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12期
    出版日期:2008-12-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杨光斌
    2008(12):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党政分开为取向的政治改革、90年代以来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取向的政治建设、新世纪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经过30年的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中国政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等方面。30年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些基本经验既是进一步制度创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制度创新的动力。 
  • 论文
    王邦佐丨邵春霞
    2008(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推动社会现实政治的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中国政治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对其前景充满乐观的期待。
  • 论文
    孙琴安
    2008(1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艺思潮和学术思潮,诸如重读经典作品热、外国哲学译著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萨特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热等等。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我们应继续发扬光大。
  • 论文
    唐亚林
    2008(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建立在"官员队伍太庞大、官民比例太高"这样一个虚假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的"精兵简政"作为政府机构改革逻辑起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政府职能转变无法落到实处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利益驱动制约权力结构的再调整"。30年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的真实困境源自于政府执行力低下。系统总结30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回归政府的本职——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性政府建设为皈依,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
  • 论文
    许平
    2008(1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一场学生运动。战后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观念,是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运动是一次文化变革运动,从解放人性的角度上看,它在与文艺复兴对话。青年学生承载着历史的重负与未来的希望,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变革,推进整个社会实现向后现代的过渡。
  • 论文
    王妮利
    2008(12):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是社会价值观的进步,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转型的震荡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分化,出现两重性。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可塑性为使之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可能。
  • 论文
    周一平
    2008(12):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些国家的历史学家因为对中国史学不了解,致使对史学缺乏全面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史学家的理论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为了推动世界各国的史学家多了解中国史学,克服史学认识的片面性,应尽快将中国二十四史等史书英译,推向世界。
  • 论文
    黄建钢丨李百齐
    2008(12):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演进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契约型信任尽管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然而由于契约本身内在的不完全性,反而造成了一种信任悖论。面对后工业社会不确定性丛生的局面,契约型信任显然无法担当起凝聚各种治理力量促进合作治理的历史重任。为此,就须引入和构造真正与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合作型信任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场景下,诚信政府之建构不仅必须实现信任资源从契约型信任到合作型信任的语义转换,更应围绕合作型信任和后工业社会对不确定性合作治理的要求采取各项举措。
  • 论文
    徐家林
    2008(1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深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对这场深刻转型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基本上还是在借用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社会转型理论本身尚不成熟,仍处于前范式时期。要构建社会转型理论新范式,至少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即重新界定社会转型学科概念和重新确定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论文
    潘泽泉
    2008(12):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政府为行动主体的社区建设,政府在社区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削弱了社区发展方案实施的主动性,降低了国家在满足穷人需要、发展和协调社区发展方案上的效率,难以真正推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发展,需要实现社区参与,并通过社区参与重建社区权力结构,向穷人赋权;需要适当的社会动员,将社区建设或社区发展视为一项社会运动;需要把社区建构为国家治理单元,真正实现国家权力运作模式由统治向治理模式的转变。
  • 论文
    丁小萍
    2008(12):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关系是世界政党关系的新类型,是与中国国情、政情和党情相适应的和谐政党关系。以法治化来实现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具有必然性。我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法治化的实然形态是典型的"软法之治"。我国政党关系的"软法之治"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我国政党关系的"软法之治",应确立以法治化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法治理念;约束执政权,使执政党依法执政是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根本;保障参政权,使民主党派依法参政是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体现。
  • 论文
    任映红
    2008(1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已经走向常态化,进入平稳期。但是,在这一"草根民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农村人情礼俗文化对选举公正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整合、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农民的公共观念和公民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是消除人情礼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 论文
    吴鹏森
    2008(12):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各地建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效果却不佳,其关键在于制度建构的理念存在问题,在制度建构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上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真正建构一个"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可接轨"的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 论文
    李中政丨诸大建
    2008(12):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网络治理理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从观念、手段和行政支出上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注意防范网络治理的风险,从而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又可便利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 论文
    刘畅
    2008(12):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对艾滋病防治投入的加大,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艾滋病进行了医学、卫生学等定量研究,而较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艾滋病流行的社会背景展开研究。笔者通过在湖北省S市两镇的调研,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个案访谈,以惯习和场域为研究工具,分析了S市两镇艾滋病患者最初进入卖血场域的过程和惯习缘由,以展现非法血站在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 
  • 论文
    钱运春
    2008(12):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下,随着中国经济国力的日渐提升,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应该尽快由利益取向转向责任取向,中国的国际经济责任应该尽快由基本的国际责任转向大国国际责任。 
  • 论文
    赵园园
    2008(1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调控尤其是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具有宏观性、应急性、广泛性和主体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如果宏观调控主体不受法治原则的制约,宏观调控很可能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并可能导致法律危机。本文主要探讨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的制度建设问题,以期健全、规范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完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 论文
    贾文红
    2008(12):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实震动对于新进员工,尤其是新进知识型员工,是个普遍而又现实的问题,给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危害。引起现实震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分析现实震动产生的原因,探索了避免现实震动的对策。
  • 论文
    曹书文
    2008(12):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作家在十七年家族叙事作品中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爱憎情怀,既是文学一体化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作家叙事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政治与伦理的合理性;但从审美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情感导致文学创作艺术视野与叙述视角的狭窄,对人性认识的片面,只揭示出人物阶级属性的两极剖面,相对忽视了对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情感既是敌我之间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映,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家族情感无意识的积淀。
  • 论文
    吴锡标丨张慧霞
    2008(12):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一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使儒家伦理富有更强的操作性、现实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继续弘扬儒家的价值目标,强调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在规范与道德价值相辅相成,较系统地完成了儒家社会伦理体系的建构。
  • 论文
    张明军
    2008(12):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实现的逻辑前提,不是资本主义对其基本矛盾的无法克服,而是其基本矛盾的极端激化;"两个必然"仅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同时具备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无法容纳这一充分条件才能实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非暴力手段将是实现"两个必然"的重要形式之一。
  • 论文
    郝宏桂
    2008(12):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1年朴正熙依靠军事政变确立了自己在韩国的集权统治,他以"民族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行政权力、打击民主势力,着力推进韩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探究朴正熙政权在韩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 论文
    房鑫亮
    2008(12):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内容极其丰富,颇多精当之论,予后人以极大启示,爰至晚清,尚无全面超越之作,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不过,此书虽然主观上想作分门别类的论述,但仍呈现多学科内容混杂之特点,反映了古代学术不专的情况。
  • 论文
    丁柏铨
    2008(12):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破解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得以扩大,则舆论监督可望兴;人民民主无以扩大,则舆论监督必定衰。扩大人民民主,加强舆论监督,与主政者密切相关的部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1)真实地发布关于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的信息,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情。(2)鼓励人们发表意见,讲真话不讲假话。(3)有勇气冷静地直面公众和媒体针对主政者及其下属的舆论监督。
  • 论文
    张忠祥
    2008(12): 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对话、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中非合作的最大特点是互利共赢。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中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非洲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在减债、人力资源开发、中非经贸合作等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 论文
    黄姣玲
    2008(12): 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外语教育从"自由学习"到"全民必修",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我国的外语教育严重过度,浪费了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牺牲了受教育者太多的非外语专业发展的机会,影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的外语教育全民必修制度不能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建议从制度上对外语教育进行改革:小学至研究生阶段的普通外语教育实行自由选修,专业外语教育必须达到真正的"专业水平"。
  • 论文
    李琼
    2008(12):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施教者首先应打破条条框框,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个体意识,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非理性思维等;其次,施教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宽容失败。
  • 论文
    赵思渊
    2008(12):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杜明才丨刘忠友
    2008(12): 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