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张立文
    2015(3):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哲学的视阈以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互联化、网络联通化、地球村落化,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人民关切反思的课题。当今世界,各国家、民族、种族、宗教之间冲突不断,杀人、恐怖、战争、动乱时有发生,而化解这些冲突的模式仍然是直接军事干涉、支持反对派、经济制裁、宣扬民主价值观、挑起争端等,给人民带来灾难与不幸。哲学不是书斋里的知识,在建构世界新秩序方面,中国哲学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的前提是,中国哲学必须从自己的思想资源出发,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心自然、关心生活、关心人类的未来。对人类命运、时代问题和世界秩序的关切,凸显了中国哲学的时代价值。
  • 本刊特稿
    燕继荣
    2015(3): 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依据国家制度构成的内涵,可以分析现代国家制度构建的一般原则,并从“集中性”、“效率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国家制度安排的优势和劣势。当今中国的国家制度是过去历史和现实等诸多要素的产物,随着国家现实状况、国际地位以及国家发展任务的变化,以问题为导向,如何扬长避短应该成为中国国家制度改革的核心议题,而落实分权制约原则,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应该是制度改革的关键。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肖瑛, 李友梅, 黄晓春, 赵来军, 王俊秀, 赵延东, 吴瑞君, 景军, 杨典
    2015(3): 1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去年年末,国务院印发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 为统计口径,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 !"" 万以上 #""" 万以下的为特大型城市,城区 常住人口 $%"" 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 (特大、超大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浓缩的 结晶,但也正因为“高度浓缩”,当高度流动的人口在高度挤压的空间遭遇高度饱和的资源,风险这一人化 自然之宿命也高度放大,庞然之城市脆弱得经不起一场雨水、几脚踩踏……当现代化危机与后现代变革相 逢,当城市生命周期与社会建构之意相悖,当国际化交融与本土化发展相叠,当微文化力量与大数据时代相 交,中国特大型城市的风险何如?性状机理何如?认知预警何如?评估控制何如?借鉴改进何如?日前, 《探索与争鸣》 编辑部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了“特大型城市的风险治理”专题研讨会,特邀相关领 域的专家学者一道来求解“特大型城市社会风险与公共安全的根本治理”。本期编发部分研讨成果,期盼学 界和广大读者继续推进这一话题的探讨。 

    ——主持人 李 梅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风笑天
    2015(3):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的研究发现,“男小女大”婚配模式大幅上升。然而,利用三期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再次对我国夫妇婚配的年龄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近30年来,我国夫妇婚配的年龄模式实质上相对稳定,并没有发生改变,“男大女小”依旧是夫妻在年龄匹配上的主流趋势。刘爽、梁海艳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得出“男小女大”模式明显升高的结论时,实则存在不少偏误。研究者对研究中得出的与前人研究大不相同的结果和发现,应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 学术争鸣
    徐英瑾
    2015(3):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目前业已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然而,其解读的合理性值得研究。儒家政治理想对于性命之学的高度看重,和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物质生产的理论聚焦,其实是很难被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之中的。一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儒学原始信息的儒家思想“唯物化”方案,将不得不诉诸于演化论与认知科学等新兴科学对于人类道德直觉产生机制的唯物主义说明——但即使是这个方案,也很难解释这种继承于采集—狩猎时代的基于直觉的道德主义,如何可能在信息海量增长的工业或后工业环境中,继续具有适应性。因此,作为“内圣之学”的儒家道德学说对于公共政治领域的延展力,切不可被片面高估。
  • 学术争鸣
    田雷
    2015(3):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宪法神话是美国宪政的文化基础,培育了一代代美国人对建国宪法的热爱、认同和信仰,由此解决了21世纪美国人为何要遵守18世纪宪法的民主正当性难题。宪法神话在此意义上是美国国家构建的必要环节。中国学者存在于美国宪法所规范的生活秩序之外。对于我们而言,美国宪法神话是他人的神话,我们大可不必介入“神话”与“反神话”这一美国本土文化内战之中,而是要基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对这种宪法神话的现象进行文化研究。宪法神话现象的启示,不在于我们要复述这种神话,而在于学习美国人是如何建构宪法神话并由此培育宪法信仰的。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胡大平
    2015(3):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城市在空间形态上所呈现的各种复杂的错位、无序、混乱、僵化和衰败现象,表明当代城市变迁已经从进化模式步入变异模式。从形态角度讲,变异在整体重建和局部更新两个层次上展开,它与流行的绅士化、中央商务区、高科技新区、创意园以及各种大事件营销等空间重组套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为空间离散和碎片化、失落的空间层出不穷、结构和意象上的混乱比比皆是、废墟化空间不时出现、赝品空间大行其道以及空壳化常有发生等诸多现象。空间变异往往对城市活力提出挑战,应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
  • 时事观察
    蒋德海
    2015(3):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本届政府提出的社会治理回归社会的目标高度融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在社会民主、社会治理回归社会、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时才有可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自己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当人人参与、推进依法治国之时,社会主义法治就会成为人民的内在需求,而唯有在这基础上,人民群众才会从内心拥护我们的法律,并使法律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真诚信仰。
