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张康之
    2017(1):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治理是由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推展出来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此前,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世界"格局,这是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化进程中生成的。在这一格局中,如果说存在着超出国家范围的治理问题的话,那也是一种世界治理,其突出特征就是由某一(些)霸权国家担负世界治理的职能。也就是说,由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化所塑就的世界是拥有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处在世界中心的国家为了维护某种有利于它(们)的世界秩序而开展世界治理。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世界观念正在被全球观念所替代,需要建构的将是一种全球秩序,因而,也需要用全球治理取代世界治理。
  • 本刊特稿
    阎光才
    2017(1):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是一种集体性想象的建构,建构性的存在也有其内在秩序,它可以得以理解甚至予以实证意义的说明,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获得自身合法性的理据所在。与此同时,社会科学又参与了这种想象性的社会建构,如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它不仅代表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立场,而且也是一种关于全球社会的想象建构物。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虚构,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反弹现象。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顾超
    2017(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哈维尔看来,知识分子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概括地说都致力于思索这个世界的事物和事物更广泛的背景。通常知识分子更能够接受较为普遍的问题,对世界事态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广阔的责任感。"梁晓声就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更是以写作为主业的知识分子。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梁晓声先生。梁晓声与记者所谈,都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而他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广阔的责任感。文学不只是镜子,更要表现人应该怎样顾超:梁先生,您好!您曾说,少年时期的小说阅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党圣元
    2017(1): 2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思与想象(imagination)是中西文论关于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特征和艺术构思与表达方式的两个关键词:"神思"属于中国文论,"想象(imagination)"属于西方文论。无论是"神思"还是"想象(imagination)",都脱胎于它们各自的文化母体,均有历史悠久的发展演变过程,凝炼浓缩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经验与艺术精神,并且在理论批评方面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实践轨迹,故而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神思"与"想象(imagination)"既有相异之处,亦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从关键词比较研究的视角,梳理两者的流变过程,分析它们的相异、相通之处,并且揭示它们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所存在的会通与功能激活之可能性与路径。同时,当下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要向"神思""想象(imagination)"所提供的经典文学精神学习,以批判矫正那些已经畸形、病变了的文学想象观。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编者
    2017(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从2017年第1期起,本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专栏新设"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研究"专题。该专题每两月开设一次,致力于从关键词比较入手,推进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制度的逐渐完善,学术研究的日益专门化,一方面生产出大量更为精细而专门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科间画地为牢,老死不相往来现象日趋严重。做西方文论研究的人不关注研究中国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2017(1): 3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学界可谓“长盛不衰”,其中包括回到问题的原点——“要不要产业政策”。日前,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重量级教授又一次就此争议“摆擂”。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更多的基于共识的新锐之见。作为兼具计划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国家赶超双重特征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开始呈现出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作为全球化的一份子,中国正面临全球产能过剩和反全球化趋势的双重结构性挑战;作为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受益者,中国尚未对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竞争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在此背景下,强选择模式的产业政策和中国经济问题重重、备显艰难。我们不禁再次回到问题的原点:成功的产业政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产业政策转型的关键环节是什么?传统的产业政策的框架何以真正跳出?产业创新驱动何以真实发生?中国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袁志刚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货殖365经济研究社联合召开了“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的圆桌会议,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试图超越固有的观念、超越无谓的争议,探索未来的产业政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陈晓律
    2017(1):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政策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的基本国策。世界工业强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实行着某种有意识的或习惯性的产业政策。以英国、德国和美国为例,对它们的工业化历史和经验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它们的产业政策各有特点: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法治化的市场体系,使"人人可以发财"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能;迄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政府在全球广揽人才,鼓励创新,通过金融方式控制全球,始终使科技竞争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强大工业能力的德国,其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把生产竞争力作为立国之本,强调精益制造能力和工匠精神。把握最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占据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始终是这些工业强国一贯的国策。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经济体,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高中低三类行业均应合理发展,不能盲目地一起追求高端,应尽可能实行制造业的国内梯度转移;在国内消费提档升级阶段,应尽快实施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国内的现代交通实业;把支持实业发展作为金融业最主要的责任;效仿对外资的负面清单政策制定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政策等。
