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第10期
    出版日期:2013-10-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洪大用
    2013(10):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环境状况客观监测与公众主观感受之间的不一致,提醒我们思考中国环境问题的新趋向: 比如中国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复合效应日趋明显,环境压力在区域间转移诱发了新问题,环境衰退逼近 环境容量的极限产生的社会焦虑激发着更加强烈的环境维权;以及环境问题的国际背景,比如发达国家凭借其 先发优势建立的不平等政治经济格局及其在全球环保责任、环保观念上的缺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通过社 会建设促进生态建设,区域性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可能的。这要求我们审视和重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 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重视组织化的、理性的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之损益分配的公平性。
  • 论文
    王占阳
    2013(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既不赞成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两极分化、后共同富裕”、“先资本主义、后社会主 义”的思路,也不赞成空想社会主义的“拒绝先富、直接实现共富”的思路,而是主张既要始终坚持“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始终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这在整体上就是要“始终走先富与共 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一新思路包含了一系列深具革命性的基本思想和重 要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论文
    蒋晓伟|刘平|张斌|蒋德海|李瑜青|瞿琨
    2013(10):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马龙闪
    2013(10):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几年发生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这场争论,最初提出和涉及的原本是一个纯粹俄罗斯的“斯大林 问题”,即俄罗斯社会怎样评价斯大林,到底是否存在“重新评价”、“重新肯定”斯大林的问题。但该问题 被有关学者从俄罗斯移植到中国,再经过扭曲、变形和放大之后,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具有某种中国问题性质 的“斯大林问题”。其实,由于中俄两国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中国当前改革面临的“斯大林问题”,与俄罗斯 近些年呼唤“强权”、“铁腕”所提出的“斯大林问题”,是性质必须完全不同的问题。将这二者相混淆,有 违“中国道路”必须革除斯大林模式弊端这一改革方向。“重评”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我们目前对斯大林体 制和苏联模式的态度问题:对它是革,还是保;是继续超越、突破苏联模式,还是维护、固守这一模式。这 是对待改革态度的分水岭,也是坚持改革与否的试金石。
  • 论文
    朱军
    2013(10):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暗杀时代”立于中国革命的源头之上,它不仅是进化论的产物,背后也隐含着深刻的循环论诉 求。进化论与循环论、暗杀主义与自杀主义构成了中国革命“开端问题”的独特悖论。西学与儒学的化合、 历史情境与生命情境的碰撞,为世界革命史增添了东方式的虚无情调。“告别革命”的当下,亟待重新审视 中国革命“开端问题”的复杂性与歧义性。
  • 论文
    徐艳芳
    2013(10):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纲》揭示的是文化经济—时间—空间三者关系的元理论,为文化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 域———时间与空间文化经济学,并提出了研究纲要。但遗憾的是 《论纲》 对“空间”概念的阐释尚不够深 入,对文化经济空间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空间与文化经济生产相联系的方式、路径等问题也没有作出深入的 分析。在文化经济的话语中,空间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与传统地理学中的区位、地方等概念既相区 别又有联系。文化经济空间生产的过程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依赖与空间再造,前者是文化经济利用空 间、依赖空间进行生产,体现的是空间的资源属性;后者是文化生产的结果,空间是文化产品,文化及其产 品就是被生产的空间。
  • 论文
    颜德如
    2013(10):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近代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等来看,政治建设方略 都居于主导和优先的地位。从政治建设方略的角度看,可以从“现代国家构建”、“现代社会转型”与“现 代公民培育”三个维度来审视乃至评判“中国梦”之实现状况。它也表明,以政治建设方略推动“中国梦” 的实现,其内涵既不是对“传统” (以孔子的“小康”为代表) 的无条件回归,也不是对“现代” (以美国 现代化模式为典型) 的盲目复制,而是对二者的超越。
  • 论文
    陈卫平
    2013(10):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估公共政策对于道德建设发生的正面或负面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本身是否具有道德 基础;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否会导致严重的道德问题;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在处理与被执行者的 关系上是否合乎道德原则。只有当我们的重大公共政策都具有道德的正能量,我们的制度才会有道德的光辉。 这正是制度自信的重要方面。因此,关注重大公共政策的道德内涵,分析其道德功能,应当是提高制度自信的 题中之义。
  • 论文
    林坚|黄顺基
    2013(10):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门新的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即社会工程,它是改造社会、建 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科学。社会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 析相结合、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现代社会工程管理,遵循系统性原 则、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自组织原则等。
  • 论文
    陆益龙
    2013(10):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的社会心态既是主观精神状态的表现,也是乡村发展态势的一种反映。对之可以用“绝对发展 论”、“相对满足感理论”和“发展性问题论”分别加以解读。当前,超过2/3的农民有幸福感,不到1/3的农 民有不公平感。尽管城乡差距现实存在,但多数农民并未将自己地位认同为社会底层,表明农民的社会心态整 体呈积极和乐观向上的趋势。农民与政府的关系总体上处于中性偏良性状态而非趋于紧张,但农民对政府的态 度有层级差异,折射出乡村治理中的确也存在不和谐的问题。解决乡村治理问题,既要推进农村基层行政改 革,更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 论文
