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张立文
    2015(10):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关系的协调以及其理论思维的指导是气候哲学。气候哲学是指人类在反思自身在政、经、文、科技、社会各项活动中价值、伦理、公平、正义等的和合。它主张主客融合、会通,摒弃排斥性的主客二分;事实与价值互渗,而非截然对立。在气候动变中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诸多冲突危机之际,在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之时,气候和合学以和合学理论思维为导向、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机制、以道德为规范、以制度为保障,为创新环境保护提供新路径。
  • 本刊特稿
    彭永捷
    2015(10):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迫在眉睫,一些法律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奥斯陆原则”,希望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落实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法律行动,以推动各国展开迅速而有效的活动来拯救地球以及人类自身。但是,“奥斯陆原则”初衷虽好,仍存在不足,需从哲学上深度反思。“奥斯陆原则”缺少四条关键性的原则:一是命运共同体原则,二是根本性原则,三是能力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为此,应引入文明、和谐、合作、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重新思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合适思路。
  • 本刊特稿
    姚新中
    2015(10): 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对气候变化和建立环境治理的全球正义,表面上看是技术和政策问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政策强化来解决,但气候变化危机的实质根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价值层面,是人的过度自利行为和对环境的无限制掠夺,导致了今天所说的气候问题。观念指导行动,价值决定导向。如果不能在价值层面分析、理解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并且从根本上转变现有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张力只能会越来越大,气候变化的趋势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使用进行深入考察,可以确立“天地”的本体价值,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人对“天地”的责任,重新建立我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驳斥完全从个人的权利出发来看待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构造一种新型的生态天地观,从而为全球气候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一个中国价值思路。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秦玉成, 叶娟丽, 丁开杰, 吴新叶, 陈朋, 王柄权, 孙柏瑛, 张熹珂
    2015(10): 1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不同的群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人们不得不 承认,少数先进分子、优秀人物即精英能够引领社会变迁,在历史发展中留下更多印记。在此意义上说, 精英群体的素质、能力高低,最直接地影响了社会变迁的方向、进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阶层和 地域层面上促进精英的合理流动,对于维持精英群体的活力和先进性至关重要。当今中国,精英内部官、 学、商之间的横向流动已日渐多见,像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学者从政、官员下海现象。但精英的外部流 动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底层群体的上行流动愈加困难,出现了人们关注与担忧的阶层固化现象;而精 英的下行流动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三种精英流动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所反映。在国家治理现代 化的背景下,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精英流动问题,也要参考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唯此方能找准当下中国 精英流动问题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日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 组织了关于精英流动的笔谈。本期刊发部分专家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学界深入研讨。

     ——主持人 杜运泉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黄克武
    2015(10):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西方发展出的“俗世化主流权威论述的霸权”在今日已逐渐受到挑战。“俗世”并不是一个与宗教、神圣等截然相对的概念,它与自由、人权、民主化、现代性、知识范畴、终极关怀等议题密切相关。同时,俗世化的过程也并非一往直前,而是折冲、反复,具有多重的历史背景。“俗世化”理论引发学界之争论与反省,是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一个重要面向。近代中国俗世化的讨论与五四话语的出现,以及新儒家等人文主义学者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密切相关。五四话语的支持者接受单纯的俗世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民主、科学与物质生活的进步)的发展,宗教、迷信逐渐衰微;反五四论述则质疑以此观点认识历史传统及由此提出未来中国的蓝图。余英时与墨子刻均继承新儒家所开创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对照,思索轴心文明建立之后,中西文化之差异及其对近代中国“俗世化”历程之影响。
  • 学术争鸣
    姚新勇, 刘汉波
    2015(10):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认同与否,“文学如何表现现实”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在当下中国,对此问题的认识表面上看似多样,实则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从作家到批评家——却存在着某种集体性对真实的深深恐惧,即一种集体性的真实恐惧症。王宏图先生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从阎连科的《炸裂志》展开分析,进而梳理了中西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由具体扩展到普遍之努力,但客观上也由此形成了一份剖析中国当代文坛恐惧真实之集体无意识的样本。如果说这一沉疴宿疾在新中国前30年突出地表现为对现实虚假化甚至“假、大、空”化的话,那么在今天则主要表现为对真实的某种集体性的本能回避。
