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8年 第3期
    出版日期:1988-03-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静蓉
    1988(3):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真理体系,清算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首先在认识对象上有别 于唯心主义...
  • 论文
    朱卫国
    1988(3):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哈林曾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为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的在劳动实践促进下的自然和社会平衡理论就是对马 克思主...
  • 论文
    程伟礼
    1988(3):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说起卢卡奇,人们并不陌生。人们冠之以“列宁以来最有创造性成就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著名的思想家”、“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批判家”、“维护理性和为具体人性而不懈斗争的战士”等桂冠,但这并未能迷惑卢卡奇本人。卢卡奇对自己的评价是:“对僵化精神不断进行游击斗争”的一 员,而且“远不是唯一的一人”。卢卡奇与僵化精神斗争的勇气来自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天才的、双重的改革工作”。在卢卡奇看来,一方面,列宁消除了 在几十年中形成的对马克……
  • 论文
    吴云立
    1988(3):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放教授自1986年以来在多家刊物上著文,提出了“民主党派也是执政党”的论断,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邓伟志同志在《文汇报》上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笔者难以苟同,不揣冒昧提几点不同看法,以求教高、邓二位。
  • 论文
    彭钦龙
    1988(3):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建国后的一个时期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又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国内迅速变革的大环境……
  • 论文
    蒋德海
    1988(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思想教育和哲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思想教育和哲学却一直使自已处于封闭的状态,都 没有接受和涉及对方的迹象,于是问题和困难在两个领域一而再地展现...
  • 论文
    江成龙
    1988(3):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意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的同志,除了以马克思论断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为依据以外,那就是认为劳动力商品化有损于按劳分配和劳动者当家作主。笔者的看法与此相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否定劳动力商品性质,实行名为产品经济实为自然经济式的劳动制度,倒是有损按劳分配和劳动者当家作主。这是十月革命以后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为了在理论上真正弄清劳动力的性质,有必要对这两个难点作一论述。
  • 论文
    叶相治
    1988(3):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经济工作的方针是要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突出的是要稳定物价。要稳定物价就要控制货币投放量。但是货币投放过少,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减少社会总供给,并...
  • 论文
    丁宪浩、王晶
    1988(3):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简称“部分先富”政策),作为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其立足点在于通过部分先富的导向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怎样使这一政策充分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正是贯彻好这一政策的关键。
  • 论文
    陈鸿魁
    1988(3):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浩同志在《私人经济必然产生剥削吗》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人经济不可能产生剥削,私人经营者所获得的利润是他们脑力劳动和所承担的风险的 报酬”的观点(见《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笔者不敢苟同。万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人经济存在剥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社会是资本主义制度, 因而利润主要表现为企业主对工人劳动的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鼓励外商独资或合资经营、允许本国公民独资或合资创办企业并不会必然地产生人剥削人 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
  • 论文
    蔡抗
    1988(3):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联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使用的“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固定了的基本行为规则。政治...
  • 论文
    蔡抗
    1988(3):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联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使用的“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固定了的基本行为规则。政治...
  • 论文
    姚海
    1988(3):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苏联曾数度进行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成功。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和苏共中...
  • 论文
    谢重光
    1988(3):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座座壮丽的寺院在各地拔地而起,以其高耸的塔刹、富丽的殿阁与周围户牖绳枢的简陋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一新耳目、以壮观瞻的作用。其中一...
  • 论文
    谢长安
    1988(3):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鲁迅先生的传人,雪峰和胡风各自尽了他们的使命,作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生的卓越成 绩。在文学运动上,胡风是第一流的流派倡导者和鼓动家;在理论上,在...
  • 论文
    梁红英
    1988(3):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一部分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个文学角色,很难用好的坏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评判;也不能用现实社 会规范(即社会学称之为“制度化的文化”)作标准;当然也不可能脱离社...
  • 论文
    孙若宇
    1988(3):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中国近代文艺思想,我们大多可以看到两点:一是近代文艺思想第一次意识到了传统文艺事业 的贫弱与腐朽,并且要求冲破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尊唐宗宋”的心理樊笼,将文艺的出路指向当时的政治斗争现实。二是近代文艺思想受现实的刺激太深,因而 在急功近利的同时,一方面猛烈抨击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大量食而未化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未渗入整个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
  • 论文
    马以鑫
    1988(3):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艺接受角度讲,因为有了传播,本文才得以面对接受者。如果没有传播,那么,再好的本文也只能是作家宣泄的产物;按照接受美学观点来说,这样的本文还只能算是“半成品”。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呢?
  • 论文
    林昭棠
    1988(3):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生活和经济方面的相互攀比的行为和心理,多数的人认为是一种起着消极作用的“腐蚀剂”,应该加以抑制和防止其蔓延。其实,攀比心理和行为,不纯粹是有害的东...
  • 论文
    李伟
    1988(3):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各类人员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经济问题,近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讨论很多。从上海看,大家最关心的是少数个体户收入过高、少数退休 职工再就业和少数在职职工从事第二职业的高收入问题。当前出现的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旧体制并存下一些制度、政策、措施有漏 洞,宏观调节措施还不健全。一、部分社会成员高收入的基本情况……
  • 论文
    孔海立
    1988(3):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以往的任何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艺思想之活跃和流派之多达到空前水平。这是人称“主义们”的世纪。不过其主要思想及其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加以概括。对十九世纪来说,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反动或发展。同样,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发展。如果我们把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谢克洛夫斯基发表的论文《作为手段的艺术》算作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开端,那么1922年《荒原》和《尤利西斯》的出版便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文学史家常称现代主义阶段为“艾略特”或“乔哀斯”的时代。
  • 论文
    弓志军
    1988(3):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曼海姆的思想历程 卡尔·曼海姆(Karl Manheim,1893—1947)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布达佩斯当时是德国文化传统的中心之一,曼海姆早期接受了卢卡契、席美尔、胡塞尔和李凯尔特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限于文学和哲学领域。1922年,他撰写了博士论文《认识论的结构分析》,主张对概念和逻辑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把它们放到总体的认识构架中才能把握。结构分析后来成为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 论文
    马积华
    1988(3):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共27大以后,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研究有新的进展,深化了一些观点。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自 动适应"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