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5期
    出版日期:2006-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贺善侃
    2006(5):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经济腾飞必须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和谐:城市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经济特征往往与城市文化特征相辉映。同时,城市化进程是发展城市文化的依托;城市文化的发展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力。实现全球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
  • 论文
    吴锡标
    2006(5):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着重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合理借鉴与特色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等关系,这既是实现城市文化本身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保障城市化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 论文
    张汝伦
    2006(5): 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除了需要吃饭外,人有人的活法,这种人的活法决定了不能从单纯生理性上去看人。自然与人文不是对立的概念,没有无自然的人文,也没有无人文的自然。单纯从精神方面或身体方面去理解人都是片面甚至有害的,同样会导致人的异化和人的丧失。如果人可以定义的话,那么就是他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要素是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文性可以被歪曲或扭曲,却不可被消灭,因为它的消灭意味着人的消灭。人文精神并不是某个固定的本质,但有一定的倾向。 

  • 论文
    姚新勇
    2006(5):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犬儒式的生存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就迫切需要重提启蒙,让启蒙的智慧与勇气帮助人们从自私、犬儒、蒙昧的状态中警醒过来,重建健康的个人、民族的理性。考察康德关于启蒙理性的思考,主要是从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两个向度讨论启蒙。首先是“自我启蒙”,每个人都应该要求自己不要让唯利是图的非理性的理性控制自身,尽可能正常、健康、道德地使用我们的理性。其次是制度启蒙,其要点是法与公民的相互启蒙:法给公民以健康运用理性的基础、框架、保障和必要的限定,而公民对法的相信、依靠、服从,以及必要的怀疑,使法得以落实为实在、有效的活法。
  • 论文
    来新夏
    2006(5):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又于1885年建省。刘铭传作为首任台湾巡抚,为开发台湾建下了历史功绩。评价历史人物不必一分为二,而应择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作评论。
  • 论文
    施宣圆
    2006(5):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 论文
    卢汉龙
    2006(5):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构造和“治道”变迁的具体逻辑有所不同,所以在迎面当前中国民间组织成长和发育中遭遇的一系列瓶颈时,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国民间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发育的社会形势,然后在社会公共治理的层面上逐一突破,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治理功能。 
  • 论文
    张玉林
    2006(5):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农村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冲突逐渐增多。这与其独特的政经一体化增长推进机制有着重要关系: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任期考核指标的压力型行政体制下,GDP和税收/财源的增长成为地方官员的优先选择,从而导致了重增长、轻环保的污染保护主义倾向,受害农民难以获得被补偿的权利,因此围绕污染而生的纠纷也就会升级。
  • 论文
    高民政|华波
    2006(5):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国法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崭新课题。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统一司法考试”和“马加爵案”为例,可以看出大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非制度化”、“渐进性”和“高成本”三大难题。因而,我们尝试通过专门法律,实现大国治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转型;关注农村法治,以挖掘法治的本土资源优势;通过法治手段,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并且也要认真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这或许是我们从制度设计、地域因素、人口因素和传统法律文化4个层面破解大国法治难题的必由之路。 
  • 论文
    刘开云
    2006(5):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谁都不敢说经济学“数学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数学化”强度高的成果,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率往往会高出很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我们的唯一目标,但作为泱泱大国,若能有人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也并非坏事。当前中国经济学家的困扰和中国经济学界的困境,需要理性的思维,科学地应对。 
  • 论文
    2006(5):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一直是发展经济学讨论的重要命题。通过考察研究人力资本、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文献,可以发现教育培训与个人收入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理论分析指出,国际学术界不久前采用教育基尼系数作为一种新的衡量人类资本和福利分配尺度的经济指标,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对分析与解释我国教育不平衡及由此决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 
  • 论文
    陈晓律
    2006(5):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读吕磊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一书的基础上,揭示出标榜价值中立的西方学术研究日趋意识形态化,这对于容观地分析西方的学术成果启示重大。 
  • 论文
    潘志良
    2006(5):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宗教工作的行动指针。法律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遵守是“相适应”的内涵,关于宗教的法制建设是“相适应”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引导“相适应”的具体措施之一。“法律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服务”是对宗教与法律理性关系的新阐释。
  • 论文
    孔伟英
    2006(5):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学德育教育效度和信度有所下降的今天,德育美学的提出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德育美学是将道德理念化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道德理念、让教育双方愉快沟通自觉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美感是德育美学的属性,用形象诠释道德理念是德育美学的手段。 
  • 论文
    赵巍
    2006(5):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1]日本或许是世界上拥有庭园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从1300年前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庭园。以日本的特色庭园为切入点,结合禅宗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 论文
    郝琦
    2006(5):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真理性认识变为具体实践时表现出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毛泽东思想是延安精神产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毛泽东思想与延安精神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与革命精神,也即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论文
    董倩
    2006(5):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朝对西北的政策,有其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误之处,对这段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检讨,能为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