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陈平原
    2015(7):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五四”既非榜样,也非毒药,而更像是用来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我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但更迷恋复杂、喧嚣却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以纪念《新青年》诞辰百年为开端,重新唤起民众对于“五四”的记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众舆论及某些具体专业(如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的发展,更可能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氛围及知识版图。基于此判断,如何兼及自信与自省、书斋与社会、思想与学术、批判与建设,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此前三十年“五四话题”升降起伏的一个反省:或许,谈“五四”本就不该局限于书斋,解时代之惑乃题中应有之义。
  • 本刊特稿
    任剑涛
    2015(7): 2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之际,人们发现,中国不仅没有建构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文化,而且新文化本身获得的认同程度也不比百年前高。新文化运动的三个支点中,白话文运动收效显著,似成主流;但着力限制权力的民主与追求精确知识的科学,明显没有成为主流。这样的结局,一者因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局定势,无法形成有利于新文化成长的文化机制;二者因于新文化运动被置于新社会运动、新政治运动的大框架、连贯性分析理路中,因此无法凸显新文化运动之文化意欲。新文化自身的健全发展,传统文化承载者的开明心态,适度切割文化、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新文化真正坐实其文化目标的条件。
  • 本刊特稿
    舒衡哲
    2015(7):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今天看来,当我们回望18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盲目自信时,就会看到,他们陶醉于人类的智慧而蔑视阳光背后的阴影,启蒙的思想并未真正得以展开。对理性和科学的过度追求造成的结果,需要我们超越光芒耀眼的“启蒙”去重新评估“启蒙”。同时,如果我们试图为后代拯救启蒙的遗产,需要批判的精神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唯有超越理性的傲慢,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话,以期让弥漫着思想的专制、独裁和陈习陋规的世界重焕生机。在此,中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词汇或许可以开启一条思考之路,从而在对人类智慧力量至上的盲目信仰中有所“觉悟”。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眭依凡, 刘献君, 胡建华, 刘海峰, 吴康宁, 韩延明, 施晓光, 马陆亭
    2015(7): 4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目标。高等教育承担着培育高级专门人才、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促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 职责,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作为社会思想高地的大学,理应自觉推进治理体系综合改革,实现治理能力 现代化,以此垂范。然而,在大学治理中存在着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角色定位模糊、科层制管理 权力僭越、大学校长领导力薄弱、治理制度难以与时俱进、功利主义侵蚀治校理念等诸多困扰,以致阻 碍了大学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大学相继推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综合改革方案,旨在理顺 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为建设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顺畅优化的治理过 程与卓越的大学校长领导力密不可分。在大学治理困局中,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无疑是一 剂制度药石。对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大学校长而言,在重新明晰角色定位和任务,从而实 现对大学的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必须迈出实质性的关键步伐。为此,2015 年 4 月 14~15 日,《探索与争鸣》 编辑部、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联合 主办了“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现代化”高峰论坛,以期学界就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 化,展开更多切实探讨。 

    ——主持人 阮凯 高苑敏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金惠敏
    2015(7):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在中国是中西二元对立,它坚持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拒斥、抵抗西方的文化和文化霸权。这种思维方式如果说从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弱者的强大在于其特殊,强调弱者不可整合的特殊性是打破普遍性专制的不二法门,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性大国的新时代,它则变得不仅有悖情理而且实践上非常有害:它将中国绑缚在弱势、另类和边缘的位置上,阻碍其参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而在国际斗争中出师未捷“理”先输。作为对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替代方案,“价值星丛”理论将各种价值符号之间的关系视作一种动态的对话,它们彼此界定、阐释、探照而绝无压制和臣服。在价值星丛中,各民族的利益将获取最充分的实现,其文化特殊性亦将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 学术争鸣
    伊默尔·塞曼
    2015(7):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惠敏提出了一个融合、调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研究新模式:全球对话主义。在“价值星丛”一文中,金惠敏在引人注目的新方向上推进了他的全球对话主义。“全球化”的概念既是对于一个学术工程的命名,又是对于一个新自由主义政治工程的命名。“全球化的话语”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执行着将世界物化的功能。“全球化”好像是新的、改进了的版本的“后现代主义”,但“全球化”显然远非“后现代主义”的替代词。“全球化”一词几乎与美学或者文化没有什么联系,后者则与文化密切相关。“新自由主义”暴露了“全球化”概念所扮演的意识形态功能。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有趣的新时刻:政治重新从经济中浮现、社会和文化可以再次从手段目的理性中自由呼吸,并持续地挑战“方法论民族主义”舒适的阐释模型和框架。文化没有国界,它解构所有边界,尤其是那个将创造性劳动转换成了没有起源的死物的商品文化所具有的单一心理边界。
  • 学术争鸣
    阿尔弗雷德·霍农
    2015(7):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全球对话主义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金惠敏的“全球对话主义”概念乃是与西方各种理论相协商或者说是中西对话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它是福柯“知识型”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包含了关怀人类、敬畏他者的斯皮瓦克的“星球性”,是哈贝马斯利他性交往行为模式的一个人道主义延伸,是后殖民主义二元对立思维的终结。随着全球交往的日益加强以及世界文学的日益形成,“全球对话主义”将成为21世纪文化政治的“认识型”。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文军, 沈东
    2015(7): 7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社会以及个体在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并且从不同层面决定着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路向。这至少表现为:国家意志上的城乡分治与一国两策的制度安排、社会形态上的城市崛起与农村消逝的同步并行、个体选择上的城市化取向及其对农村的疏离。国家、社会以及个体的三种不同力量及其相互作用,使得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出了“规训”、“偏向”与“重塑”三种不同的面相。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实质上始终处于这三种不同力量的结构性张力之中,并最终表现出以城市为本位的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
