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何怀宏
    2015(8):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是一个“动员时代”,即动员大众主要以运动的方式参与政治。而这一运动的先锋,乃至一段时期的主体就是青年学生。为这个“动员时代”揭幕和落幕的都是一种自发性的青年学生运动。这一现象的源头或萌芽就隐含在新文化运动之中。青年政治容易走向浪漫的运动政治,而20世纪相当推崇这种政治。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反思青年运动。
  • 本刊特稿
    郜元宝
    2015(8):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赛两先生”在现代中国诸问题和诸价值中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果真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吗?这种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是否遮盖了“五四”期间甚至早在“五四”之前,就已经被有识之士提出来并加以深思熟虑的其他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否恰恰因为独尊“德、赛两先生”而不及其余,反倒误会了“德、赛两先生”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应有的位置和真正的内涵,由此妨碍、阻止了它们“下楼”?今天,在继续呼唤“德、赛两先生”尽快“下楼”的同时,是否还应该回头看看“五四”期间甚至“五四”以前在“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提出过哪些更为“本源”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反思?我们在纪念和反思新文化运动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重新发现因为独尊“德、赛两先生”而被遮盖了的许多可能比“德、赛两先生”更为“本源”的问题,否则无论如何热切地呼唤“德、赛两先生”,无论如何激烈地否定“五四”,或誓死捍卫“五四”,都是舍本逐末。
  • 本刊特稿
    张宝明
    2015(8):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杂志在历史上曾演绎了一幕幕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思想故事。回溯历史,杂志的运作经营不但具有“物质股份制”的成分,而且灌注着生气淋漓的“精神股份制”神采。由此也才成就了因为同仁所以辉煌的“金字招牌”——《新青年》。在“公同担任”的《新青年》编辑部里,“精神股份制”下的启蒙运作规则使得杂志同仁在现代性发展问题上各自的思想也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难得的学说争鸣、思想互补的局面。但这种“公同担任”的局面伴随着主编陈独秀的出狱视事、南下办刊而逐渐消解,众同仁为了《新青年》这个“金字招牌”的分合存续开始了又一轮的思想纷争。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赵修义, 高瑞泉, 顾骏, 权衡, 曾湘泉, 徐长杰, 刘玉照, 赵司空, 刘诚
    2015(8): 2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是一个与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词,然则,自 20 世纪起,“劳动”观念才真正获 得了现代意义的跃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光荣”的风尚一度领社会之风骚,尽管其间也悖谬重重;改 革开放 30 多年之后,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等要素全面结合,当尚未完 结的中国工业革命又卷入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当社会深度转型与多项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马克思主义经典意 义上劳动与非劳动的界限被模糊,“五一”劳动节被诸多艰辛奋斗的蚁族所忽略,劳动模范被赋予“你懂的” 别样的意味,劳动价格被置于市场的天平下反复称量,劳动政策常常游离于法制化进程中的劳动纠纷之外, 劳动关系正在经受利益关系微妙的变化和价值冲突严峻的考验……今日劳动问题之复杂,仅仅靠道德化地宣 扬“劳动光荣”抑或批判“不劳而获”,易于陷入话语的“空转”;在食利者阶层出现、互联网 + 时代大众创 业新社会经济形态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公正、自由的价 值问题,甚至关涉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日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市社科理论创新基地(华 师大)联合举办了“劳动、劳动观念和社会公正”的专题研讨会,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中国“劳 动”之革新与挑战,探索劳动观念时代跃迁的形成机理,寻找劳动形态价值转换的应对方略。本期编发部分 研讨成果,期盼更多的读者接续推进这一话题的解答。

    ——主持人 李 梅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高兆明, 洪峰
    2015(8):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历史的观察、理解以真为前提。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在持续开放性对话中获得。历史在持续开放性地回到曾经的事件、反复阅读思考中被书写,并在叙述、记忆、理解中存在。对历史的叙述、记忆、理解,既要有科学精神,更要有自由精神。
  • 学术争鸣
    马龙闪
    2015(8):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30年代,П. Я.恰达耶夫在俄国发出了虚无主义的先声。1850年代末到1860年代中期,虚无主义思潮在俄国形成并得到发展,皮萨列夫和巴枯宁为其代表人物。几经分化和演变,在1870~1880年代之交,从虚无主义中演化出了“民意党”的恐怖主义。俄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有着亲缘关系。如果说虚无主义的主词是“否定”,那么,无政府主义的主词则是“破坏”。从“否定”走向“破坏”,仅仅有一步之遥。同时,虚无主义也是恐怖主义的源头和温床,虚无主义的恶性发展和逻辑归宿,就是走向恐怖主义。
  • 学术争鸣
    付长珍
    2015(8):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化传统曾长期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既关联着个体德性的成长、人格的发育,也是维系共同体和谐发展的价值纽带和精神家园。反观当下的中国,教化的化育功能已被不同程度地遮蔽或遗忘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与化的割裂与疏离。“教化”失落的现实境遇勾连着国民精神世界的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塑,呼唤教化传统的回归,故而有必要从思想史的维度,重新省思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 学术争鸣
    黄军甫, 张倩倩
