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7期
    出版日期:2006-07-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杨国荣
    2006(7):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哲学的视域中,“同”意味着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与之相对,“和”的内在含义首先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从社会领域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和”往往具体化为和谐的观念或价值原则,并展开为两个方面:其一、理想的社会形态或目标;其二、达到或实现以上目标的方式。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观念为内在指向,传统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 论文
    王晓明
    2006(7):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由政府和经济界推动的对文化的新的重视,与知识分子和学术界历来对文化的认同和强调,有很大不同,突出的两点是:一、这是从国家而非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二、这是从现实功利而非无用之用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这一轮对文化的重视,虽然太狭隘、太功利,但是它所针对的现实的大问题,却是真实的,即现代中国何以立国?中国需创造出自己的现代文化,以此自立;知识分子和学术界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与其他力量一起,汇成质疑和抵抗文化凝固的合力之势。 
  • 论文
    左凤荣
    2006(7):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苏联解体的进程中,苏联缺少法制的传统、违法现象普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 论文
    薛晓阳
    2006(7):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学术腐败成因的深层反思,揭示了学院化生存方式并不是现今知识分子失语或放弃精神自由的原因,学术自身的贬值才是中国知识分子出现集体性思想衰败的始作俑者。
  • 论文
    孙蔚
    2006(7):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分子的两种特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始终保持着适当的张力,但其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介入,存在着异化的危险;特别当知识世界受到金钱和权力的侵蚀时,知识分子要保持传统批判精神的气质就相当困难。知识分子面临着道德与利益的艰难抉择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抉择和斗争进而在中国引发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对中国社会文化意识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文
    赵振军
    2006(7):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认同权威(专家)的意见。但实际上专家决策、权威结论也要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加之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专家决策不等于科学决策,权威发布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权威的观点有时并不那么可靠。 
  • 论文
    武克全
    2006(7):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又受到微观机制的制约。如何协调好各种因素,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刊上期刊登的参加婺源研讨会的专家文章,主要从宏观角度探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本期刊发另外5位与会专家的文章,从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立法等微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殷切地期待读者的反响。
  • 论文
    王家范
    2006(7):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又受到微观机制的制约。如何协调好各种因素,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刊上期刊登的参加婺源研讨会的专家文章,主要从宏观角度探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本期刊发另外5位与会专家的文章,从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立法等微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殷切地期待读者的反响。
  • 论文
    袁恩桢
    2006(7):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邓伟志
    2006(7):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朱贻庭
    2006(7):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章惠琴
    2006(7):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褚艳红
    2006(7):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韩亚光
    2006(7):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理念,需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党的执政活动同宪法和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政党同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关系;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兼任党外职务应有严格的限度;执政党应以党章为基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在宪法中更清晰、更紧密地确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两项原则的有机结合和辩正统一。 
  • 论文
    杨伟宏
    2006(7):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抵御风险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成功地抵御了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期,面对各种难以预料和纷繁复杂的风险,中国共产党应警钟长鸣,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应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敏于观察、正确判断、科学决策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 论文
    周志雄
    2006(7):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权利包括土地权属以及与土地相关的社会保障权和文化教育权。在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物权与债权、实体权与程序权等问题的争议上,制度选择的关键在于明晰土地权属。 
  • 论文
    吴贻玉
    2006(7):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需要理性地分析其具体推进的向度,基础向度、核心向度、外力向度和灵魂向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四个着力点,需要加强研究与落实,以利于更好地改变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构建和谐社会。 
  • 论文
    华伟|艾华
    2006(7):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5月出台的“国六条”及其十五条配套细则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剧烈影响,京、沪、穗等地的市场交易量急剧下滑,消费预期再次发生动摇。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何走向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相关建设性对策。 
  • 论文
    张年
    2006(7):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5月出台的“国六条”及随后出台的“国十五条”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但是,与房地产市场呈普遍观望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机构仍然频频出手,业内对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看法颇多。有鉴于此,在分析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其投资特征的基础上,有必要重新明确房地产市场中对外资的定位。 
  • 论文
    蔡罕
    2006(7):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相矛盾”与市声广告、“挂羊头、卖狗肉”与幌子广告、“买椟还珠”与商品包装、“伯乐相马”与名人广告,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内敛求实的广告观、“金字招牌”中的品牌观、“取信于民”的诚信广告观、“千金市骨”与人才招聘观等方面,分析成语中所体现的“前广告”时期的商业、广告活动和广告理念。 
  • 论文
    寿洪
    2006(7):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成就之高、名家名篇之多,与其延续时间之短暂,显然是矛盾的;仅从魏晋时代本身去寻找其中的基础和原因,其答案缺乏深度,也是片面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视野,从社会文化、文字规范、艺术内涵等多方面审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走向高峰的基础。 
  • 论文
    胡克培
    2006(7):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转型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正确地认识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困惑,在教育设计和安排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对于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成长环境,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论文
    薛小荣
    2006(7):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时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及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决策,应该放在近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一争论的实质,即在西方主导下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冲击之下,传统中国如何实现向近代中国的转型。也就是说,国家的整合应该从何处着手?作为国家权力表征的国防如何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