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11-02-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沈宝祥
    2011(2):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1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救了中国;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使中国走入了绝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是逐步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从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2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但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待"渐进式改革"。改革在渐进中必须有突进。无论从群众的愿望看,还是从实践状况看,突进的要求日益明显、日益迫切。我国的改革亟待迈出新的步伐,实现新的突进。
  • 论文
    张维迎
    2011(2):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市场交易的范围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利润本质上是一个连带责任制度,是市场信任的基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从职权经济转向产权经济。腐败的根源是职权经济与产权经济并存。未来改革的方向仍然是进一步缩小职权经济的范围,减少政府手中控制的资源。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仍然需要遵循市场的逻辑,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
  • 2011(2):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姚新勇
    2011(2):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并非是中国农民相对自然地被发展的城市吸纳转变为市民的过程,而主要是被强制性地驱赶出家园坠变为无家可归的城市边缘人的过程。农村、农民的凋零、消失,将造成多样性文化的消失。最终还很可能是十几亿中国人所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自然家园的损毁。
  • 论文
    蔡霞
    2011(2):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目前人大制度的弊端制约着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大制度中的潜在权力机制制约着人大代表行使权利,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关系不清而导致的身份认知错位;行政等级地位转化而来的权力优势;由知识专长而获得的权力所产生的支配优势等。因此,必须改革人大代表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利的有效机制。
  • 论文
    夏禹龙
    2011(2):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种生产"论是恩格斯提出而又遭到长期冷遇的理论。"五缘文化说"正是结合中国实际对"两种生产"论的创造性运用。它既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何以能绵延不绝之谜的一种文化解读,又有助于开拓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在于要解决传统性和现代性结合的难题。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世界华人拥有以五缘文化为媒介的特有的人际联系网络。它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国内私营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应回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弱点,特别是不应让亲情和血族关系侵入政治领域,否则,将催生严重的腐败现象。
  • 论文
    杨雪冬
    2011(2):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分权理论和各国的实践,人事权的改革是政府间分权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地县关系调整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个判断。对于接下来的省管县改革来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一个挑战。
  • 论文
    秦德君
    2011(2):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制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性合理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没有社会体制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以对社会体制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厘清社会体制的构成、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等基本问题,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体制建设的基础。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步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 论文
    王川兰
    2011(2):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社会管理的行政化认知与实践导向逐渐显现其弊端,需要我们从社会维度,即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对其重新理解和定义。社会管理是与公共福利和生活质量相关的社会政策的执行与实施,而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除政府之外的另一个有效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以真实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社会发展与影响指标、发展社会慈善资本及社会经济部门等多层面进行构建。
  • 论文
    洪远朋
    2011(2):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对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1)社会利益理论的十大见解;(2)利益理论和实践的十大概念;(3)新时期我国社会十大利益关系;(4)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特点;(5)协调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思路;(6)社会利益关系需探索的十大课题。
  • 论文
    雷鹏
    2011(2):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外部性等特点,加之企业的研发能力差以及企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差等因素,常常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而政府能够通过促进产学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规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文
    夏中义
    2011(2):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姚晓雷
    2011(2):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世纪文学在体量不断增长的喧闹表象下,理想表现方面的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些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任日渐稀薄,甚至消失。这种理想危机即体现为一种表现本土社会生存内容时流行的疲惫绝望基调,也体现为一些信仰叙事中制造出来的纸糊神像,更体现为新生一代作家精神姿态的贴地爬行。它极大地影响到新世纪文学的价值深度。
  • 论文
    王宏图
    2011(2):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种迹象表明:新世纪中国文学已处于一个新旧文学模式转换的临界点上。今日的文学危机不仅昭示着30年主流文学模式的终结,更彰显出建立在"五四文学"基础上的百年新文学模式的终结。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一种不确定性、开放的都市体验形式正在生成,它与既定的权威、周围的环境以及自我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之中。对这一新型感性体验的书写,将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疆域和新的生长点,它在旧有的乡村、历史的叙事中付之阙如,在既有的都市叙事也体现得不够充分、完备。新型感性体验的书写,能使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但人们不能奢望从中获取多少道德的教诲,更无法觅得灵魂拯救的福音。
  • 论文
    马龙闪
    2011(2):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斯洛夫作为苏联意识形态的首脑,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其发迹于斯大林时代,鼎盛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伴随苏共思想体系向僵化、教条、衰变方向演化的主角之一。
  • 论文
    郑异凡
    2011(2):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月革命后,格鲁吉亚成立了由孟什维克领导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在国内进行了孟什维克的社会主义试验,实施了不同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较为温和的民主改革,制定了宪法,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承认,也同俄罗斯联邦正式签订了互相承认的条约,苏俄承认格鲁吉亚的独立,承诺不干涉格鲁吉亚的内外政策。但是布尔什维克不能容忍身边存在一个孟什维克主义政权,斯大林等人更不能容忍自己的故乡由孟什维克来统治,一直致力于格鲁吉亚的"苏维埃化"。在精心准备之后,以格鲁吉亚发生民众起义并请求俄国援助为借口,出兵并吞了独立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中断了另一种社会主义的试验。
  • 论文
    朱晓阳
    2011(2):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杰出人才的培养,固然依赖于教育体制的革新,但是,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社会文化理念为先导。当下,整个社会面临艰巨的现代化转型,多种文化样态并存,文化转型也日趋复杂和多变,这些都意味着教育改革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状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