  • 学术争鸣
    柯小刚
    2017(1):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间"国学热"和"读经热"已经热了很长时间。初期品质较低是必经阶段,但今天到了一个必须自律、调整、提高的关节点。再放任下去,不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和调整改变,"国学"和"读经"终将厚诬古人、败尽声誉、贻误后人。在这个危机时刻,大学应该负有批评和引导"民间国学"和"读经"的社会责任。解决读经学堂问题的根源,在于改进体制内教育的经典教育质量,使之达到传统文化所要求的生命教育层面;同时,应该对民间私塾办学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另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建构良性的多元化教育结构。
  • 学术争鸣
    张建伟
    2017(1): 7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隐伏着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的可能性。辩诉交易的生成自有其诉讼制度的内在因素,尽管我国有着与美国刑事司法显著不同的特征,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认罪协商也有一定的需求,办理贪腐案件尤其如此,因此辩诉交易制度对于中国来说并非遥不可及。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存在对于口供的高度依赖,也存在为获取口供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压力和予以利诱的可能性。如何保障口供的自愿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防止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被扭曲适用,成为这一制度在法律正当程序标准考量中的关键。
  • 学术争鸣
    宋远升
    2017(1): 7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诉讼成本增加及诉讼压力增强的一种应急性反应,它是我国宽严相济政策的制度性呼应,同时也属于科学配置诉讼资源的司法精细化体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其特定的优势,但是,该项制度在设计方面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在深层次上,该制度也与我国基本的诉讼理论或者原理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对于此项制度,应当明确界定其边界或者范围,在保证被告人自愿等基本性权利的基础上,兼顾被害人利益而进行综合权衡,从而逐步实现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赵德余
    2017(1):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努力发现与归纳若干条明确的、具体的方法规则,以科学地指导政策科学理论的发展。既有的讨论有助于收缩政策方法论规则讨论的范围和方向特征,而其中,政策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跨学科问题与研究范式的争论是政策科学方法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政策科学研究方法论面临两个突出的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是,政策跨学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实证主义研究,以大大提升未来政府制定与评估公共政策的及时性与科学性;二是,以政策科学研究过程中大量行动者参与水平或程度增加为特征的民主化倾向。显然,政策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高度依赖于政策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发展、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范式的综合等。
  • 时事观察
    常伟
    2017(1):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科学发展长期深受伪实证研究困扰。在比较实证研究与伪实证研究异同的基础上,伪实证可以被区分为认知错误型伪实证、逻辑错误型伪实证和操作错误型伪实证,并作进一步细分。而伪实证研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利益驱动、缺乏理性精神、权威崇拜的消极影响、问题意识匮乏、数据获取缺陷以及对数据的错误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滞后等方面。相应地,走出伪实证研究,可以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弘扬理性精神、克服权威崇拜的消极影响、培养问题意识、改进数据收集处理方法以及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努力。
  • 时事观察
    黄盈盈
    2017(1): 97-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作者十余年来对"身体与性/别"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以及来自生活现实与理论脉络的双重思考,试图在中国情境与语境中探索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体,尤其是积极的"情欲身体"。具体以"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体与性"的研究为例,来实践"论方法",即探讨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学问题,从研究的问题意识、如何与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谈性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两个方面展开细致的描述、分析与反思,尤其侧重涉及"隐私话题"、"边缘人群"的"日常生活"研究时,研究过程中的困境、尴尬、失败、契机,以及研究者的身体在场的方法学讨论。当研究者面对生活世界的制约时,应正视自身的局限性,探寻积极的生活空间与研究情境。
  • 时事观察
    赖立里, 张慧
    2017(1):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常生活研究早已受到国内学人的重视,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的讨论也已不少。基于日常生活的质性研究经验而非对日常生活研究的全面梳理,"日"、"常"、"生"、"活"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建议从时间、空间、身体、习性和实践等几个可行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方法着手,借此打开研究思路,触碰日常生活真实的质感,使日常生活研究日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刘晓丽
    2017(1):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殖文学与殖民统治共在,其承接庞杂的文学传统和思想资源,或专注波澜不惊的日常琐碎生活,或书写历史故事与传说,或描写自己的小小哀伤和微微喜悦,或关注性别、青年、乡土、生态等问题。这些作品所呈现的世界和情绪混杂而暧昧,既是殖民地精神生活的掠影,又常常在不经意处与殖民统治意识形态宣传相左,具有消解、溶解、拆解殖民文化、殖民统治的意味和作用。解殖文学不仅是一种殖民地文学类型,也是一种方法论,期望建立一种新的出入文本内外的通道,一种诗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范型,以此来增加我们对殖民地文学理解的理论维度。
  • 文化视野
    汤拥华
    2017(1):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并非无辜和被动地反映现实,学者在研究"殖民地文学"时,应对"文学内在的殖民性"稍作留意。一种文学创作要真正成为殖民地文学,应能提供应对殖民地处境的经验,而此经验的内容与形式又能显示它与某一文学传统的关联。这至少包括两重内涵:首先,殖民性与民族性形成的对立结构,影响着文学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其次,殖民经验能够进入现代文学的传统并内化于文学的形式结构。
  • 文化视野
    张泉
    2017(1): 123-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杜赞奇强调国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将"满洲国"置于满洲、东亚、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三个层面上加以重新阐释,意在通过跨学科方法来解构东亚区域研究。不过,由于其预设研究模式的失误,未能实现揭示伪满历史真相的预期。引入与近代殖民相关的四个宏观维度,确认历时阶段转换的时代差异,以及共时政权不同的区域差异,构建设身处地的立场或视角,有助于还原复杂多样的日本占领区中国文学样貌,客观确认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及意义。
  • 文化视野
    蒋建国, 李颖
    2017(1):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涂鸦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景观。网民在社交过程中生产替身,并通过隐喻与娱乐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从而进行群体交往与互动。许多涂鸦者为获取社交报酬而进行展演,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而其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碎微化、情色消费、犬儒主义现象,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因此,重申网络意义生产与消费的文化价值,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