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1004-2229 CN 31-1208/C
导航切换
探索与争鸣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辑部成员
学术指导委员会
学界动态
本刊公告
学术活动
读者妙评
精品力作
本刊特稿
学术争鸣
青年论坛
专题聚焦
圆桌笔谈
常设专题
最新专题
探索学人
学术名家
青年新锐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作者注册
投稿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期刊订阅
邮局订阅
邮购本刊
Email Alert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9期
出版日期:2017-09-20
本刊特稿
圆桌会议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学术争鸣
时事观察
经济改革
文化视野
全选
|
本刊特稿
Select
本刊特稿
从精英民主、大众民主到民粹化民主——论西方民主的民粹化趋向
丛日云
2017(9): 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民主本身的民粹化,包括民主制度、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民粹化。民主内含着民粹主义的基因,即平等主义与个体主义,因而具有向民粹发展的内在趋向。平等主义和个体主义是民主成长的强大动力,它使民主走向繁荣,焕发出活力;但如果它们走向极端,也会驱动民主滑向民粹主义。平等主义由有限平等发展为泛化的极端的平等,形成越平等越好的原则;个体主义突破各种限制走向放纵的个体主义,形成越自由越好的原则;民主由精英民主走向大众民主并进而滑向民粹民主,形成越民主越好的原则。这是民粹主义的三原则。从长过程来看,滑向这三个原则是民主的大趋势。民主的民粹化,导致西方古代民主的两次衰落。现代西方民主从中世纪起源,经历了从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是一个分水岭。当代西方民主受上述三原则的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民粹化了,并仍然在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
Select
本刊特稿
“城乡结合度”:一个新的社会进步指标
王晓明
2017(9):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城市吃掉乡村”,是指城市将乡村彻底改造为自己的附庸,而非指将乡村全部改变为城区。在中国这样的情形越来越严重,如果仍然放任之,将酿就深远广泛的社会危机,尽管也能演出局部的繁荣。今天强调城乡共存,其实是要创造一种前瞻的城乡关系,它不只是平等的,能纠正目前这种强弱悬殊、荣损不成比例的局面;也不只是互利的,各方互通有无、彼此受益就满足了;它更必须是开放的、互为参照、互相进入,甚至互为你我的,是要互相贡纳各自的优长,合力克服各自的短劣,携手创造新的互助大同的社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明确地说,城乡共存的关键,是能否创造良性的城乡结合。
圆桌会议
Select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问题与对策(葛兆光,汪涌豪,文军,陈忠,何雪松,孙玮,包亚明,瞿骏,马西恒)
2017(9): 2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正在掀起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一个13亿多人口、5000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在城市的快速生长、大拆大建的发展中,城市文脉极易遭受市场资本或金融资本的裹挟,遭遇城市规划与改造的冲击,要言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之间充满着各种不平衡的张力。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问题,直面“拆者为王、千城一面”的粗暴城市化现象,直面形形色色的“城市病”,以人为中心,夯实城市更新下的社会文化基础。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进程中文脉的保护之道、传承之道、创新发展之道;进而从更深层次上分析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揭示影响当前中国城市快速更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内在张力,从而在更宽泛的层面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的现状、趋势及其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2007年,本刊编辑部在上海七宝古镇组织召开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脉和集镇保护”圆桌会议,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十年之后,本刊编辑部与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联合召开了“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再次聚焦城市文脉保护问题。然而遗憾的是,会议当年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沈渭滨教授已驾鹤西去,编辑部举办此会也是寄托对先生深深的思念。此外,此次研讨会也是中国城市问题研究(上海)论坛(CCR)第二次会议。本期编发论坛上学者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期待学界进一步探讨。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Select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重构中国特色十月革命话语体系
蒲国良