  • 时事观察
    唐平秋, 唐宇婷
    2015(3):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本届政府提出的社会治理回归社会的目标高度融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在社会民主、社会治理回归社会、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时才有可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自己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当人人参与、推进依法治国之时,社会主义法治就会成为人民的内在需求,而唯有在这基础上,人民群众才会从内心拥护我们的法律,并使法律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真诚信仰。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赵修义
    2015(3):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租金”概念是分析财富不平等的重要的概念工具。当今的中国,租金已经大量出现,食利者也随处可见。在观念层面,有的舆论还不遗余力地赞美、炫耀那些实际上的食利者,很多年轻人也试图仰仗馈赠与遗产过上享乐的生活。租金不是市场失灵的结果,而是一个纯粹完全的市场的“必然结果”。最无能的遗产继承者,只要有资本,就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产实现最高的收益。租金,尤其是通过承袭(馈赠和遗产)而产生的食利者,是造成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容漠视:既要正视租金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要遏制食利者社会的膨胀,又要在道义上破除那种赞美靠租金不劳而获的食利者的观念。
  • 经济改革
    陈宪
    2015(3):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流经济学讲的市场缺陷,是基于失去效率的市场缺陷。现实生活中存在三类市场缺陷:基于效率缺失的市场缺陷,基于公平缺失的市场缺陷,以及市场设计缺陷。从这三个视角研究市场缺陷,将为重新发现政府提供一个研究范式。重新发现政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它更多地直面后两类市场缺陷,对克服社会不公正有更加积极的作为。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余金刚
    2015(3):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为本位、以调解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为目的的人权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主要以群为基础,以重塑君臣关系为目的;与以解决国家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民主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则力图将儒家的民本主义与民主相调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同样并非西方意义上的人权,亦非公民权,而是指国民权,人民主权被言说成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作为整体被迅速提升为国家主人,同时人民仍然是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传统意义上的“民”。
  • 文化视野
    黄鸣奋, 张经武
    2015(3):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造物节”,即对国内涌现的新节庆所做出的美学意义上的概括。它集中体现当今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商业性艺术节的三个特征——“造”(创造性)、“物”(商业性)、“节”(仪式性、大众性)。借此范畴,可以鸟瞰节庆时代艺术发展之状态趋势,勾勒文化产业盛会之美学蕴含。造物节的由来体现在神文、人文和物文三个维度,其演变诠释了由神的节日到艺术家的节日再到全民的节日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创造性是造物节的美学要旨,商业性是造物节的经济诉求,大众性是造物节的社会旨归。通过以创造精神引领,以物质文化支持,以节庆氛围渲染,造物节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文化与商业的和谐互促,最终让百姓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受惠,真正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当成自己的盛大节日。这正是“造物节”的价值所在。
  • 文化视野
    曾庆香, 侯雪琪
    2015(3):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新闻的专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固定采访线路成为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固定采访线路的形成导致社会精英控制了新闻的话语权。在大数据时代诞生的数据新闻去除了固定采访线路作为主要新闻来源的功能。相应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也消解了社会精英在新闻中所拥有的话语权,数据新闻使新闻业更符合新闻实践的专业主义。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王军洋
    2015(3):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骚乱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的一种外化。如果以经济发展和公民满意两个维度对社会状态做四类划分,稳定状态可以分为依赖于强力政治控制的僵化性稳定和凭借政治结构优化而实现的开放性稳定两种,不稳定状态可以分为国家不能满足公民基本物质需要而引发的匮乏式不稳定和政治发展滞后所导致的拥塞式不稳定两种。对于求稳的改革者而言,基于管控逻辑基础上的暂时性的僵化性稳定显然不是改革的目标。对于匮乏式不稳定类型,发展经济显然是首要的任务;但其走向拥塞式不稳定时,应积极调整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并在执政党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的制度化与法治化。
  • 青年论坛
    杨翠
    2015(3):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像艺术,是人类运用技艺来显示视觉性及其内容的经典范式。图像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绘制之技艺的艺术。在古典时代及其转向现代的过程里,图像艺术迎来了自身的危机,以及由此傍生的文化与社会危机。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及瓦尔特·本雅明三位具有不同身份的知识人关于这方面话题的探讨而展开,阐述了艺术史上技艺危机的三个面向,并由此勾连起现代性社会危机问题,从而提出可能的由理论而现实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