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7期
    出版日期:2009-07-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洪远朋
    2009(7):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下,正在蔓延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波及资本主义大国和小国,而且波及社会主义大国,如中国。因此,我们应给这次经济危机定性、定量、定级;同时给这次经济危机寻根、下药;并且认清这次经济危机与中国、与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关联,从而作深层次思考。
  • 2009(7):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陈锡喜
    2009(7):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的研究,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理论问题,故有必要对此加以评价和澄清。要对赫鲁晓夫所谓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作科学的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须阐述赫鲁晓夫在理论上有无且如何批判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有无且如何突破斯大林模式,以及邓小平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在评价中有无且受到了他的什么影响。然而,贯穿"赫文"始终的两个重要论断,即"赫鲁晓夫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以及"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才使我国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没有提供任何论据和论证,而是在结论先行的前提下,对赫鲁晓夫的执政举措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策作简单排列和牵强类比,由此造成"赫文"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和对时代背景的评价,均出现了逻辑混乱和违背历史常识的问题。
  • 论文
    殷叙彝
    2009(7):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夕撰写并且以德文发表的纲领性著作,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们当时的理论观点来理解、解释和翻译这一经典著作。"无产者"和"工人"这两个概念在《宣言》中是完全同义和交互使用的,因此不必根据1888年英译本把《宣言》结束语中的"无产者"改译为"工人",更不能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工人阶级构成的新发展为论据,把"工人"改译为"劳动者"。
  • 论文
    王晓华
    2009(7):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后,在新社会阶层中,知识分子占相当大的比例,是其中坚力量。提倡积极参与和公平竞争,是新社会阶层知识分子的主流价值观。他们的主要政治诉求是:希望加快并参与国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他们主要通过加入人大和政协、参加工商联为代表的社团和协会、参加共产党、大众传媒等途径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
  • 论文
    贺仲明
    2009(7):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中心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一个文化谎言。它折射出知识分子坚韧性的缺失,也体现出对五四传统一定程度的遮蔽和曲解。这一思想不但不能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实社会,反而导致知识分子群体与大众和现实的分离,知识分子的精神也日益孱弱,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性和行动能力。知识分子应该立足本土现实,进行自我批判,加强实践精神,才可望重新取信于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 论文
    李希光
    2009(7):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纵观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新闻报道,某些媒体无视社会责任,肆意制造社会恐慌。全球对所谓"猪流感"的报道不是严肃的医学报道,而更像是一场闹剧。对此,我们应该警醒并认真反思。
  • 论文
    肖巍
    2009(7):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已经带来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遵循社会公正和关怀的伦理原则。前者侧重从社会制度层面提出伦理要求,后者则在公民社会构建和公民素质方面提出道德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抵御流行病的能力相对脆弱。因而,政府应当以体制与政策为保障,重点关注边缘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从社会最为边缘和脆弱的人群入手,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
  • 论文
    刘建军
    2009(7):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从历史延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权建设经历了从统治型政权到革命型政权、发展型政权再到服务型政权的转变历程。革命型政权对统治型政权的替代使中国真正踏上了现代国家建设和政治解放之路。发展型政权的确立为强国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务型政权的建设则是开发政治资源和巩固执政基础的新的战略选择。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战略体现为发展型政权与服务型政权的双重构建。
  • 论文
    武玉红
    2009(7):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是普遍重视教育矫治和帮扶救济,社区矫正的惩罚功能严重缺失。这将有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尤其是受害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质疑或抵触,有悖预防犯罪的目的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导致社区矫正的方向偏差。随着社区矫正试点的扩大和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延伸到更大范围。因此,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采取积极对策。
  • 论文
    华伟|魏斌
    2009(7):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已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的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增长也相应放缓,尤其是国内需求和出口受阻。面对这种内忧外困,中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消费者信心和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最近几个月房地产逐渐显现稳步回升态势,其背后除了有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也有产业资金和国际游资的进入。我国住房市场的启动开始呈加速之势,但仍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 论文
    张尔升
    2009(7):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设计存在先天性缺陷。在此制度基础上,1980年代金融制度创新出现了异化:既有制度创新过剩,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扩张,杠杆效应无限放大;又有制度创新不足,金融衍生产品蔓延,监管缺乏无所约束,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避免或减弱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打破对游戏规则制订权的垄断。
  • 论文
    盛雷鸣
    2009(7):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出现了融资困境。信用担保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相对于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飞速发展,信用担保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置、资金筹集、风险控制等方面需要构建我国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以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 论文
    罗本琦|方国根
    2009(7):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大同世界的社会和谐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
  • 论文
    曾成贵
    2009(7):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是从国民党母体中分裂出来的政治实体,1935年7月创立,1937年9月解散。其政治主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南京政府的统治,实行抗日救国。它的主要领导人陈铭枢远赴苏联同中共代表团谈判,不仅达成合作共识,而且在国内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积极加强同包括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领导人在内的各方面政治人物的联系。包括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内的中间力量响应中共号召,形成合力,共同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得以完全实现。
  • 论文
    李志茗
    2009(7):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曾分四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留学创举。然而,这个创举却以悲剧告终。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容闳却归咎于陈兰彬和吴嘉善二人,这有失公允,因为派遣留学同其他洋务事业一样,是清政府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被迫采取的一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新举措,缺乏周密部署和长远考虑,更谈不上全盘规划的意向,这就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由此可以说,派遣幼童留美事业的终止是清政府一贯的虎头蛇尾使然,是时代的悲剧,而不能归罪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
  • 论文
    王小平
    2009(7):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1945年台湾光复,许多知识分子从大陆渡海去台,在他们的努力下,五四新文学精神传统在海峡彼岸得到进一步传播、深化,并与台湾本土现实相结合,在光复初期以及此后的历史发展中都显现出其力量所在。这一群体的意义即由此彰显,并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 论文
    王子蕲|江远山
    2009(7):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