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4期
    出版日期:2009-04-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俞吾金
    2009(4):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性善论、清官意识和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观念,这三个核心观念各自蕴含着自己的政治诉求,而这些政治诉求是不利于现代法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当下只有通过对这三个核心观念的批判,才能为现代法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扫除思想障碍。
  • 论文
    张光芒|童娣
    2009(4):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思想解放思潮的兴起,再度活跃的新启蒙话语带动了整个启蒙思想谱系的新变化,并表现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面。在社会层面上,着重探讨社会、文化结构模式的重新取径;在阶层层面上,"底层"话语以及卢梭意义上的平等意识凸显;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对"自由"话语及其命题的重新探究;在心灵层面上,体现为信仰意义上的人性价值突入。对启蒙话语的分析,可以演示出新世纪新启蒙之价值重构的轨迹和走向,同时为思想界进一步开展启蒙的自我反思及推进启蒙运动的进程,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 论文
    葛红兵
    2009(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世博会的历史是一段从对工业革命的激赏、对新产品的推介而发展为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追问的历史。适应世界潮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需要解决四大文化观念问题:在"世界"、"东方"与"中国"之间找好平衡点;在"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好侧重点;在"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国家"、"地方"与"个人"之间找好责任点。
  • 论文
    涂可国
    2009(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 2009(4):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关信平
    2009(4):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策,而且影响到社会政策,需要通过新的社会政策去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本文在简要分析过去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和问题,及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社会政策产生的新影响,及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政策发展中面临的新任务,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政策行动以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的顺利进行。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我国未来的社会政策应该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主要方向,着力建设适度普惠型的社会政策模式,重点加强公共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与促进就业相关联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全国统一体制与地方特色相协调的社会政策模式。
  • 论文
    袁建辉
    2009(4):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虽然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但公共服务中的行政垄断是不合理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形成高度行政垄断,因而潜伏着使社会价值取向私利化、加剧制度公正缺失、形成消极社会道德示范等道德风险。要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就必须从观念转变、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着手,而加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应置于首要地位。
  • 论文
    余源培|王瑛
    2009(4):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应对经济危机仅仅靠经济手段是不够的,需要重视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经济交易所需要的公共品德。信心与信用相辅相成。要确立正确的财富观,想当"经济人",勿忘"道德人",把握住财富的社会辩证法,切实解决"消费不够"和"消费不当"。要从信用道德、信用市场、信用制度三个方面抓紧信用体系的建设,努力改变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 论文
    苏均和
    2009(4):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突出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完善的惩戒机制是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借鉴美国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经验,当下我国需要在六个方面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收益"的惩治制度,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论文
    金元浦
    2009(4):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战略实践,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在世博会这一重大国际性主题文化活动的带动下,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塑造出知名品牌型的强势文化创意产业群体,吸引外部投资和外来消费作为城市和国家的发展资源,同时通过完善发展上海的创意产业,借助世博会的展示平台,向世界呈现上海作为世界创意中心之一的城市形象。
  • 论文
    刘军
    2009(4):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以旅游业中具有代表性、为世博会配套服务的重要行业——宾馆业为例,分析当下上海宾馆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世博会前后上海宾馆业的发展定位进行理性思考,以期找准应对之策。
  • 论文
    钟祥财
    2009(4):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要转变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文化反思。孤立地看,"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相关分析,就可以获得若干耐人寻味的发现。首先,"大同"思想的形成使先秦时期崇尚和谐的社会理念发生根本的流变;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大同"思想是"内圣外王"观念的催生剂;再次,"大同"思想为官府控制市场的体制安排提供了合乎逻辑的选择;最后,"大同"思想影响了西汉以后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
  • 论文
    杨国强
    2009(4):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为内容的历史过程旨在"借法自强"。由于"借法",一群群来自西国的教习、工匠、文员、兵头便成为中国政府的雇员,次第进入海关、同文馆、机器局、公使馆,以及地方各自为政的洋枪洋炮的操练教习之中。而后,中国人图"自强"的事业便成了由各式西人参与和合作的事业。这是两次民族战争之后中西之间的一种独特交往。涉入中国事务的外国人在这个过程里留下的种种痕迹,便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 论文
    朱宗震
    2009(4):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历史学专业,应该考察历史事件的自然流程。戊戌变法,是在王朝崩溃时期,希图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场稚嫩的启蒙运动。中国因为自大,文化保守,缺乏现代化变革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维新派因为国家危机仓促上阵。革命派与维新派是孪生兄弟,和平改革和暴力革命,在他们之间多次互相转化。他们的现代化知识很幼稚,也很可笑。他们在士大夫中间的动员,既无法挽救一个王朝的崩溃,也无法完成国家的整合。整个社会重士轻商的风气没有改变,现代工商业也没有发育壮大,自然难以依靠现代化转型完成国家的整合。这是一个自然的流程。
  • 论文
    刘训华
    2009(4):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清末社会发生裂变,各种社会力量重新洗牌。在清末变革的环境下涌现出来的学生群体,突破传统士子属性,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学生阶层主要由国内学堂学生与海外留日学生组成,两者集体意识的形成以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潮与1903年东京春节恳亲会反满演说为标志,学生阶层在拒俄运动中走向成熟。清末学潮的涌动、学生阶层的崛起及集体的反满倾向,标志着拥有先进文化的社会阶层开始背离满清政府执政者的意愿,对清末社会转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 论文
    朱昭华
    2009(4):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缅划界问题属于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边界条约,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缅划界问题的争论。对于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中缅边界纠纷发展的全过程来看,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两国在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上达成了妥协。新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对这片地区的领土要求,但这一让步是在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做出的合理决断,它并不涉及中国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认可。
  • 论文
    孔绥波
    2009(4):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进城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出现的两难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向上流动的动力,也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稳定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了解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难,分析其原因并采取切实措施,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制定有利于全社会发展的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李梅
    2009(4):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