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11期
    出版日期:2008-1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徐勇丨慕良泽
    2008(11):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熟的政党总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与认真吸取改革开放前的教训密切相关。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可以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即着重于党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崇拜;着力于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着眼于党员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注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立足于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执政能力。
  • 论文
    陈应松
    2008(11):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的痛苦无外乎三种:一是社会环境给作家带来的痛苦:二是作家思索造成的精神挣扎的痛苦;三是文坛有一批人,他们败坏文学的声誉.让纯文学作家痛苦不堪。今天的文学远离人民,不再面对现实发言,究其原因,自身惊人的封闭是其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失落,源自政治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底层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的文学中的一点儿曙光.它的呼之欲出有着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给近年寂寞的、不号气的文坛带来了一些热闹和生机,近几年最好的小说大多出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崛起表明,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亲近人民是一个作家道德的底线。
  • 论文
    黄铁池
    2008(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缘悭一面.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热题。国内学界流行的观念认为,"语言障碍"与"政治偏见"是中国作家至今尚未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其实这种说法不着要领。目前重要的是再次解读诺贝尔有关文学奖的遗嘱,了解诺贝尔设立此奖的初衷,理解"理想主义倾向"的遴选标准以及考量该奖评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期待有重量级的作家诞生并参与竞争。
  • 论文
    谢保成
    2008(1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一股"国学"热潮经久不衰.但鲜有人了解我国现代史上关于"国学"之争的情况。本文针对"冬烘先生之‘国学’",对20世纪前30年两次关于"国学"与"国粹"、"国故"的论辩作一清理,比较其差异,总结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 论文
    姚金果
    2008(11):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共六大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批判,指出了六大对革命任务、革命形势、革命策略认识上存在的"左"倾错误及其影响,分析了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六大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左"的倾向,减缓了"左"的发展势头,但并没有彻底消除存在于中央领导层的"左"的认识,加之共产国际"左"的指导,乃至在六大之后相继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左"倾错误。
  • 论文
    刘晶芳
    2008(1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对工作重心的认识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共产国际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中,虽然再次肯定了红军和根据地,但并没有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谈话、报告,还是六大代表的发言,都还是主张城市中心的。六大后,中央在工作指导上也是以城市为中心部署工作的。国际共运中浓厚的照搬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红军和根据地刚刚建立缺乏实践经验,是共产国际没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重心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 论文
    林卡
    2008(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政策研究可以为我们寻找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提供理论导引和选择。在我们推进对于社会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时,理论建设不可或缺。本文从学科的规范体系、制度环境和学科制度建设这三方面入手,就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发展环境进行探讨。
  • 论文
    施雪华丨李凯
    2008(1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文化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欧洲启蒙运动对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谈起,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与现代民主政治精神的悖离,最后从宏观上提出了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条件。本文的理论支撑点是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具有逻辑上的解释力和预见性。
  • 论文
    成伯清
    2008(1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滑坡"之类的说法既体现了不满和谴责,也是我们对诸多不如人意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常见解释。何以会如此?本文首先从"泛道德化"和"去道德化"两种趋势,分析了我们目前道德状况的主要成因。进而指出从超越功利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即道德除了作为可以起到社会控制作用的行为规范之外,也赋予人生以意义.道德使人成为人。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其实折射出我们对于更高更好的生存境界的期待。最后从意义共同体和道德对话的角度阐述了道德重建的可能和方式。
  • 论文
    汤啸天
    2008(11):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稳定现象是多年来我们在维护人民权益方面做得不够,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积累了不少问题。"刁民论"与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相悖,实际上是公开地把政府放在与民众对立的位置,将导致民众产生更为严重的不满情绪。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唯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
  • 论文
    周学锋
    2008(11):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世界范围内,治理和善治理论已成为行政改革的全球性、国际性话语语境和分析背景,其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正在成为中国行政改革的前导性话语和有效的分析范式。着眼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要求,在治理理论的语境和分析范式的解读下,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应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公共性与治理性有机统一的公共治理型职能模式为目标模式。
  • 论文
    张子礼丨郭继红
    2008(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共产主义制度为逻辑支柱,以按需分配为思想内核,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逻辑终点。在当前社会分配问题日益凸显的形势下,贯彻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实现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均等,分配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分配结果上的合理调节,将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运行过程中分配困境的正确选择。
  • 论文
    刘学军
    2008(1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阶段超越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不久.中国便陷入由农产品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困境。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经济发展阶段超越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业中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此时,当农业劳动力持续转入非农部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并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经营收益提高,又会抑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长。并造成非农部门劳动力短缺及其工资成本上升,进而成为推动物价全面上涨的重要因素。要摆脱当前的通胀困境,关键在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 论文
    华伟丨赵健
    2008(11):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强震波及全球且愈演愈烈之际.不时爆出国际著名投行抛售物业、撤离我国楼市的消息。一时之间,外资抛盘被炒得沸沸扬扬,正在经历惨淡的中国楼市究竟受到多大影响?本文试图从回顾、分析外资变现的典型案例出发,探讨外资撤离对中国楼市的影响。基于对不同外资投资主体的把握,认为外资并非看跌中国楼市:但是,由于楼市走向不明确,短期内确实存在外资撤出的风险。因此,建议及时出台防范风险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增长。
  • 论文
    曹伟明
    2008(11):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的魅力。上海的城市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渊源,又有外来文化的张力,其内涵丰富而厚实,这与其深厚悠远的崧泽文化、创新发展的海派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当前,必须大力建设文化上海,营造好魅力世博的经济、社会、文化博览盛会的浓郁氛围,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提供高起点、宽通道和大舞台。
  • 论文
    王长国
    2008(11):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 论文
    施炎平
    2008(1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 论文
    金重远
    2008(11):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年5月13日,法国驻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军发动叛乱,引发第四共和国的全面危机。素有民族英雄之称的戴高乐在淡出政坛多年后乘机复出,授意制订新宪法,一手缔造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第五共和国。第五共和国融君主制与共和制于一身,被戴高乐称为共和君主国。此后,法国历届总统均奉行戴高乐主义,对内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对外则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自18世纪末大革命以来,法国政体更迭频仍,给国家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第五共和国的出现一改这种局面,得到法国人民的拥护,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 论文
    赵菲
    2008(1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