2017(9):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讲好十月革命的故事,讲清十月革命的史实,讲透十月革命的道理,是掌握十月革命话语主导权的关键,直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逻辑完全性,也是积极引导相关舆论导向的根本。在革命年代,我们曾经成功建构起一套革命化的十月革命话语体系。但在时代主题转换、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改革开放进程深入推进、苏联东欧剧变以及话语自身的进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十月革命话语体系不断遭到挑战和质疑,出现了大面积破损和碎片化,甚至已经或正在被解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只有完成十月革命话语体系的重构,才能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重构的新话语体系,应该是中国话语、社会主义话语、建设性话语和创新性话语。
学术争鸣
Select
学术争鸣
后真相时代与民粹主义问题——兼与吴晓明先生唱和
龚群
2017(9):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真相(post-truth)”与民粹主义的联结,是当代政治生态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现象。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换与交往方式的背景下,这两者在当代得以共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平民公共领域在新的科技条件下得到发展,该领域成为民粹主义精神的载体。平民公共领域相对于精英公共领域而存在,两者的分离反映价值诉求的断裂。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民众的运动,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这类运动形式就以民众的情绪或情感表现为特征。问题在于,民众运动的非理性宣泄只有在合理社会管道之内运行,才有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Select
学术争鸣
价值观是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与程承坪教授商榷
邹升平
2017(9):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确切含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与价值观的统一。程承坪教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调整,是联系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
Select
学术争鸣
网络涂鸦表情包的认知偏差——与龚建星先生商榷
蒋建国, 李颖
2017(9): 68-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涂鸦表情包的风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的多元性。但随着涂鸦表情包的滥用和功利消费的诱导,涂鸦表情化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关注。批判涂鸦表情包泛滥所带来的不良现象,并非是要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而是通过分析与理顺问题的病因与现状,对症下药,重申网络生产意义与消费的文化价值并培育网民运用涂鸦表情包的社交理性,建构健康的网络社交文化。
时事观察
Select
时事观察
继续改革中:从“自然的神学”到“自然神学”
林鸿信
2017(9): 7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新教神学关于自然神学形成了赞同、反对、适度包容三种立场,始终面对一个张力:一方面追求福音使命,把神学焦点集中在“拯救”而凸显福音真理的特殊性,倾向反对自然神学;另一方面追求知性任务,把神学焦点集中在“创造”而寻求宇宙真理的普遍性,倾向支持自然神学。这个张力座落在支持自然神学的真理普遍法则与反对自然神学的信仰自我描述之间。在一个热切期待改革的时代,人们若是缺乏“创造理念”的话,很可能成为勘天役物的征服者却制造各种生态危机;人们若是缺乏“终末盼望”的话,很可能因缺乏方向而盲目地在许多尝试与错误之间打转。关键之处在于,拯救论与创造论连结之必要,传统上对于自然神学的疑虑——担心失去身份认同的问题,可以借由拯救论作为创造论的未来、创造论作为拯救论的源头,以上帝国视野以及终末论架构最终化解。
Select
时事观察
中国宗教改革的两种版本
李天纲
2017(9):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遥想欧洲人自马丁路德以来的500年宗教改革,回顾中国人自戊戌变法100年来自身的宗教改革,结论是:西方宗教进入现代之门,经过了艰难、纷乱而痛苦的“宗教改革”;而中国人的信仰和宗教改革,相对温和,较少冲突,但要真正地完成这场精神领域的变革还有很长路要走。康有为模仿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想给中国确立一种近代宗教“孔教”,方法是借助帝国现有的集权体系,自上而下地推广孔教会,普及儒家经典,把宗教和道德用教会的形式加诸于百姓;而章太炎用“建立宗教”表达的“中国的宗教改革”方案,并不建立教会,更不依靠权力,而是发动于“心”。康有为的孔教会实践失败了,而章太炎的“佛教革命”却相当成功。无论如何,宗教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它在很多想不到的领域存在着,需要认真面对。
Select
时事观察
我国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困境与迷思
唐皇凤
2017(9): 9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范式,精细化治理是对传统粗放式、经验化治理模式的反思、批判和超越,代表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是未来我国城市治理和发展的主导性策略。从国家治理的历史情境和发展脉络看,我国一直缺乏“数目字管理”的传统,粗放式治理的行政文化使得城市精细化治理先天发育不足。从现实的生态环境分析,城市精细化治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本支撑均相当匮乏,城市基层社会“强行政弱治理”的格局严重制约了精细化治理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对于秩序和确定性的偏爱与渴求,以及对于数据治国和指标治理的迷信,使城市治理容易陷入秩序唯美主义、数据崇拜和技术决定论的迷思,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内生性风险。构建以人为中心、极具包容性且富有弹性的城市治理模式,需要由市民和社区决定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
