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5期
    出版日期:2005-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路路
    2005(5):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利益主体和形成机制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建立自下而上的、重新组织化的、通过谈判和契约方式、由国家作为最后协调者的机制和体制,将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的和谐社会。
  • 论文
    张云
    2005(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尔干国家的武装抵抗运动,起自1939年4月上旬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迄于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至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多样性特点,体现了小国在大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 论文
    孙果达
    2005(5):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一文对叙事本位与历史叙事的弘扬非常精彩,稍嫌不足的是对“退化”与“危机”这两个全文立论基础的实证还不够充分。要振兴中国的史学,使史学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键并不在坚持“史论本位”还是“叙事本位”,而是必须坚持“实事本位”。即不管“论”还是“叙”,都必须树立确保所论所叙之事的真实、翔实与扎实的理念,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史学成果的公正、公信与公平。 
  • 论文
    赵小石
    2005(5):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际指示和国际代表参与下召开的。八七会议有功绩亦有遗憾,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三次左倾错误于此已见滥觞。要客观准确评价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既没有“第一次实现‘主义’与道路‘本土化’的创新与结合”,更不是“确立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初始标志”。 
  • 论文
    叶祥松
    2005(5):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学术界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必须与时俱进;应当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就经济学中有关经济范畴的性质作出辨析。 
  • 论文
    马伊里
    2005(5):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生产的日益综合性和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上现代政府普遍陷入权力“收放”循环与机构“简胀”怪圈的根本原因。形成以需求——供给关系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变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得组织间的契约、协同成为可能;在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构建政务的服务组织平台,改变传统行政组织运行机制的内在方向,这是提出集中控制与非集中控制治理模式的三大核心思路。
  • 论文
    沈建乐
    2005(5):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权力作为一定社会政治组织及其代表者所具有和使用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工具,其关键是它的公正、公平。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步,致使一些行政职能部门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多从经济学或法学的层面进行思考。本文从公共行政的体制视角对公共权力异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促使公共权力不失其公共性,以期促进“权为民所用”真正成为各级官员的理性选择。 
  • 论文
    李素华
    2005(5):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正通常表达一种人类合理性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涉及内容和形式的多层面的综合概念,而社会公正则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理论产生不同的公正观。社会公正内在地规定着社会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趋向。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所形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目标,一个没有社会公正的社会无法保持长久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如何认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是每个国家都必然面临的重大命题。 
  • 论文
    罗峰
    2005(5):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志愿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语境下,无论是志愿者及其相关的概念,还是治理的概念,都有一个重新分析和选择引入的问题。在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需要指出志愿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济改革的外在压力、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和政治系统的主导作用,影响到社区公共治理机制的形成,促进了社区志愿组织的生长。 
  • 论文
    康纪田
    2005(5):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一些矿主暴富,矿产资源向少数人集中,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其根源在于矿产开采利润空间太大,主要是采矿权人向第三人分摊成本而形成了负外部性,包括无偿或低价的矿产资源,政府寻租成本转嫁,对矿工保障安全的不投入,对他人土地权的无偿损害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界定采矿权的权利,通过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将采矿权负外部性成本内化。
  • 论文
    姜作达
    2005(5):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期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其关键就在于通过调节市场需求,平抑高位运行的房价,从而确保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在缓和供求关系之际,如何定向支持弱势购房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发展构建和谐的经济社会基础而努力。 
  • 论文
    张玉红|冯宗宪
    2005(5):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将按照协议要求进行操作。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分析现今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监管要求,提出预防流动性风险应建立预警指标等建议。 
  • 论文
    周桂钿
    2005(5):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近100年中都是在批判孔子儒学。其中多有误解与曲解,需要澄清。有些是缺乏历史事实的根据,有些缺乏充分理由,这些说法,也需要辩驳。通过介绍历史基本事实,从儒学是否妨碍经济的发展,是否妨碍科技的发展,是否阻碍社会文明进步三方面来讨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罪过还是贡献。有人以为社会进步了,儒学就过时了,没有用了。但是儒学在世界各国包括先进国家受到提倡和尊崇,又该如何解释?如果从理论上探讨,任何传统思想都不能全盘接受,都是需要批判继承的。因为任何思想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都需要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是批判继承的,有选择的,不可能全盘否定、彻底抛弃的。
  • 论文
    吴锡标
    2005(5):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化角度审视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以综合和系统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应当立足于文化在城市化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 论文
    刘伯山
    2005(5):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徽州问题早在明清时期就被人们关注,其地位在20世纪的头30年进一步突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徽学的专题研究阶段,80年代是综合研究阶段,90年代是学科化建设阶段,21世纪正向着国际性的显学迈进。 
  • 论文
    卢卫林
    2005(5):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AS理论(复杂适应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在CAS理论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主体原则、活力原则、整体涌现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冲突进化原则等五大基本原则。 
  • 论文
    燕国材
    2005(5):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发展观为依据,可以把学生发展观划分成两种,即形而上学的学生发展观和辩证的学生发展观;前一种学生发展观是错误的,而应当用后一种学生发展观来处理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
  • 论文
    马瑞映
    2005(5):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面对西欧一体化的“重新启动”,英国政府先是徘徊,在参与后又退出斯巴克委员会;后在《罗马条约》酝酿的关键时期,提出所谓“G计划”,意图“另起炉灶”。当欧共体建立后,英国又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抗衡。这一政策历程体现了英国对西欧一体化第一阶段的态度和立场。
  • 论文
    杨立华
    2005(5):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与物》主要论述了唐宋之际天理世界观的成立和作为事实的“物”概念的形成。而作者在全书的理路上则表现出了在福柯的谱学系和黑格尔的精神史之间寻找出路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