  • 时事观察
    丛日云
    2015(7):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法治标准和现代公认的法治国家的实际情形,我们可以构建出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并从中提炼出衡量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核心标准,即法律来源的民主性;法律对权力约束的有效性;法律对人权保护的有效性。以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为对照,用法治的三条核心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对各类非法治社会、前现代的法治社会、准法治社会或半法治社会等进行区分,从而确定其与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的差距。由非法治社会、前法治社会、半法治社会或准法治社会向理想的法治社会过渡,并没有固定的路线,但大体上要经过若干历史阶梯或逻辑环节。对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核心标准、类型区分和实现次序的梳理,可以为评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水平和确定近期、长远的目标提供参照。
  • 时事观察
    李瑞昌
    2015(7):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应该是中低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再依赖于政府投资而依靠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新常态可能会引燃经济繁荣所掩盖的长期社会矛盾,演化成为因价值观、身份认同和社会阶层等分化而产生的社会冲突。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消除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不能依靠改革开放以来的放权模式而需要分权模式,即建立分权式公共治理。分权式公共治理不仅需要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步调一致,而且需要政治稳定、推行统筹治理和建立新的协调制度,从而推动公共治理创新。
  • 时事观察
    宁勇敏
    2015(7):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既不是完全靠行政手段,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采取了政策激励的手段推动土地流转。政策激励是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推动力,是土地流转的主要推手。政策激励推动了土地流转的发展,但土地流转的实质应该是市场行为,农村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土地流转不能过度依赖政策激励,政策激励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得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市场引导土地流转。政策激励要逐步退出,但政策管制要加强,以建构一个健康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王剑锋
    2015(7):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开体制性障碍的“黑箱”,将经济增长方式视为相关主体间的博弈均衡,会发现旧的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转变,主要在于其背后博弈结构的顽固性。中央政府在增长方式转变中继续施加过高的增速约束,或许表明其转型决心还不是足够坚定;居民尚不能对地方政府延续旧模式的各类增长手段形成足够制约;破除部分地方政府与企业利益关联的基层公共治理也不是足够完善,这些都作为制度粘性的组成部分在拖累和延缓增长模式转型。为此,必须深化对于增长方式博弈的分析,通过完善增长方式治理来切实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 经济改革
    克里斯·格雷戈里
    2015(7):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凯蒂有三副面孔:其一,在发达国家财富分配方面,他是位政治经济学家;其二,在回答如何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时,他是位主流经济学家;其三,在收集整理收入分配的数据时,他是个国民收入会计师。而他的原创性与重要性正在于后者。将“收入分配视作首要的政治问题”的皮凯蒂,其《21世纪资本论》既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也能激怒读者,更能引发有关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持续思索。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徐鹏, 周长城
    2015(7):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化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化”可被解读为作为意义系统的文化与作为实践行为的文化两种价值属性,而文化场域包含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两类主体。将文化的两种价值属性与两种主体属性交叉组合,可以推演出“文化能力”的四维表征,即文化产品创造能力、文化市场维控能力、文化现象理解能力与文化活动融入能力。中国文化能力建设中的精英文化—草根文化等问题,只有通过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有序互动、合理协调,才可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 文化视野
    安德鲁·霍斯金斯
    2015(7): 106-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连结性转向”之下,数字化技术、工具与媒介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它们协力塑造着后稀缺时代的文化。而当前的战争,也日益受到记忆政治即时性需求的影响。这里存在两条互不相容的记忆轨迹。一方面,主流媒体围绕20世纪战争发展起来的经典记忆图式在不断重复利用过程中面临衰竭;另一方面,新近涌现的灾难和冲突则在转瞬间就开始纪念自己,将历史的距离、反思与后见之明统统剔除出去。在新的纪念结构之下,媒介纪念和记忆文化让我们远离记忆现实和战争现实,而不是直面它们。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刘于思
    2015(7):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争记忆在当代国人的政治记忆与文化记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而以纪念战争为核心的记忆空间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成为不同党派、政权、民族国家、地方精英及民间力量等各类社会行动者的意义争夺对象。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国殇墓园以及忠烈祠在“社会记忆—遗忘—再记忆”的过程中看似始终保持原貌,但其生成的战争记忆话语早已千差万别。腾冲国殇墓园作为战争记忆空间的兴建、衰落与修复的过程,是战争记忆空间争夺中的主体的作用、原因的形成之过程,也是战争记忆的刻写、遮蔽、修补和再生产过程。
  • 史海钩沉
    何光强, 池步云
    2015(7): 1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包括国共抗日力量在内的所有抗日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近年来,原国民党抗战老兵这一面临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的特殊弱势群体已受到党和国家的初步关注。加大对抗战老兵特别是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关怀,彰显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责任,同时兼具推动两岸关系、国内改革、民生改善与维护战后秩序等重要意义。当前,深化制度改革、促进官民协调、加强两岸合作、密切国际协作与借鉴国际经验,应成为进一步探索抗战老兵社会关怀的重要路径。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乐昕
    2015(7):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老年消费表现出超越传统认知的新特征:老年消费随年事增长递增,高龄老人消费最高;老年消费需求呈增长态势,短期内低龄与高龄老人的消费需求增幅超越中龄老人;老年消费属释放过去财富储备的非保守型消费,受老年收入的制约较少。现阶段,我国老年消费已超越生命周期平均水平,超越幅度将随老龄化与高龄化加深而进一步提高,老年消费本身并不会拖累消费增长,反而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与此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力市场如何应对老龄社会的高消费需求、老龄社会与年轻社会消费结构的不同,以及如何帮助老年弱势群体走出消费困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