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2年 第4期
    出版日期:1992-04-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杨国荣
    1992(4):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化浪潮中,机器和商品席卷而来,人如何安身立命?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作者认为;生命价值的实现,表现为一个在日常世界之中超越日常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中庸》中所概括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只有以价值理论为主导,一方面超越世俗、迈向理想之境,一方面又始终植根于庸言庸行的现实土壤中,自我才能真正在价值层面上获得安顿,人生的内在矛盾——理与欲、天与人、群与己、生与死等等,才能不断得到化解。
  • 论文
    洪波
    1992(4):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现代化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诸方面,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政治体制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与经济现代化同步进行和相辅相成的。本文拟对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现代化的模式与特征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和取得民族独立后,都致力于本国的现代化事业,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在整个第三世界,除少数国家在现代化事业方面成绩较为突出外,大多数国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战后发达国家把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强加于各后发国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能忽视这与多数后发(?)
  • 论文
    叶壬虎
    1992(4):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本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笔者发现,对于人的本质概念的表述,至今似乎还未能取得共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确切地说,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人的本质下过现成定义,可是,上述表述的依据却又都出自于马克思。更有甚者,在坚持“现实的人”这个相同前提下,讨论者彼此却进行着对立的论证并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这就不得不驱使我们把这种分歧的症结追究到
  • 论文
    田立年
    1992(4):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由前期到后期有不少发展和变化,但他始终维护一个基本信念,这就是他的心理学的科学性。弗洛伊德所面临的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许多人反对弗洛伊德,不同意他关于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的观点,他们试图把精神分析更多地看作一种哲学或艺术活动的形式。另外一些人,例如早年追随弗洛伊德的鼎鼎大名的荣格,则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他关于“性欲”的理论,看作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陈腐的道德的一个反动的结果①。这些人也许并非全无道理。但不管怎样,对弗洛伊德来说,他们的意见是难以接受的。他几乎是痛苦地和那些反对他的人争辩,精神分析象公认的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当之无愧的科学。
  • 论文
    张幼文
    1992(4):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寻租现象是现代经济理论揭示的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普遍现象,它不但造成寻租行为本身的资源非生产性消耗,而且通过引起经济扭曲而导致效率损失。寻租不只是开放经济的现象,但许多重要的寻租机会和现象却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在双重体系中则因为价格扭曲、分权与特殊政策而表现出一系列特殊性。一、两种不同来源的寻租机会市场经济和双重体系均存在着寻租机会,但二者产生于不同的来源。前者是政府对经济过多干预的结果,而后者则是由计划向新体制转换过程尚未“到位”的表现。二者的共同性在于政府行为与市场过程的矛盾,政府干预经济与市场效率原则的矛盾。
  • 论文
    王松青
    1992(4):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本文中,作者无意涉入诸如“企业怎样提高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与搞活企业的关系”等等问题的直接讨论,因为对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讨论过多次,也产生了许许多多在这些问题上的真知灼见。作为一个在经济学领域中从事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首要做的是对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现象和结果,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作者以为,在理论上分析和理解一种事物,无非是要把表面上的一些东西揭开去,把结果和过程发生归结为一些最基本的要素。
  • 论文
    李建勇
    1992(4):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不同所有制为参考标准对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群体的差异、分化和流动进行研究,按职业标准和教育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五个高低有序的层次,从而确定社会流动的向度和程度。据此,进一步比较研究解放以来(以上海为主)三代人的代际职业和教育流动,揭示代际流动的特点和模式;比较研究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代内职业和教育流动,揭示两代人代内流动巨大差异的原因,以及在不同年代(文革前、中、后三阶段)中教育升等对代内职业升等的不同影响。
  • 论文
    何钧
    1992(4):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合着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妇女运动节拍,至今已经历了自己艰难而光荣的历程。面对迈向21世纪的关键十年,科学地把握妇女运动的进程,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不如人意之处女性的彻底解放,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二是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充分发展。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众所周知的。至于人的主体意识,指的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认识和把握自我与非我的内在自
  • 论文
    李志林
    1992(4):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正负效应,就必须从揭示传统价值观的两重性入手。传统价值观主要围绕着天人之辩、理欲之辩和群己之辩这三大论争展开。传统价值观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体现了中华民族辩证思维方式,把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表现了民族精英的高尚的理想人格等;又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天人之辩上的天命论倾向,理欲之辩上的实践理性绝对化,群己之辩上对个性的压抑和导致权威主义。逮之近代,传统价值观发生了双重的变革。其积极之处是:朝着近代启蒙迈进,如强调意志的力量、提倡斗争和竞争、开始了自我的党醒等。其消极效应是:传统价值观的腐朽东西进一步复活。如由“罢黜百家”演变为“彻底反传统”,由独尊儒术演变为独断论和新权威主义,由信奉“国粹”、孔教演变为价值实用主义。
  • 论文
    申小龙
    1992(4):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伦理道德意识浓重的民族,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也浸润着浓重的伦理观念。当西方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为商业贸易、物质利益而展开冒险、竞争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却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中发展着一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作为合作劳动基本单位的血缘家族内部的和睦与和谐。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以自身修养和克制为起点,求得家族的和谐;又以自身、自家为轴心,推己及人,仁爱仁义,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以巩固农业经济基础。而语言,作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根本纽带,它的修饰与运用,自然渗透着这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人际系原则。
  • 论文
    姚本立
    1992(4):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何谓搞活企业?其标准是:企业具有完全自立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利,包括人事、生产、供应和销售等诸多权利;企业应具有灵活的适应性,以便能应付企业内部、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以利益为基础;企业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扩张的机制;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经济效益。企业是由人、财、物三个基本要素所组成。要搞活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使人充满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有了积极性,企业的财、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从而能够创造更多价值。企业经济效益好了,分配增加了,反过来又能更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再创造更多价值,收到更好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从目前企业存在
  • 论文
    俞宣孟
    1992(4):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由诺尔(Richard T.Knowles)领导的杜肯大学心理学系,是在美国把海德格尔哲学引入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他的《人的发展及人的可能性》(美国大学出版社,1986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心理学在当代变化很大。据普遍的看法,传统心理学主要着眼于人的理智、意志方面。弗洛伊德则首次将影响心理的人的本能作了曝光,从而扩大了心理研究的视野。但是从身(本能、本我)、心(理智、自我)方面去阐述的心理学还只是偏重于个人心理的。事实上,个人心理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目前在美国广为流传的埃里克松(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就兼顾到身、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