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方维规
    2015(6):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它的评价,在这一百年中虽时续时断,却时常成为讨论的焦点。褒之者颂扬它的启蒙意义、它的民主和科学大旗;贬之者针砭它的反传统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恶果”。新近的研究,并未颠覆启蒙与救亡的宏观框架。新文化运动不是孤立现象,只有观照当时守旧、复古等对立语境,尤其是民国初年政治危机中的复古思潮,才能更好地理解激进派的极端思想。
  • 本刊特稿
    王春光
    2015(6):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建构成一个“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底线普惠”特点,中国社会保障建设和发展进入了社会治理和制度完善阶段。但是,这个制度依然存在着碎片化、监管不严、不完善、需求满足不足、技术支持差等问题。如果不用社会治理的视角去推进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效率都难以保证。社会治理的前提在于,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责权利清晰和匹配。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向使用者和消费者赋权,推进参与式服务,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构建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只有在社会治理中,通过制度上“去地方化”和行动上“地方化”,社会保障才能真正具备共济、合作、团结、互信和安全的功能。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诸大建, 宁越敏, 姚尚建, 韩昊英, 张学良, 高国力, 龙瀛, 刘志平
    2015(6): 1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经济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也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然则权力支配、 利益驱动、思维定势之下的城市开发,成就斐然,问题亦不绝,诸如城市蔓延所致农地大量被侵、环境瓶 颈频现。不仅如此,在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常态与“十三五”背景下,中国城市正在经受双重拷问:一方 是土地消耗远超过人口进城的“假性城市化”,一方是遭遇人口收缩新态的“规划森林”。中国城市开发, 何以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否重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洞悉城市内生发展规律?我们能否推进城 市综合承载扩容,同时预警城市人口减缓之危?我们如何重塑城市权力结构,借鉴世界城市增长边界控制 的经验教训?我们怎样对待“多规合一”“同城化”的法理、政策与操作重难点,有效推进第三方评估?中 国城市开发,需要我们抛弃习以为常的认知与参数,真正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与价值。日前,《探索与争鸣》 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联合举办了“城市边界、多 规合一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道来探讨此话题。本期特编发部分研究成 果,期盼更多的读者继续推进这一话题的解答。

     ——主持人 李 梅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郭台辉, 张俤
    2015(6):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氓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的一个复合型概念,是无产阶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概念符合“流氓”与“无产阶级”的西方语义传统,但马克思以此所指与能指的群体范畴并不稳定。初创的语义仅指社会底层群体;定型时明确指代阻碍历史进程的消极群体,以此反衬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化、经济与政治领域。流氓无产阶级概念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论,主要表现为肯定、否定与重构三种立场。这些争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复兴,但当代西方学术界无法准确动态地把握流氓无产阶级的完整内涵,其原因有三:概念本身的动态多变性;争论者部分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脱离该概念在马克思时代的历史语境。v
  • 学术争鸣
    林存光
    2015(6): 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方朝晖教授试图为儒家“三纲”观念正名翻案的努力,是缺乏说服力而不能成立的。道义与权威的关系错综复杂,是分是合,是一致还是冲突,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思想观念的时代性变化问题尤其不能忽视。方教授为“三纲”翻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将所有这些问题不加辨析地都从单一维度的角度混为一谈。它不仅没有将“三纲”的本义辨析清楚,反而又引出了一系列方教授本人没有彻底想明白也没有真正厘清的问题,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认识、理解和评价儒家思想有害而无益。
  • 学术争鸣
    王宏图
    2015(6):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阎连科的《炸裂志》问世后引起不小的争议。它不是一部依照现实主义模式写出来的作品,而是实践他“神实主义”理论构想的一次尝试。“神实主义”看重的是作品文本潜藏的“内因果”、“内真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力图展现的生活“全因果”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传统现实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压抑了小说其他发展的可能性。而在米兰·昆德拉看来,小说的优势恰恰在于它能融合各种体裁,成为人类精神与智慧的最高综合。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王长江
    2015(6):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政治生态问题令人关注。在中国,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党风政风实现了初步好转,但党内政治生态有待进一步改善。民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要件,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民主。当下在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问题上需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发展民主可能削弱权威,但缺乏民主则可能导致合法性丧失。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发展民主,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民主本身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抓住授权民主这个关键,着力解决“权为民所赋”的问题。