    2015(8):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应对工业化、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它缺乏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是一种文化维度,是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动员手段。它是中性的,可以依附于多种意识形态。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特定背景下开始的,转型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腐败、分配不公、道德沦丧等弊端。所以,中国的民粹主义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较少积极意义。在未来,中国必须在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景天魁
    2015(8):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龄化社会是否必然失去活力?是否必然因老龄化而陷入养老危机乃至社会危机?老龄化不一定是危机,应对得不好,才会成为危机;应对得好,则会成为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所谓“应对得不好”,指的是“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只重视物质保障,忽视服务保障;只重视政府力量,忽视社会力量”,这是最差的应对策略。要“应对得好”,确实很不容易,需要创新思路,不要总在人口结构上打主意,不要总在经济上打主意,要着力搞好社会建设;需要创新策略,抓住时间性机遇,制定非常规的积极策略,留住、找回并发扬传统;需要创新政策,解决老龄化本身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老龄化具有的潜能。
  • 时事观察
    童星
    2015(8):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必须构建包括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在内的老年保障体系。从老人居住方式来划分,养老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两种方式;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可以将家庭和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都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服务。这种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可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充分利用社区外的资源为社区内的居家老人服务,就必须走“互联网+”的道路。为了助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应当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管齐下”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机制。
  • 时事观察
    熊光清
    2015(8):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中国政治发展应努力争取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生态主要包含三个要素:良好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和健康的政治意识。应健全完善良好的政治制度,推动政治制度体现政治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的价值取向。积极养成规范的政治行为,促进执政党、政府与公民的政治行为合乎法律与道德。努力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特别要着力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秩序意识。
  • 时事观察
    刘京希
    2015(8):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生态,应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与民主制度建设,把反腐、群众路线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统统纳入民主与法治的轨道,有秩序、有程序、有法度地进行。但在中国现实政治实践领域,以及学术界和理论界,却发出了主张贤能政治的声音。这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一种政治思潮。贤能政治在制度设计上潜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非持续性甚至高风险性,其实质不过是人治的改进形式,或者说是人治的“2.0版”;其最为致命的软肋,在于无力更无法从根本制度层面,解决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制约这两个关涉政权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就是为贤能政治脱魅。
  • 时事观察
    周敬青
    2015(8):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重构政治生态,彻底清除党内潜规则的影响,形成“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要通过斩断党内潜规则产生的利益链条,建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执政党政治生态;铲除党内潜规则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建立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执政党政治生态;清除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潜规则,建立起具有良好的组织行为文化的执政党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内潜规则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重构风清气正的执政党政治生态。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易宪容
    2015(8):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这轮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疯狂”除了与政府的股市发展战略和政策有关之外,也与中国股市投资者的素质、政府监管滞后、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中国股市不成熟等因素有关。近期股市暴跌之主要原因,仍然是高杠杆融资发展过快、监管滞后、期货市场乱象丛生、政府对股市干预过多、股市牛市没有实体经济及企业业绩作支撑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当前政府救市只可能让股市短期稳定,并在短期内让股市在震荡中上行,却不能把中国股市带上长期健康发展之路。政府如何妥善制定救市退出机制及加快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政府退出救市应从释解疑问、整顿市场秩序、恢复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然后实现资金退出。这一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近期内,要把重点放在整顿市场秩序及调整人为改变股市供求关系的规则上,切实使中国股市运行重新回归常态。
  • 经济改革
    李进
