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1期
    出版日期:2009-01-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沈宝祥
    2009(1):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对"左"的观念、旧的体制的突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也即要从中国的实际、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所肯定的真理。只有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 论文
    俞吾金
    2009(1):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前反思的阶段,另一个是反思的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反思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做出自觉的反思。本文重点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及其历史作用。
  • 2009(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孙立坚
    2009(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金融危机当头,中央政府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货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确保经济增长的利好措施。对于其如何真正落实,当前最关键的是,深刻认识、摆正处理好"内需和外需、速度和质量、转型和就业、创新和监管、政府和市场"五大关系。
  • 论文
    周宇
    2009(1):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从次贷危机的视点,探讨新自由主义的功绩与过失。在当今时代,新自由主义通过对美国模式、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左右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总体上看,新自由主义的功绩要远远大于其过失。基于这一事实,次贷危机依然无法动摇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
  • 论文
    葛红兵|许道军
    2009(1):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文学回应生活(雪灾、震灾、奥运等)的热情、批判现实能力的提升、类型小说的横向拓展、新时期文学30年实绩及网络文学10年的评价、文坛清淤及批评的自律、文学奖的强势评价及微妙变化等构成了2008年中国文坛的长篇画卷。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突然表现出强大的回应现实能力,而且从介入走向深入,从深入走向反思,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文学逐渐从世俗化、市场化、娱乐化、消费化的阵痛中醒来,中国文学已经走过了社会转型之初最困难时期,逐渐走向健康、理性。
  • 论文
    曾军|曾丽君
    2009(1):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2008年人文学术热点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持续、深入的探讨和争鸣。在围绕雪灾、地震、奥运、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上,人文学者的思考显示出来自文化深层的回响。这一年,人文学术热点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反思、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后儒家"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造、金融风暴的人文透析等几个方面,而其背后,来自学术古今与思想中西的博弈与交锋,则构成了其内在逻辑。
  • 论文
    周忠瑜
    2009(1):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打通共产国际路线"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随后中国红军的渡河和西路军的组成就是这一指示的结果。如果苏联、斯大林不更改这一指示的话,尽管通过甘、凉、肃道路艰辛,困难重重,但到达新疆、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还是可行的。然而西路军西进之中却得到了这样的指示:"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 论文
    周利生
    2009(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临时中央"进攻路线"的影响,初到中央苏区的周恩来与毛泽东在战略上发生分歧;1932年7月,周恩来随红军行动后,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上又能从实际出发,支持毛泽东的建议。在敌情变化不断、苏区中央局成员前方成员之间出现分歧、前方成员与后方成员出现重大争论的背景下,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以宁都会议起源为视角,恶化或淡化周、毛矛盾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 论文
    周淑真|柴宝勇
    2009(1):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分为不同类型和模式。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是"长成的"还是"做成的",是政治发展实践不断追问的话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世界政党政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使我国多党合作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 论文
    吴其良
    2009(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解决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的来源,应当以选举制为主,任命制为辅;赋予地方党委书记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切合实际和必要的,但必须节制和规范其自由裁量权的幅度和边界;对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的监督,要着力解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平行"监督中的效果不明显问题。
  • 论文
    杨宏雨
    2009(1):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类别:正义问题与合理性问题。从正义的角度看,主要问题有制度性歧视、绝对贫困化和"致富不仁"等;从合理性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贫富悬殊,个体收入差距过大。涉及正义的问题关系到人权和法治,要加快解决的步伐,加大解决的力度。对贫富悬殊问题,要以劳动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分配规则,维护劳动者的合理权益,使社会不平等程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 论文
    朱冬亮|程玥
    2009(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2003年开始试点、2008年正式全面推广实施的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认为是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深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按照国家的林改制度设计,此次林改的基本目标是仿效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实施的耕地承包制,让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不过,以福建为代表的试点省份的林改实践表明,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改革的初衷,不少农村地区在林改后出现了林权过度集中的现象,而许多农民却因之失山失地。这种情况主要与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设计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村级群体性决策失误直接相关。
  • 论文
    郭星华|姜华
    2009(1):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是农民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将农民工研究领域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起着联结、纽带、桥梁的作用。本文主要提炼出几种与农民工城市适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微观理论,即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试图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研究的方向。最后提出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观点。
  • 论文
    成中英
    2009(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所谓模糊性,既是指整体概念所能包含的多元标准,也指客观所指共同确定前的非确定性,也指主观自我的开放态度与你我之间的基于善意与同情共感的包容。在这个模糊化的普遍性的认识上,东西方才能发展共同的知识基础,彼此的理性对待,从而追求不同程度的价值观的协调与共同利益的商议。在中西交流中,中国要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价值观是包含了不同体系包括儒道释理念在内的相互沟通的价值观;并强调,全世界人民应该用不同方式去实现整体的价值。
  • 论文
    刘方喜
    2009(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由现代化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文化形象"的特点,可以反观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整体特点。"分化和自治化"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各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而"文化"在后发现代化中国中的"自治化"程度一直相对不足,表现为"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当作单纯的"政治的工具";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又有沦为"经济的婢女"的趋向。文化除了具有政治、经济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培育"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主体的功能,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所必需的重要的"精神的涵养区",对其过度开发,会使中国社会发展整体失衡,并丧失可持续性的创造力源泉。
  • 论文
    项佐涛
    2009(1):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苏东剧变后,前南地区出现了两类新共产党,一类是坚持斯大林主义的传统型共产党,另一类是坚持铁托主义的革新型共产党。它们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外的"第四条道路"。在国际问题上,新共产党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新方式,反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武装干涉,强调本国的经济和政治自主。在国内问题上,新共产党反对在本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前南地区存在的问题;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希望重新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
  • 论文
    邓庆平
    2009(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