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第2期
    出版日期:1993-02-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克艰
    1993(2):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亨廷顿之两面近年来,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的著作,尤其是《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引起了国内知识界的热切关注。亨廷顿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问题而著称,他鉴于观察到现代化进程导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的大量实例,而特别把问题限定为:探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那些经历急剧变化的社会,也有可能实现政治稳定的目标。简言之,亨廷顿主要关心政治稳定问题,而不是“民主,还是专制”的问题,或其它问题。政治稳定是他的理论的“价值取向”,而其它的关联只不过是“操作手段”。
  • 论文
    陈明明
    1993(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大多数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国家对政治不稳定都相当警惕,这不仅因为它会导致改革进程的中断夭折,还因为它可能危及政治系统的合法生存。然而,这些国家又往往很难避免政治不稳定。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说:“现(?)化产生不稳定性,”正表明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联袂而至的动荡不安具有某种普遍性。本文通过考察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和特征,探讨能否在利益存在差异甚至对抗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妥协机制,以便有效地控制政治不稳定的规模和烈度。
  • 论文
    欧力同
    1993(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解释学家利科尔曾把解释学从局部解释学向一般解释学转变以及解释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说成是解释学的“两次哥白尼式革命”。尽管至今并无人把哈贝马斯使解释学向“批判的解释学”转变,称之为解释学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但是他对解释学进行反思,把批判思索引入解释学中去,并依据解释学去重建社会理论,使解释学走向当代社会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这确实是别开生面之举。
  • 论文
    李祥林
    1993(2):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 8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由多层面、多视角的理论探讨,打破了以往美学僵守一域的局面。当时,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展开的种种美学探讨,曾经给国内美学研究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本文认为,在美学界围绕出自《手稿》之“美的规律”的争论,也存在着一个人为的“误区”,其“误”便突出体现在美学家们把《手稿》里一个本不复杂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因此,澄清“美的规律”问题,对于我们发展今日中国之美学研究将是不无裨益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其中有关“美的规律”之原话如此:“……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
  • 论文
    杨宇
    1993(2): 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确认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看,它们的基本精神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真正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认真研究和讨论。这种研究和讨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8年秋冬至1984年秋冬。这一时期,从再一次讨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进而研究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其主要成就是:(1)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的框框,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过多数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共识,并由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 论文
    李世嘉
    1993(2):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探究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其实无需“白手起家”。我们面前已有不少“富矿”可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经济问题早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各派学说,若剥掉它们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唱赞歌及宣扬唯心主义的庸俗内容,留下的便是从不同角度对市场经济所作的大量具体实用的分析描述,对我们也有不小的参考价值。如果摆脱传统的僵化理论的自我束缚,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至少可以得出
  • 论文
    陈承明
    1993(2):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束缚,把不成熟的商品经济推向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等同的。最初的商品交换,形成最简单的市场,交换越扩大,市场越发达,两者形影不离,同步发展。与个体劳动相联系的商品经济是小市场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商品经济是大市场经济。如果说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某些差别,那么前者更注重市场的作用。针对我国商品经济还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束缚,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把商品经济推向更成熟的阶段。
  • 论文
    裘逸娟
    1993(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严格意义的,或说社会范围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由此进行逻辑推理,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上并无突破,似可成立。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作为体制目标,并没有明确表明它采取的是什么运行模式。而人们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基本上有三种:市场经济模式,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双重机制模式,计划经济模式。然而,判断不能以人们的理解为标准,重要的是中央决策所指是什么模式。这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回顾。《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曾这样明确写道:“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与小平同志在1979年11月第一次谈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想法是基本一致的。当时他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
  • 论文
    程恩富
    1993(2):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要搞清市场体系,必须首先搞清市场的含义。因此,这里先剖析“市场”概念,然后探讨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 1.市场的四重规定我们知道,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了鲜明的特性:由于市场产生于物质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联系,因而它具有客观物质性;又由于市场冲破自然分工束缚,与社会分工结缘,集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因而它具有社会性;还由于市场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与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
  • 论文
    陈伯庚
    1993(2):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条件下,客观上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市场:一类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力商品力市场;另一类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对工资量的决定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深化工资改革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只从按劳分配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远离劳动力市场,很难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其实,按劳分配规律只能说明工资的实质是劳动报酬,并不能指示工资量决定的具体界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求助于劳动力市场。这里提出三个问题来研究。
  • 论文
    张惠民
    1993(2):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一定要抓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1)转换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2)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4)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我觉得,这四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相辅相成的。但首要的还是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这也是搞活企业的唯一出路。如何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眼睛向内,不等不靠由于我们的企业长期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状态,习惯于上面下达计划,下面执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行政性公司解散,组织集团公司以后,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自主权比过去明显增加,自 CAJ下载 PDF下载
  • 论文
    许纪霖
    1993(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国民党为什么会在大陆失败,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内外史家聚讼不已的话题。国内外种种客观背景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国民党组织在40年代末期自身的衰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国民党政权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自我崩溃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段国民党的政治衰败史。一、国民党组织的功能衰退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民党政府曾面临一个严重的“参与爆炸”危机,倘若国民党能及时顺应民情,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开放性的宪政新秩序,那么就有可能为自己的存
  • 论文
    周尚文
    1993(2):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本世纪20—30年代,苏联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探索期、形成期。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实践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即人们通常所称的“斯大林模式”,是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托茨洛基所起的某种间接作用。众所周知,托洛茨基是斯大林的政敌,他自1927年底被开除出党后就不再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直接发挥自己的影响,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都是在他失势以后搞的。那么,托洛茨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如果不
  • 论文
    陈卫平
    1993(2):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这里讲的文化传统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我们要讨论它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就应当考察它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力。本文对此略作分析。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那些典籍文献。人们通过对这些典籍文献的不断讲授、领会和阐发等,使得表现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被一代一代的人所继承,形成了某些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人把古代的典籍奉为必读的教科书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已说不清楚这些典籍(如四书五经)为何物。这就是说,
  • 论文
    王大吕
    1993(2):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对中西学的主要态度是“中西会通”,“中体西用”、“西学中源”都是其变种。随着《管锥编》的问世,近10年来,钱钟书的文化“打通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钱氏“打通说”与近代“中西会通”思想的源流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对二者进行综合的考察,以期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中西学术的会通思想起于明末,大体有两种形态:从一般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重要社会思想家,其学说之创立,无不经东西文化之比较;狭义而言,举“会通”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