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9期
    出版日期:2006-09-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朱宗震
    2006(9):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究竟是通过西化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学之体是什么,而西学之用又是什么?没有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西学还是国学的研究,都是从低水平重新开始的,文化的积累非常薄弱。不能指望在短短的30年间超越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仍然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新文化要在广泛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
  • 论文
    李向平
    2006(9):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结构,以制度的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意志的沟通;以此反复加强对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同时满足于敬拜、冥思、敬而远之、敬而用之、思而修身;进而导致中国信仰的现实呈现不得不依赖世俗的社会结构甚至是权力制度的刻意安排,单纯的信仰无法获得宗教的表达。中国儒教就是这样一种“信仰表达方式”。正是这种似乎界限不清的概念,其中蕴涵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 论文
    孙玮
    2006(9):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的开放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公共舆论的生成越来越受到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及制约,它不仅愈来愈呈现纷繁复杂的特性以及民间性、流动性、扩展性的特点,而且几乎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广大民众,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作用更是巨大。面对多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层级以及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舆论的冲击,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地反映我们的社会风尚、民众意愿,反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我们所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为此,本刊特邀有关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初步的探讨。 
  • 论文
    任远
    2006(9):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王多
    2006(9):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张涛甫
    2006(9):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高放
    2006(9):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米洛舍维奇是靠鼓吹大塞尔维亚主义而跃居党政首脑地位的。他执政7年之中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政策,使南斯拉夫联邦土崩瓦解,陷入4场内战,并且引来外战,2000年落选总统,后被引渡海牙国际法庭。纵观一生,他非多于是,过大于功。《探索与争鸣》今年第4期刊登的复旦大学首席教授金重远《评米洛舍维奇的历史命运》一文的观点值得商榷。 
  • 论文
    刘奔
    2006(9):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全球化”论者对全球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的一些观点,均有可质疑之处,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 论文
    严新明|童星
    2006(9):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社会上相对普遍存在的对城市化指标的模糊使用或是照搬照用的问题,以及各种“虚假城市化”的危险,在对国内外几种城市化测量的概念及其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诊断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保证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测量指标。 
  • 论文
    陶冶
    2006(9):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捐赠法》的颁行,对促成政府、企业和民间三方合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配合社会领域实行改革、促进社会公益事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捐赠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对该法的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捐赠人、捐赠人权利和义务、受赠人、公益捐赠审计、捐赠表彰、捐赠优惠免税等条款进一步加以完善。 
  • 论文
    颜克高
    2006(9):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特性与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可以界定为:环保责任、慈善救助责任、市场监督责任、文教责任、民主监督责任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将会极大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 论文
    惠晓峰
    2006(9):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进程的日益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正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也引发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深入研究和全面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全面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论文
    姜浩然|杨肖光
    2006(9):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来,城市低保制度在缓冲改革冲击,保障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低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其在基层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并影响着低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其正功能的有效发挥。低保制度在基层的实践形态究竟如何?其发生偏差的根源到底何在?在基层的实践中怎样不断完善低保制度?亟待关注城市低保在基层的实践。 
  • 论文
    唐丽萍
    2006(9):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行政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刚刚开始起步,对行政决策的责任追究更多的是限于政治责任,但行政决策的法律责任是不能用其他责任代替的。因而,在分析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的含义、追究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的依据、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的类型及相应的追究机关的基础上,来剖析我国目前行政决策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文
    袁志刚
    2006(9):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厘清体现经济效率和经济非效率的收入差距。分辨基于收入差距的微观经济的有效率和宏观经济的非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摆正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 论文
    陈麟辉
    2006(9):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将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才能调整好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 论文
    陈幼其
    2006(9):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逃避社会责任、损害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时有发生。但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具有量多、面广与日益加剧的特点。当偶发或小范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成为频发和大规模发生时,其就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良性运行与否的一个重要讯号。扭转“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盛行的状况,内靠理念转变,外靠社会制衡。 
  • 论文
    阎光才
    2006(9):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图像时代,学术精英的权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式微危机,学术人所谓纯粹学理意义上的论争淡出,而被赋予越来越浓厚的立场论争色彩。从此,由于不再是作为沉默大多数的大众介入,学术人正在或已经处于一个越来越尴尬但又无可回避的时代境遇之中。 
  • 论文
    张平
    2006(9):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求实、求真、创新和合作的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育科学人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 论文
    叶书宗
    2006(9):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剧变,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意识形态方面来说,苏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导致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从意识形态迷茫,滑落到理想信念崩溃,无疑是剧变的思想根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领导已经注意到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且不惜人力、物力,加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无奈苏共中央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简单化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加上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以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适得其反。思想教育工作既应面对客观现实的变化,也要秉承自身的历史血脉,方能为国家和民族培源固本,树根立魂。 
  • 论文
    焦红心|张大喜
    2006(9):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