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1004-2229 CN 31-1208/C
导航切换
探索与争鸣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辑部成员
学术指导委员会
学界动态
本刊公告
学术活动
读者妙评
精品力作
本刊特稿
学术争鸣
青年论坛
专题聚焦
圆桌笔谈
常设专题
最新专题
探索学人
学术名家
青年新锐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作者注册
投稿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期刊订阅
邮局订阅
邮购本刊
Email Alert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9期
出版日期:2003-09-20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关于教育问题的对话
王邦佐|谢岳|岳龙
2003(9):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教育改革评价 需要历史和系统的标准 岳龙: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严峻。因而社会上对教育更为关注,批评也日趋激烈。不少批评者将教育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体制问题。有人甚至说:中国最大的失败在教育。
Select
论文
走向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
徐勇
2003(9):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以中共十六大和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讲话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执政理念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的转变。 改革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之后,中国的领导人最为关注的是消除造成政治动荡的领袖个人崇拜、权力过分集中及官僚特权问题。
Select
论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朱贻庭
2003(9):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改革和神圣职责。为此,本刊围绕这一中心议题,邀请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主持人:沈佩萍
Select
论文
破除思维枷锁 勇于理论创新
贺善侃
2003(9):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领导最近一再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Select
论文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胡惠林
2003(9):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8月12日的一次中 央领导集体学习会上突出强调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意义。这充分凸现了文化产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份量,同时也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与时俱进,繁荣发展,开拓创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课题。
Select
论文
实证研究与学术规范
贺雪峰
2003(9):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学术界的对话欲很是强烈。然而,在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中建立起来的有些获得西方社会科学承认的中国学者的研究,其问题来自西方,其关切的焦点也往往来自西方。
Select
论文
探索与争鸣: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高民政
2003(9):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Select
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姚爱芳
2003(9):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来后,这一概念在学术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今年6月公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Select
论文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需要管理创新
张守国
2003(9): 16-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后,人才流动将突破传统的户籍管理、国籍等政策难点,呈现出“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新特点,从而导致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管理成为党员管理上的空白点,需要我们的党建工作者做到管理创新。对于上海爱知锻造有限公司来说,党建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Select
论文
一元钱赔偿和人格尊严
鲁海
2003(9):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做官用权要“如履薄冰”
陈鲁民
2003(9):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湖南省纪委第四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做官用权要慎之又慎,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的高级领导干部,这既是对部属恳切关爱的教诲,也是从政多年弥足珍贵的经历之谈,可谓语重心长。
Select
论文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王雁红|詹国彬
2003(9):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公共部门在管理实践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带来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学者波兹曼和史陶斯曼认为,政府部门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才能解决公共部门中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Select
论文
新公共管理与民主社会核心价值的冲突
裴峰|姚勤
2003(9):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公共管理概述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是一种国际性思潮,它于20世纪后期发轫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迅速扩展到其它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学术界对之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学”、“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重塑政府”等。这些称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Select
论文
儒学和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
刘东超
2003(9):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包含相当丰富细密的内容,其中的的绝大部分是以儒家思想的形式得到表述的,而其主要规则也和儒学的基本观念相一致。也许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规则,即儒学对于传统家庭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可是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已经发生了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刻变化,其伦理规则也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
Select
论文
循环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
诸大建
2003(9):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从1998年引入中国到2002年得到高层重视,仅仅只有4-5年的时间,这表明中国对这个新思想的反应和接受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深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真正使得循环经济有利于中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目前有些人仍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环保思想的情况,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循环经济是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新发展方式,是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经济、社会、环境分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Select
论文
“唱升人民币”透析
刘金山
2003(9):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唱升人民币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各大主要经济体增长趋缓,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中国也就相应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继“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增长水分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又成为一个新的争论不休的话题。人民币应该升值成为许多人的共同主张。 日本是“唱升人民币”的领头者。早在2001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连续3天登载有关人民币汇率调整问题的文章。
Select
论文
打造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的柔性机制
梁鸿|许非
2003(9):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来流动人口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市生命力活跃的表征。2000年“五普”结果显示,上海外来流动人口总量己猛增至387.11万,比1997年的237万增长了40.3%,外来人口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中己位居第二。未来,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将更大,流动速度将更快,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也将更为紧密。
Select
论文
融入上海
程洁
2003(9):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建“移民之城”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曾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城市之一,源源不断的移民为上海的崛起和繁荣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外地人在历次“移民潮”后渐渐占据全市总人口的85%,成为上海居民的主体。这种“主弱客强”的人口结构对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无数“闯上海”的冒险家的奋斗中,上海在几十年内迅速由一个普通的小商埠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Select
论文
塑造移民城市增强城市发展的人口活力
任远
2003(9):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融入上海”为主题进行了记实调研和理论思考,展示出上海城市发展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不断加剧,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吸纳移民实现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Select
论文
读图时代:文史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葛昆元
2003(9):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浅谈其主题和叙事结构
翁佳云
2003(9):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成效与经验
马瑞映
2003(9): 44-4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伯利亚指苏联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区,总面积1277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的57%,现俄罗斯面积的70%。在苏联时代,按其地理位置西伯利亚被划分为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3个经济大区,包括18个行政区划单位。从苏联建国时候起,就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开发。自赫鲁晓夫时期到苏联解体,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在占全苏总投资30%左右。
Select
论文
人亡政息的一面镜子——秦、西汉的史事与人物札记
程念祺
2003(9):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版权所有 ©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
备案号沪ICP备0500883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