    2015(8):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社会责任(CSR)被赋予政府、企业职能转型创新内涵的当下,中国又处于经济持续下行、企业压力倍增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因此如何推进CSR履行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表明,我国CSR发展还处于“两低一高”且行业差异性大的起步阶段。当前企业面临着道德、制度等多重困境,实质是企业还未能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融为一体,企业社会责任仍停留于利他的道德维度认识。应实施政府主导、分层管理、优化外部制度环境的举措,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由利他的道德维度向利己的社会维度转变,以有助于引导CSR的履行。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高放
    2015(8):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弊病的历史沿革在于列宁执政六年遗留下五个问题,斯大林执政时期又增添五对矛盾,后来苏共领导人一再讳疾忌医、延误改革,终于导致五个危机总爆发。苏联之兴源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之亡则源于未掌握四个特殊规律。
  • 史海钩沉
    叶书宗
    2015(8):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过渡时期社会的某些理论,以及19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历史传承,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所面对的现实,存在很大差距。此外,进入20世纪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客观世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从根本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原生性需要。
  • 史海钩沉
    姚海
    2015(8):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月革命是在俄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社会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发生的。这一特殊性造成了苏俄以政权为核心、以高压和强制为特点的发展道路。然而,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严重的危机迫使苏维埃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限于改变组织经济生活的原则。列宁在深入认识俄国革命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设想。由于列宁的思想没有成为党的领导层的共识,不仅改革未能深入,连新经济政策最终也被抛弃。但是,由特殊性产生的问题是无可回避的。因此,改革成为苏联发展的必然、维护政权合法性的必需。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邵燕君
    2015(8):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网络文学并不是通俗文学的“网络版”,而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形态。它颠覆的不是印刷文明下的雅俗秩序,而是建构这一秩序的印刷文明本身。在媒介革命来临之际,要使人类文明得到良性继承,需要深通旧媒介“语法”的文化精英们以艺术家的警觉去了解新媒介的“语法”,从而获得引渡文明的能力——这正是时代对文化精英们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具体到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我们不能再扮演“超然”的裁决者和教授者的角色,而是要“深深卷入”,从“象牙塔”转入“控制塔”,通过进入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从而发挥影响力。
  • 文化视野
    孙晓春, 杜美玲
    2015(8):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平等观念的传播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有意义的事情。近代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得以落地生根的前提,是思想家在中国语境下加以解读从而使之能够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由于文化传统与个人知识背景的影响,中国思想家在解读近代平等观念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种种误读。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较早接受平等观念的思想家,其晚年所著《大同书》便集中体现了他对平等的理解。康有为所理解的“平等”是无差别的平等,这种平等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彻底消灭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用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诠释平等是康氏平等观念的误区之一。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李艳平
    2015(8):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图像借助画报的传播拓展了读者群,以新闻事件的直观性闯入读者的思维空间,使图像思维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它对日常生活常见形态的表达及其对读者意识的深刻冲击,保证了图像思维模式的成型。它有史以来首次挑战并取代了文字的主导地位,以图生文,使图像具有独立叙事功能,成为晚清消费文化的重要构成,从而以其特殊的、不同于传统文字的观阅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图像思维模式。
  • 学界信息
  • 学界信息
    叶祝弟, 阮凯
    2015(8):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发起100周年,2015年6月19~21日,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联合主办的“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澳门以及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主旨演讲、分组讨论和圆桌论坛三个环节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围绕“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儒学转型与新文化运动”“‘启蒙’的百年流变”“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主义与激进主义反思”“学衡派与文化保守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世界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学、启蒙与现代性问题反思”“中西文化融合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公共理性”“新文化运动在各阶层的传播”等13个主题,展开对话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