    任荣明|宁学敏
    2013(10):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 世纪,我国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国际因素的约 束,也有国内因素的约束。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它所引致的内涵碳排成为增加我国碳排总量 的重要因素。因此,亟待从节能减排视角,借助对我国出口商品内涵碳排状况的分析,重新思考我国谋求动 态利益的进出口平衡的对外贸易战略。
  • 论文
    李铁立
    2013(10):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变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路径,应该基于对全球生产分工格局变化趋势的判断和对中国比较优势的 分析。不同于以往的对全国宏观的研究,借助对广东外贸企业和27 个外贸转型示范基地的调研,从微观的角 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全球生产分工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因此,不 应该将出口增长与转型升级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乃至我国的比较优势内涵已经发生改变。要想实现 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既定目标,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土地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 在贸易增长与转型升级间找到平衡点。转型升级绝不能以降低出口增长和丧失世界市场份额为代价。
  • 论文
    陆晓禾
    2013(10):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中心的基础是产业,因为产业资本是金融资本的劳动者。因此,在金融政策上,金融应当立足 产业,支持产业资本,尤其是要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但是,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或者说应当获得政策法 制的保障呢?这就涉及社会允许企业存在的伦理根据。只有以有助于社会和环境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健康 安全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其存在及发展,才应当获得政策法制的支持和保障。
  • 论文
    曹顺庆|李安光
    2013(10):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必须克服中国的文化“失根”与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这个巨大障碍。中国传统 文化自“五四”以来就遭到了不断被“边缘化”的命运,当今中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文化“失根”与文化自信 力缺失的状态,而这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领域内则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中国文论“失语症”、回返影响 现象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所反映的问题入手作透视,充分显示出当今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 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突出表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恢复文化自信力的紧迫性和当代意义。这是一个 关于中国式文艺复兴如何可能的问题,是推进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问题。
  • 论文
    齐勇锋
    2013(10):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种发展模式竞争”就是要尊重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国情,承认世界各国有权选 择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交流合作与竞争,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发 展道路的诸多可能性,而且也有利于通过不同的选择,探索和应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挑战,分散风险。
  • 论文
    蒋建国
    2013(10):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网络过度依赖的现象较为突出,网络信息消费的商业化、娱乐化、虚 幻化趋势较为明显。一些网民陷于网瘾而不能自拔,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内心较为焦虑和空虚,这直接导 致了网络孤独症的蔓延。网络孤独症突出表现为对虚拟他者的依恋和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导致较为严重的 心理危机。
  • 论文
    秦玉友
    2013(10): 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环境因素看,传统社会为传统价值教育提供了社会环境,现代社会为现代价值教育提供了社会 环境。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传统价值教育因传统社会解体面临困境,现代价值教育因 现代社会价值环境支持缺乏而遭逢挑战。转型期中国价值教育,亟需系统反思传统价值教育的传统社会基础 弱化和现代价值教育的现代社会根基缺失问题。
  • 论文
    陈豪
    2013(10):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批评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文学功能的蜕变与拓宽是其中重要成果之 一。跨界合作,主体性的调整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渗透,都是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型过程中出现的 产物,这些变化颠覆了创作与批评的原有功能,为它们的发展注入动力。文学的生态转向是顺应时代的务实 之举,它有效缓解了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 论文
    赵霞
    2013(10): 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童年身体影像的消费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一道引人注目的消费景观。这一被景观化的童年身体构 成了一个醒目的当代视觉审美符号,它既指向着童年身体的一种解放,更是对于它的另一种全新的规训。景观 语法对于童年身体的“健康”、“文化”和“性别”内涵的诠释,造成了对现代童年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现实的 全面压迫与侵蚀。而相比于这一显在的童年身体景观化现实,对于它的深入考察和批判还远未引起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