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7期
    出版日期:2012-07-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金重远
    2012(7):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的美国长期把在中美洲开凿一条联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作为自己的国策。在把英国排挤出局后,美国把目标瞄准巴拿马地峡。1903年11月,推行大棒政策的西奥多.罗斯福藉助法国政客布诺-瓦里亚挑起所谓"巴拿马革命",强行将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离出去。随后美国又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并设立完全由它控制的运河区,将其变为国中之国。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迫使美国在1999年底将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全部归还给巴拿马。?
  • 论文
    李建新|李娜
    2012(7):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江苏省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江苏省联合实施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跟踪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政策人群生育理想、生育意愿问题进行分析,当纳入代际、教育程度和收入等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后发现,不同政策人群在理想生育子女数上,无政策人群更有可能多生,但在意愿子女数上并无显著差异。据此提出可适当进一步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建议。
  • 论文
    郝宇青|邢占军|倪稼民|黄军甫|韩晓燕|林广
    2012(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张明军|雷俊
    2012(7):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民社会理论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公民社会是指在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社会组织等依法自主管理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民社会的本质内涵在于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基础上的自治状态。在社会治理领域矛盾频现、问题繁多的今天,这一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依法加强社会自治能力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一条有效路径。?
  • 论文
    王建疆
    2012(7):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时代呼唤和文化强国的需要,随着中国美学研究者的成长和主义意识的觉醒,中国美学上的主义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中国美学的主义重建需要合理的路径。这个路径不是单一的意识形态批判,而是符合美学学科自律的多元化建构。其中对中国古代家和教思想的提炼与改造;对信息时代的另类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对现实吁求的关注与回应;将精
  • 论文
    方国武|刘玉梅
    2012(7):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和审美是中国文化研究两种主要维度,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及物性"。政治维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参与性,最终导致向文化政治的转变;审美维度的文化研究构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图景,由诗意文化转向物质文化。两种维度的文化研究显示了中国文艺学研究者重建学科品格的愿望。
  • 论文
    闵绪国|龙汪
    2012(7):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青年健康成长的人生指南。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都注重青年的历史教育。但是,当前否定、歪曲历史,历史娱乐化,以及对历史教育的忽视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青年历史教育。为此,应加强青年历史教育,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牢记历史教训,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创造历史。
  • 论文
    叶剑平|田晨光
    2012(7):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制度是中国千百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基本的制度支撑,而农地产权制度则是农地制度之核心。现代产权理论指出,完整的产权应包括专有的使用权、收益的独占权和自由的交易权。中国农地产权不明晰、不稳定、不完整对于农村发展的负外部性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共识,但对于农地产权的权利构成尚存争议。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于2005年和2011年共同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所取得的一手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解析农地产权,将其分为农地使用权、农地转让权、农地收益权和权利稳定性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地产权绩效进行量化比较,并考察2005~2011年农地产权的改进程度,以期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绩效的优化提供参考。
  • 论文
    龚春明|朱启臻
    2012(7):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近引进的"舶来品"——创意农业,学界对之关注有加,褒多疑少。我们通过对历年来我国有关创意农业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把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比照后,发现在进行创意农业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和研究缺陷:误解农业的基本属性和特质,形而上学地套用创意产业的概念;忽视中国现实而又特殊的国情,盲目机械地引介西方的学术话语;在认识的片面或理解的肤浅的表层下,根本性的问题是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缺失。要想有效地提升创意农业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准,应胸怀"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尊重既定的"社会事实"以及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
  • 论文
    安虎森|何文
    2012(7):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 论文
    豆建民
    2012(7):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 论文
    欧阳友权
    2012(7):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传播正悄然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及其发展走向,并以新的文化变局重绘数字化生存语境的文化地图。网络传播下社会文化转向的基本结构形态表现为三个方面:选择性坼裂,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身体的乌托邦,从尊崇理性到张扬感性;观念的祛魅,从精英意识到大众立场。
  • 论文
    姜飞|黄廓
    2012(7):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性视角来看,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变革依次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权"与"势"变迁中:第一,新媒体呈现出某种"反作用力",不断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有了自己的"地盘";第二,新媒体带来"权势"文化结构性变迁;第三,传统政权意义上的"群众"和传统媒体的"受众"发生改变。新媒体带来的中国政治进程生态的改变,虽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但至少从目前表现出的通过新媒体激发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改革进程的拓展、经济发展领域的新气象、人文素养人文意识的复苏和重构等等,都将为中国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开辟道路,其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 论文
    蔡宁|范明英
    2012(7):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功能效应也逐步凸显,城市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共时性特征,以及由社会转型期时空压缩的矛盾境遇造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严重缺失和文化破碎倾向。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导致文化积淀不足;"千城一面"使得城市文化趋同严重;"城市人"塑造的缺位致使城市人文精神空泛。实现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廓清城市发展中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世界文化与民族特色、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关系和矛盾。转型期多样矛盾的展开与突破既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压力,又是发展建设的机遇与动力。?
  • 论文
    周尚文
    2012(7):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兴亡通鉴》有一个特点,能从人们习以为常、普遍流行的一些概念解读、史实考证中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或者纠正某种误解和误传。对一些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旁征博引,寻根究底,力求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这是《通鉴》又一个特点。《通鉴》不但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一个研究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论文
    叶书宗
    2012(7):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放教授终生从事苏联历史教研工作,探求对苏联历史经验的真知,把60年跟踪研究的感悟,概括为十个要点,既供资政,更供育人通鉴。我完全赞同该书关于苏联是自我葬送的结论,但在怎样理解苏联是自我葬送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的创立者列宁,在苏联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没有意识到角色的转换,一如既往地将革命党的意识、观念,作为国家、社会的体制构建的指导,从而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培育了合适的土壤。因此,如果资政的话,切不可把列宁时期奉为社会主义的完美代表。?
  • 论文
    张东苏
    2012(7):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最近几年城市社区中社会组织所处的微观制度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这种多维的制度结构导致了社区社会组织行为角色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致研究者仅仅从过去几年热议的一些"一般化理论"出发,已经无法对这些组织的行为和运行机制做出有效的解释与研判。因此,亟待透过宏大的一般化理论假设和宏观的制度变量,在更为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引入分析社会组织行为的视角。基于此,以上海城市社区为例,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的行为机理及其制度背景,不仅需要理解现有制度的微观安排,也需要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出发,理解诸如"项目化"、"锦标赛"体制对于社会组织行为趋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