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2007(10):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蔡德贵
    2007(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的于丹、李零等讲解儒学之际,我们不能忽视当代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五大儒学学派。其中主要有对话之儒杜维明、诠释之儒成中英、继承之儒蔡仁厚、沟通之儒刘述先、教化之儒汤恩佳。
  • 论文
    陈卫平
    2007(10):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更多还原
  • 论文
    黄梵
    2007(10):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精神在个体身上的成长,才是宪政改革的关键。指望生产方式和资本会自动带来宪政革命,则是对历史的误读。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空间,只是一个中性的孵化器,它能否孵化出宪政革命所需的个体的自由精神,则要看人文思想能否在自由空间占主导,进而对个体进行人文启蒙。如果把对个体的启蒙,寄托于生产方式所需的知识启蒙,则完全混淆了人文启蒙与科技启蒙的不同作用。
  • 论文
    王恩重
    2007(10):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熙对中国封建后期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奴隶制残余的游牧部落军事领袖,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他的历史局限性。毫无海权意识的康熙收复台湾后派兵驻台是为防寇而非御夷,四海臣服之后的再次封海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这使得中国与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方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始于康熙的文字狱造成了士人在政治和学术上噤若寒蝉的社会气氛,形成了有清一代封建专制体制下思想的平庸守旧。康熙将西方最新科技贡品当作器玩之物,而没能将其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皇家科学院形同虚设。这种轻视应用的习性一直影响到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论文
    卢汉龙
    2007(10):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重构劳动关系将是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生性因素。上海当前在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劳动合同制的执行有待加强、劳动争议案有上升趋势、以及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三方面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制度与法规体系的供给,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善治结构体系。
  • 论文
    贾西津
    2007(10):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年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加强监管的思路,在回顾了国际上"思想库"的历史和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对中国民办思想库发展的需求及其监管体制进行初步的探索:对于民办思想库的监管包括公益资产监管、组织独立性监管和政治安全监管三个方面,应当遵循法治、底线、激励、追惩、分类、参与六个原则;社科联作为指定的业务主管单位,还可同时扮演政策平台、联合筹款、代言机构、网络平台的角色,以促进民办思想库的发展,建设中国的"思想市场"。
  • 论文
    吴解生
    2007(10):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在社会中起着导向、表率的作用,我们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来认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建设。领导是什么?当领导为了什么?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这是领导干部价值观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嬗变,我们要认真分析发生这些情况的深刻原因,以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
  • 论文
    任禾一
    2007(10):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序的公民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和谐的状况,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 
  • 论文
    李宏斌丨张文生
    2007(10):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儒家在"名实相怨"社会背景下的正名思想体现着浓厚的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主张,无论是孔子的"为政必先正名",还是荀子的"正名",都离不开"明分使群"和"隆礼重法",都不同程度地以社会和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名实相怨和正名一般都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转折、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剧烈转型、吏治腐败和荣辱观混乱的社会不和谐时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名与社会和谐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名通过正德促成社会和谐;通过德政保障社会和谐;通过净化社会风气巩固社会和谐。
  • 论文
    陈宪
    2007(10):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例举公共资源效率与公平缺失的现实情形,指出中国尚不存在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公共资源,这也是当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基本原因。
  • 论文
    许强丨高汝熹
    2007(10):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是知识经济的表现形式,也是构成知识经济形态最重要和最能反映其本质特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和实践存在许多不足,亟待通过对知识密集型产业运行机理的细致考察,深化有关发展密集型产业的理解。
  • 论文
    王宁
    2007(10):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 论文
    叶祝弟
    2007(10):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金源丨李义中
    2007(10):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东巨变后,随着俄罗斯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全球化对它的消极后果日益显露。作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深入批判了当前"美国式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恶果。在此基础上,久加诺夫提出了作为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替代方案——"社会主义国际化",并强调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及其走向国际性联合,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可能。
  • 论文
    龚鹰
    2007(10):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民营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普遍做法,其实质是利用公民社会选择机制和市场机制来打破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对于公共教育的垄断,形成一种包括公民社会选择和市场机制在内的多样化的公共教育供给机制。高等教育民营化的关键是实现政府教育职能的重新构造,即剥离传统计划体制赋予政府的不适当权力,实现全能教育行政向有限教育行政的变革。
  • 论文
    张伟
    2007(10):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早,已经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职业指导体系。在分析和借鉴日本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建设的出路。
  • 论文
    朱子彦边锐
    2007(10):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开府治事,治理蜀汉朝政,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军中,前后达12年之久。其间,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实行对内以法治蜀,对外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方针,维持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两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其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先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直至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 论文
    王邦佐
    2007(10):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贿赂本质上是一种腐败行为,它会给社会生活乃至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很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最近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治理商业贿赂对策研究》是一本兼具学理性和应用性的好书,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商业贿赂的本质、危害、蔓延的机理以及有效防治的对策,并关注社会价值观强化反对商业贿赂社会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