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7期
    出版日期:2005-07-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贺善侃
    2005(7): 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文化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动因的生产力,往往是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的统一。“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方面,还应包括文化层面,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 论文
    金重远
    2005(7):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中,苏联倡导集体安全政策,试图与英法共同遏制德国的对外扩张,但屡遭挫折。1939年,苏英法三国莫斯科谈判的失败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二战期间,苏联极力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在美英等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的情况下承担抗击德军的重任,并在构建战后世界格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维护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苏联在二战中推行的外交是成功的。
  • 论文
    来新夏
    2005(7):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中国历史研究常常忽视对转型期历史的研究。其实转型期的历史是历史发展全过程中最富内涵,最值得着眼的重点。研究和编写转型期历史,为史学研究与编写开辟了一条新的宽阔大道。 
  • 论文
    张耕华
    2005(7):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史实真相的揭示是历史人物评价的第一步,也是困难重重的一步。这不仅是因为史实常与当下的利害关系相纠缠,其真相的揭示会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干扰阻碍,同时也由于学科规范的欠缺,规范在检视、识别和纠错上的功效甚微,使得被歪曲或掩盖的史实真相不能及时地获得纠正。 
  • 论文
    顾正钟
    2005(7):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而未果的重要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认清马克思使用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马克思是在为欧洲无产阶级探寻解放的道路,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东方时,发现了在欧亚大陆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依然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其特点就是半野蛮半文明,是野蛮时代的农村公社与文明时代的专制统治的结合。自然而然,半野蛮半文明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放在了文明的古代生产方式之前,并成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中的第一个时代。 
  • 论文
    梁玲
    2005(7):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狼文化之所以能热起来,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狼性精神的现代置换缺少深入的分析,同时对这种置换的价值缺少冷静的思索。在个体人格层面、社会层面、国家与民族范畴,当代狼文化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错位的置换和失范的解构。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深层认识的话,我们就无法认清被精心打造过的狼文化意识形态背后的虚假本质和负面价值。 
  • 论文
    陈映芳|陆芳萍
    2005(7):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是否具备或者是在城市中发展了新的关系和生存技能是其中的关键。城市政府、城市社会在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应负有调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帮助乡城迁移人员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责任,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 论文
    王立民
    2005(7):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来沪民工在上海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缓解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和促进海派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多年来,上海市针对来沪民工做了许多工作,包括: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受教育机会、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维护合法权益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来沪民工思想负担重、合法权益受侵犯、文化素质不高等。相应的,应采取一些办法加以解决,如:提高对来沪民工的认识、制定和执行维护来沪民工合法权益的法规、用培训等方式提高来沪民工的文化素质等。 
  • 论文
    刘玉照
    2005(7):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都市新移民的研究中,市民化与本土化两个视角都比较强调现有的制度与文化对移民群体的同化以及相互间的融合,也带有比较强的政治色彩。而从“移民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所研究的在上海的农民工与台商两个移民群体的比较发现,如果把“移民化”理解为当地社会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同化与融合,那么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则是一种“反移民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社会转型所形成的“结构变迁先于制度变迁,结构型塑制度”的社会变迁路径可以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一种“群体性共存”的“移民化”新模式开始形成。 
  • 论文
    贺雪峰
    2005(7):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决定村庄治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的强弱。而较强的村庄价值生产能力,有助于达到村庄善治,并有助于将广大的农村建设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基础。对此,国家可以通过财政及行政支持,来提高村庄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 
  • 论文
    单东
    2005(7):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新《外贸法》的实施,民营企业在外贸领域日益活跃,已成为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我国民企参与对外贸易的态势良好,国际国内环境也相当有利,但仍要居安思危。民企自身要努力学习、运用WTO的规则和法律,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予以扶持,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健全促进民企参与对外贸易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民企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 
  • 论文
    闫彦明
    2005(7):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改革面临多重困境。通过建立国企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多元化激励和约束体系的功效、完善薪酬咨询服务市场等市场化方案,将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 论文
    郝宇青
    2005(7):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李骏
    2005(7):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李喜英
    2005(7):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教育中的矛盾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解决路径。当前,在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道德教育中处理人的社会化与人的自由发展、统一的价值导向与个性多元差异、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等4对矛盾时,都把重点转向了后者,这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一贯注重前者的纠正,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但在实践中过于偏颇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又引起我们对历史上教育家解决道德教育矛盾基本思路的重新思考。 
  • 论文
    郑文山
    2005(7):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现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上,即以德育和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将人本管理贯穿于其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 论文
    潘苏东
    2005(7):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分科课程相比,综合科学课程仍存在着概念过多、过难的严重缺陷。这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使科学探究活动大打折扣,使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教科书的这一缺陷,使综合科学课程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优势,直接导致新世纪综合科学课程改革步履维艰。 
  • 论文
    陈占彪
    2005(7):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都市的形成和发达已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化研究发展与繁荣的一个条件。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中国都市现代化转型的不平衡性(横向来看)和不彻底性(纵向来看),加之域外文化研究理论在中国文化研究起步伊始遮罩太强,使得我们的都市文化研究忽视了与之相对举的乡野文化,进而导致了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等同于西方都市文化研究的研究格局,而这又恰恰限制了“本土”文化研究理论的创新。
  • 论文
    陆水明
    2005(7):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窠臼,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应该着眼21世纪,以更宽广的眼界对中国历史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论文
    姜长斌
    2005(7):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从16世纪下半叶起,日本封建军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即已谋划并实践“征略朝鲜、琉球、台湾”、“攻占明朝”的国策,军事上虽然遭到失败,但政客与文人从未放弃扩张野心。17世纪德川幕府初期实行一段短暂“和平外交”,但封建的“神国武道”文化却持续发展,代代相传,一直传承至19世纪下半叶。1868年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变形为“富国强兵”、“脱亚入欧”,视中国、韩国、东南亚、印度等为“亚细亚之丑类”、“恶友”。续写的历史是,征韩、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大肆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一幕幕惨剧历历在目。国人至痛之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