3):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人民币汇价有关问题(一)实行有限弹性的汇率我国是一个实行对外开放的国家,国内外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决定国内外经济关系的各种因素中,人民币汇价问题已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联系国内外经济但却缺乏市场调节作用的人民币汇率是难与国内经济变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保持协调的。当然,也应看到,在我们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国家,汇率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前进,汇率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 论文
    来祖荫
    1986(3):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要求,逐步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应“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横向的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因此,改革金融体制,开辟资金市场,已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谨就在上海开辟资金市场问题试作探索。
  • 论文
    李伟
    1986(3):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远期目标。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只有经过交换才能实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联系也必须如此。这一点,在改革中,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相继恢复和开放了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同样,为了满足劳动力流通的要求,必须审慎地逐步打破劳动力流动制度统包统配的壁垒,开放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劳动力市场。这是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模式,否则,就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
  • 论文
    顾关林
    1986(3): 49-5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自从胡绳同志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说后,争论热烈。曾景忠同志在《近代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上综合述评了建国以来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阅后颇受启发。
  • 论文
    叶尚志
    1986(3): 51-5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问题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与当前改革关系极大。其关系是前者要为后者服务,为此,就要使前者适应于后者。现在存在的矛盾是适应不适应的矛盾。应该说,这几年人才工作也在改革,改革的成果越多、越大,适应建设需要的水平就越高;反之就不适应。现在我们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是不适应的方面,这应该说仍是当前的主要课题。人才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首先是人才观还有许多不适应。这也就是说还有一些旧的人才观念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 论文
    宫年
    1986(3): 55-5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市总工会对本市工交、财贸、建设、教卫、科技五个系统近千名职工进行了思想状况的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反映如下:一、迫切希望党风和社会风气能有明显好转在调查中,对目前党风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职工占总数的48.6%,不满和极不满的占38%,还有13.4%的人认为“一般”。38%的人对党风表示不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它表明党中央对党风现状的估计和群众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 论文
    忻剑飞|方松华
    1986(3):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只要我们说到三十年代风云际会的文化战线,四十年代别树一帜的延安学界,便不能不令人想到艾思奇;说到建国以后的哲学论坛、理论讲台,也不能不令人想到艾思奇。艾思奇的学术观点尽可以被后人再思考、再评判、再超越,艾思奇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则是确定而不可磨灭的。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3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两岁时随母亲寸宽福迁居昆明,七岁入私塾,后入国民小学。
  • 论文
    马积华
    1986(3):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载马积华同志依据苏联著名哲学家梅斯里弗钦科主编的《现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一书(1984年俄文版)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编写的欧美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情况的综述,供理论工作者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