  • 学术争鸣
    张洪彬
    2015(10):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天道信仰中的终极存在,天既是万物之所以然,又是万物之所当然,融事实与价值为一体。透过严复《天演论》可以看到,经历近代科学的淘洗,天大体丧失了价值意涵,不足以成为世俗道德秩序的效法对象。严复借助社会契约论和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资源,重新为世俗道德秩序确立了根基——人的自利本能,从而把价值源头由天转换为人,证成了人的自我立法。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王小章
    2015(10):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将公平看作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即认为社会建设主要是面向不平等的问题展开的。风险社会的来临有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应地被‘不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取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应该同时面向“阶级社会”的不平等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面向不平等的社会建设所要应对的问题或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期的,政府这个主体在此应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所要应对的风险从根本上讲是不可预期的,“社会”这个主体在此应该发挥更基本的作用。而要让“社会”在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当今中国,政府首先必须更多地向社会放权,在所谓“激活”社会之前,先“释放”社会;其次,还要通过与社会的积极联系与互动来支持社会。
  • 时事观察
    吴鹏森
    2015(10):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先后完成了向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的两次转型,导致所谓“三股势力”的最终形成。承认和区分“三股势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因应对策,对于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宗教建设,有效遏制分裂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时事观察
    陆道平
    2015(10):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文化是影响当代中国政府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性与时代性两个角度考察,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天命”观念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公民身份”理念,分别对当下中国政府服务的均等化产生了影响。但如果将两种政治文化作为当下政府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这二者的局限性及其张力,恰恰构成了今后政府服务均等化所应努力方向的着眼点。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陆铭
    2015(10):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个大国内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大国发展中的统一、效率与平衡三个目标的冲突。如果要化解这个冲突,需要放弃在经济资源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转而追求城乡和地区之间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意义上的“平衡”。而为了实现兼顾统一、效率和平衡的国家战略,应以社会科学研究理性地认识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公正为价值,促进市场统一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原则也是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所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
  • 经济改革
    马蔡琛, 隋宇彤
    2015(10):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预备费管理是当前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议题之一。针对财政预备费的类型设置、规模确定、使用规定等方面,各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改革,并取得了一些颇具共识性的经验。就中国财政应急性资金的管理改革而言,可以从合理设置预备费比例、优化管理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秦晖
    2015(10): 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文化视野
    夏中义
    2015(10):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元化的深刻思想宛若穿透幽暗的激光,照亮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也照亮了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颗祈愿追随元化、不甘再让头脑沦陷于混沌的心灵深处。思想家应能提出且回答时代的重大命题。王元化就是这样一个活在都市中的思想铜像。2004~2008年,我有幸陪元化走过他最后的日子,这是我抹不去的生命记忆。我希望它能汇入上海这个都市的公共记忆。因为王元化对上海乃至当代中国来讲,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存在。在中国学界,只有他才能既从激进主义的世界思想史源头,又从激进主义的政伦人格终端,这两方面给国人以巨大启示。他的离开让我们感到巨大的历史性空缺。
  • 教育纵横
  • 教育纵横
    张红霞, 吕林海
    2015(10):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西方教育哲学的不同价值导向使中国学生陷入双重准则羁绊之中,不少学生学习成绩高而内在动机低,学习投入大而学习进步小。如果以“初始自然状态”为分析工具对“文化”进行重新定义,中西方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公共善”与“仁”的统一性得以统合;教育内容则通过“知识就是力量”与“道即善”的相融性得到整合。今天中国乃至全球教育内容总框架需要重构,以“重构人类文化史”代替“重演西方文化史”;通过跨文化“虚拟探究”人类整体文化演进模式,使学生头脑中分裂、零散甚至冲突的知识建立起一个统领各科、目标一致的“知善同构”的体系,为全球化时代重构社会秩序、重塑现代性理念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
  • 符鹏
    2015(10):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