  • 时事观察
    彭勃
    2015(6):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和民主的机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两种基本工具,相互补充与调和,两者不可或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机制并不必然对冲和消减国家治理能力。相反,民主机制在改造治理生态、重塑治理合法性、构建“决策市场”以及培育参与和合作等几个方面,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
  • 时事观察
    邹诗鹏
    2015(6):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个全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提到了实施层面。制度文明追求良法善治,基于人性的优点与弱点而形成的通过法治与善治从而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反腐的的治标层次要落实到现代制度文明的建构这一治本层次。在中国政治制度下,加强政党及其政党伦理建设、发扬执政党的担当与自我革命精神,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构提供组织保证。面对时代变化以及今日中国的复杂现代性状况,当从激进的革命逻辑转向积极的治理逻辑,吸取相关社会理论资源,以真正实现良法善治。
  • 时事观察
    竺乾威
    2015(6):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官员通常集职业身份和公民身份于一身。我们以往对官员身份的认识更多的是看重他的职业身份,强调对官员的道德制约,这与中国传统的“好人当官”的意识相关,也与官民双方对官员身份的认知相关。在加强对官员进行监督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官员的身份。官员的公民身份表明了他的理性经济人的一面,而官员的职业身份则表明了他的社会性的一面。对这两种身份的全面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也有助于官民关系的改善。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韩朝华
    2015(6):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三层架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的明确可以清晰界定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各组织层面的职能和相互关系,但要确保这样的组织设计取得预期效果,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而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注重创设绩效导向的内部激励制度,却回避对经营者的市场化选任,其激励制度往往成效不彰甚至失灵。在新的历史时期,现行的国有企业高管选任方式已难以保证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为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关键在国企高管的选聘和监督上转换思维方式——从传统的“干部决定一切”转向“规则决定一切”,从依托干部委任制的国企高管选任方式,转向依托市场竞争的职业经理人聘用制。
  • 经济改革
    赵玉蓉
    2015(6):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经济思想家把“师夷”与“变法”紧密联系,初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我国近代关于“以开放倒逼改革”经济思想的内涵、主要特征和目标演进,可以为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借鉴:“以开放倒逼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开放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作用;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释放市场活力。
  • 教育纵横
  • 教育纵横
    李涛, 邬志辉
    2015(6):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解蔽农民和农户对于读书功用性不同分层认识的基础上,“读书无用论”在中国村落内部的流行并非是一个被媒介故意渲染起来的伪命题,而是实实在在愈来愈冲击村落社会的真命题。在城市中国越来越步入知识社会和开放社会的当下,乡土中国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日益凸显。对新“读书无用论”解蔽,需要回归到中国社会结构框架中,揭示“单位制解体”、“就业方式改变”、“流动人口政策变迁”以及“乡校撤并”等容易被忽视的政治社会学因素。
  • 教育纵横
    刘云杉
    2015(6):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典教育的核心是认识自己,现代教育则为改变命运。然而,“教育如何不糟蹋我们”却是教育思想史中一个核心的质疑。反省知识教育的限度,不当的知识教育导致了“非愚即妄”。在社会情境中,“人生向上”这一动力机制有截然不同的内外向度之别:传统的人生向上所指内在德性,现代社会中的人生向上多为外在的“出人头地”。不同的教育滋生不同的民情:僭越他人的妒忌与妄念导致人心放肆,被野心操纵的教育成为个人主义的机会教育;而人人修德向上,自知者明,自强者胜,所孕育的是清明安和。教育应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杨起予
    2015(6):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与道德并非不可兼容。当下中国的道德失范实质上与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有着紧密联系。三十多年的改革在推倒种种不合时宜的旧规则的同时,却又无法很快建立起新的规则,遂使整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既没有旧的规范,也没有新的规范的状态,从而诱发出人心中逐利欲望的膨胀。由此又使本来意义上的市场法则被引进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衍生出社会的泛市场化。因此,对于道德困境的认识,本质上便是对于道德困境所包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只有把握这一背景,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当前重提“德治”的理由和意义,及其与深化改革之间的深度联系。
  • 学界信息
  • 学界信息
    李雨潜, 何志伟
    2015(6):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