Select
时事观察
城市治理的清晰化及其限制——以网格化管理为中心的分析
韩志明
2017(9): 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晰化是社会事实的信息量度,是城市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格化管理在管理单元的明细化、职责权限的条理化、管理要素的信息化、信息形式的可视化、信息利用的精准化、管理工具的标准化等方面使城市治理变得更为清晰明确。但网格化技术的清晰化也是有限度的,这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与管理内容的限制、信息搜集整理的成本限度、社会信息搜集的能力限度、社会事实信息化的有限性、职责权限的模糊性、信息利用的不确定性等。城市治理需要更好的清晰性,但也应该把握其内在限度,从而实现更加适度而审慎的治理。
经济改革
Select
经济改革
财政“不可能三角”之可能
郑新业, 张力
2017(9): 108-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财政体制面临四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治理环境污染。这四个方面的挑战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三大政策目标:降低税负、保障财政支出水平、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然而,事实上,这三大目标难以同时达成,其构成了财政“不可能三角”。要应对财政“不可能三角”,需要对我国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稳定政府债务规模,限制政府借债行为;改革税率,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对财政支出的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并增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义务;改革央地关系,推动中央政府从单纯的政策制定者向落实执行者转变。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实现三大财政目标,以应对我国财政体制的新挑战。
Select
经济改革
财政与金融分家: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关键
钟辉勇, 陆铭
2017(9): 117-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日益增长的债务问题引发了各界的担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化解成为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关键所在。当下“去杠杆”的困难在于财政和金融的不分家,从而导致财政投资项目的低收益、地方政府融资的高成本和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三个现象同时出现,构成了一个“最坏的组合”,也带来了影子银行高速发展、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归属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从财政与金融分家的视角出发,未来中国经济“去杠杆”的重点是:推动地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放松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规模限制并推进债券发行的市场化定价,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协调。通过“去杠杆”,最终实现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
文化视野
Select
文化视野
屈辱与启蒙——由“假洋鬼子”的辫子探鲁迅的创作动因
李永东
2017(9): 125-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剪辫在半殖民中国除了与革命造反相联系,也意味着归顺西方的身体话语,从而成为现代启蒙观念的一部分。鲁迅的启蒙立场与“假洋鬼子”的辫子之间,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络。对于鲁迅来说,“假洋鬼子”称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指称鲁迅所鄙夷的速成班清国留学生之类的人物,又是民众与守旧人士加在他身上的恶名,需要加以“辩诬”和“正名”。这就造成了鲁迅关于“假洋鬼子”的言说,进入了屈辱与启蒙的吊诡关系,并且决定了《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等作品的启蒙叙事交织着悲哀与愤懑的心绪。
Select
文化视野
叙事语法:小说类型的形式化装置
张永禄
2017(9):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类型作为“类”文本,其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呈现可把捉的相似性。对共通形式的理解和把握,是小说类型学研究的必经之途,也是通向对小说类型的文化价值追踪的桥梁。要达到这个形式化的理解,借助解构主义的思想逻辑和符号体系与规则等方式来建模是重要路径。小说类型学的叙事基本语法可从句法组成、深层语义结构和行动元矩阵三个方面来建构。
版权所有 ©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
备案号沪ICP备0500883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