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1期
    出版日期:2011-01-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俞吾金
    2011(1):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三种畸变现象:一是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化,二是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神秘化,三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派化。而最近发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道长事件"和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中的"联合签名声援信"等现象,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畸变的典型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畸变现象的批判性考察,我们应确立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一精神以平等、理性、科学、真理、人格、个性和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
  • 论文
    夏中义
    2011(1):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世界近现代民主思想谱系的了解,大体是一条线:从卢梭→罗伯斯庇尔→马克思→列宁。1990年代王元化重估卢梭《社会契约论》,不仅痛感《社会契约论》所无限弘扬的"公意"神话,在世界史上激化了1793年及1917年大革命的负效应,而且确认,1966年前后大陆所横行的极左思潮,其根子亦刻有卢梭"公意"的胎记。这客观上提醒后学,还应有另外一条与中国的连线:从洛克→密尔→严复→张奚若→顾准→朱学勤→王元化。这就是说,王元化重估《社会契约论》对中国思想的意义,拟不低于密尔在1859年撰《论自由》,严复在1903年译《群己权界论》。如果说密尔是从罗伯斯庇尔的血案中抢救出曾被卢梭"公意"所吞噬的个体人权意识,那么,王元化则是把严复所珍重的密尔的那份正义的睿智,重新转赠给他的祖国。思想史,务必历经一个个弘毅担当的人格中介,才得以流芳千古。
  • 2011(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王珂
    2011(1):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既是网络时代的"诗歌事件",也是"文化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梨花诗"和"羊羔诗"被嘲笑为"口水诗"的一大原因是违背了国人已有的诗歌常识。"羊羔体"事件源于公众对太"散文化"的"口语诗"、对新诗的知识谱系及知识霸权和对中国大转型时期涌现的腐败现象的不满,即对"知识权威"、"伦理秩序"和"权力局势"的不满。"羊羔体"事件呈现的口语写作、中年写作和官员写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也有较大的缺点。两次事件都有利有弊,都可能误导诗坛,损害新诗和诗人的声誉;也可能通过全民性的大论争,各种诗学观在既对抗又和解的生态中共生,从而有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
  • 论文
    卢周来
    2011(1):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经济学界在社会公平理论上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亟需澄清。经典马克思主义尽管强调社会公平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终极推动作用;但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追求,以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为终极目的。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表明,公平和效率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将公平置于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才可以找到一条持续增长和发展的路径。牢记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教导,重视邓小平面对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所做出的"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的警示,才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真正继承和捍卫。
  • 论文
    卢周来
    2011(1):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前经济学界在社会公平理论上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亟需澄清。经典马克思主义尽管强调社会公平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终极推动作用;但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追求,以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为终极目的。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表明,公平和效率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将公平置于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才可以找到一条持续增长和发展的路径。牢记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教导,重视邓小平面对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所做出的"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的警示,才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真正继承和捍卫。
  • 论文
    黄敏兰
    2011(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西周"封建"以及西欧"封建"和五方式论的"封建"之外,还有第四种"封建"的概念,即中国秦至清的"封建",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与前三种封建不同,这种中国式"封建"是中国人用为政治批判的武器,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制造出来的;它是被"污名化"、泛滥化的"封建",是一切腐朽、落后及反动事物的代名词。中国人误解和滥用"封建"的根源,也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 论文
    林尚立
    2011(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要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不仅要合理而有效地调整政府职能,而且要调整和重构政府的府际关系。府际关系的调整与重构所具有的意义,超越府际关系本身,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整个国家的治理。中国的发展必须具有更高、更长远的战略意识来考虑府际关系的重构和优化,以使中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既能创造有效的市场经济发展,也能创造有效的社会建设。
  • 论文
    杨龙|郑春勇
    2011(1):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我国的地方合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当前蓬勃发展的地方合作,丰富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强化了省级政府的协调权力,改变了地方政府谋求利益的方式,有利于地方政府间的共赢。同时,地方合作的深化使得政府间关系呈现网络状的发展态势,导致了区域的重新整合,也使得城市群(圈)的地位更加突出。地方合作对政府间关系的这种拓展,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 论文
    陈国权|郑春勇
    2011(1):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目前各省的实践有市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省直管县的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全面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三种类型。要避免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中存在的激励举措单一、县级领导干部与地方发展的畸形关联、人权事权财权不对等、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弊端,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可以开展省直管县委常委与省委职能部门协助管理相结合的试点,建立县委常委领导下的干部公开竞争机制和改革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多管齐下,寻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
  • 论文
    关信平
    2011(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社会发展仍相对缓慢。导致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限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但要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还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发展方式需要在探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的基础上,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更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以人的转变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 论文
    毕天云
    2011(1):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创新的目标是建立普遍整合型社会福利体系,它既不同于"补缺型"的福利体系,也区别于"碎片化"的福利体系,是"普遍型"和"整合型"的有机统一。"普遍型"体现在社会福利对象的广泛性、社会福利内容的全面性、社会福利类型的综合性、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福利供给方式的多样性。"整合型"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主管部门的整合、福利制度的整合、城乡之间的整合和福利类型的整合。
  • 论文
    徐明棋
    201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坚固。欧洲相继发生了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开始退出财政刺激;而美国则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稳,失业率高企,采取了新一轮财政与货币刺激计划。全球消化过剩流动性的时刻,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日趋走向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虽然恢复了快速增长,但是对经济作贡献的三大支柱面临的基本条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通货膨胀时代开启。面对危机后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变化以及"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要求,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
  • 论文
    高帆
    2011(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十二五"期间和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体现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而存在着三重"陷阱":利益格局锁住陷阱、产业转型同构陷阱和创新动力枯竭陷阱。规避变革中的三重"陷阱",必须完善政府—市场的关联关系并促使两者实现功能互补。为此应该明确企业—居民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体地位,依靠持续的市场化改革来为微观主体的行为变化提供制度基础,依靠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保障。
  • 论文
    陶东风
    2011(1):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时代健康的精神环境,应当是包含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生活方式、思想潮流、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相互制衡、良性互补的环境。人文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就是以自己的特殊精神劳动,自己的批判话语,促成这种环境的形成。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自主性、独立性,表现为对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经济和主导意识形态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不一味依附它,相反,要审视、反思它们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发出自己的警醒的声音、批判的声音,从而发挥制衡作用,促进时代文化的健康的精神环境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论文
    赵勇
    2011(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体而言,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存在着四种姿态:批判、利用、理解和欣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阿多诺和利维斯主义者、本雅明和萨特、威廉斯和霍尔、费斯克。这些姿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研究立场、思考路径、认知水平、解读模式和言说策略,也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从现代型到后现代型的位移。
  • 论文
    薛小荣
    2011(1):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彦虎
    2011(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王银春
    2011(1):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