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
苏力, 成伯清, 何中华等
2018(11): 35-60.
近年来,三鹿毒奶粉、长春长生假疫苗等各类威胁公共安全的社会事件频繁进入大众视野。日前,甚至出现了“一人错过了一站从而令多人错过了一生”的恶性公交坠江事件。这些社会现象一次次挑战了道德伦理和法律底线,严重损害了社会信任。人们意识到,如果不加以认真应对,有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些事件并不是偶发的、单独出现的,而是拥有其共同的表征,即作为社会现象和精神隐疾的“互害”。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实质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社会达尔文主义、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一种转型期的精神症候。为了预防类似恶性事件的发生,就需要从理解“互害”概念入手,找到形成“互害”状态的深层社会根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将“互害”转变为“见利思义”的“互利”循环。从互害走向互利,法治如何有效介入边缘地带?道德的软约束是否还能产生硬效应?“互害”循环的怪圈如何打破?系统功能体系如何完善?观念的共识应如何达成? 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特邀相关专家学者,联合举办了相关圆桌会议,跨学科研讨“失德”特别是“互害”难题,全方位地探求社会转型时期的治理良方,以期促进更加和谐向善的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