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张立文
    2018(4): 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和合哲学理论思维有何关联、契合?智能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 文化的话语,并非是外来话语。它主要是指主体人的智慧、聪明与实践客体的才能、能力。它体 现为思维灵感、灵魂理念与才能、能力,思想概念与实在存在、主体认识能力与客体认知对象等关 系。由内在性的智慧、思维、理念、知识、计谋、谋略,通过能士、能吏、能臣等才俊,发挥其能量,构 成智能价值体系。智能相应形式多元、多择,它遍及哲学道理、自然事物、天人相应、阴阳相动、政 治刑罚等,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活动、人伦道德、治国理政、万事万物、观念思维等智能相应的融 突和合。它既是人类普遍规则,也是创新世界的价值系统。人工智能的大智能时代,何处不智 能,何处不相应?中国和合哲学思维中智能相应在爱智者的开放包容、致广大的宏伟胸襟中,主 张“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中华民族智能相应的新理念、新思维,不仅为人工智能更快、更好、更美 的发展作出完善的决策,而且为智能创造的新价值境域、新理想境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 下的新时代、新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於兴中
    2018(4):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进入后人类时代的今天,人类的主体地位不断衰落,人以前独霸主体资格的状态已 成过去。代之而来的是由人、山川草木、地球、动物,乃至包括后来的机器人共同享有主体的时 代。在这个时代,人主沉浮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人可能在与非人、人机合体之人、法人等的竞争 之中作为一种弱者出现。今天的社会理论必须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研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对人类文化和生存具有颠覆性威胁的发明创造、人与物以及人与自己创造的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等一系列之前从未出现或被重视过的问题,必须回应不断发生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和经 济关系所提出的理论要求。然而,科技乌托邦毕竟是一种愿望,它不能代替社会理论对科技问题 和后人类时代诸多难题的思考。如果科技乌托邦的愿景得以实现,可想而知,一种算法和数字规 定一切的社会,绝对不是一种亲和的社会。人的存在将是数字的存在,人性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将互为支撑,除了技术统治者之外,所有其他人都是平庸之辈。诗 歌、绘画、音乐也将徒具形式而没有激情和内容。“无聊”将成为该种社会的代名词。
  •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何光沪
    2018(4):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2018(4): 2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 年底,“佛系”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表征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重要现象,佛系及其背后的问题 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佛系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佛系是中国现代性社会所孕育的一种重 要的社会心态,还是与“囧”“丧”一样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词?佛系凸显了全社会的时代心理症状, 亦或表征了“90 后”“00 后”青年独有的都市亚文化?佛系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工具理性等有何 思想上的逻辑关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为了透过佛系现象洞察中国社会心态的最新变化,深层次把握中 国社会结构的新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在复 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既 试图对佛系做同情、包容式的理解,也注重用社会主流价值观疏解佛系背后的深层问题。本期刊发这组文章, 呈现了与会专家的精彩观点,以期推动学界进一步讨论与审视。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周平
    2018(4): 6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十九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界定新时代的内涵、确定国家发展目标以及 党的历史使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了宪法“,中华民族”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被赋予伟大的历史使命。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使命,对“中华民 族”的凝聚和巩固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来的,构建完成后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建设来维护和促进其巩固。可是,当代 的“中华民族”建设却未得到稳定的推进。因此,“中华民族”的现状与其肩负的使命并不匹配。 这样的现实矛盾,便将“中华民族”建设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问题凸显出来。采取有效措施推 进“中华民族”建设,仍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政治任务。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赵敦华
    2018(4):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哲学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建 设相辅相成,与我们现时代的问题息息相关。马克思哲学不断刻画和充实了“面对世界的一般 哲学”的外在表现、具体意义和现实性,在这种意义上,它是“当代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哲学“过 去—现在—将来”的时代精神,对正确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观察、把握全球化时 代的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当今的哲学树立了榜样。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吴根友
    2018(4):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因此得到了重估。在重估 传统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价值的重估也是题中之义。近现代以来,由于传统农业社会 的中国不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要求,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与中国 传统农业文明同步成长的儒家文化及其智慧,虽然有不适应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地方,但其中包 含的诸多合理价值,反而可以为人类的自我思考与批判提供一种有历史深度的思想资源与思维 面向。景海峰教授提出的“批判的传统主义”就是一个深入的理论尝试。我们不必让儒家文化 成为包治现代社会病的万应灵丹,但努力发掘其中有生命力、启发力的思想资源,为当代人类解 决自己的时代问题提供间接的经验与智慧,则是一条可行之路。今天,我们努力发掘儒家思想 传统中有助于现代人生活的思想资源,对儒家思想表达应有的尊重与爱护,唤醒自己民族的精 神传统,则是从文化层面对自己民族魂的重铸与民族精神的再造。

  • 学术争鸣
    刘梁剑
    2018(4):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哲学的当代开展离不开新的“文化生发期”。当下中国思想“应该”处于新的“文 化生发期”,一个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生发期”,一个跳出“现代”的掌心的“当代”。世 界历史的尺度构成了“当代性”的一个重要面向。世界性百家争鸣的新“文化生发期”,必然要求 突破单一文明框架内部的现代叙事。新的“文化生发期”必须面对后人类状况,因为人类整体正 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哲学的当代开展有必要注意到现代汉语的未尽人意之处,自 觉直面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困境并谋取克服之方。

  • 学术争鸣
    易宪容
    2018(4): 8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中国初始条件而言,开征房地产税是保证居住正义、遏制房地产泡沫、推进国家治 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但是,在此问题上,民众的误解及学术研究的乱象丛生,其根本 原因在于一些基本问题及重要概念迄今含混不清。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首先予以澄清:房地 产税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价格;国内房屋持有者 70 年的土地国家所有权是虚拟产权,实 际上在土地完成交易后,房屋土地的实质性所有权完全归属房屋持有者手上,《物权法》对此也 给予了法律上的保障;土地出让金是市场制度下土地交易的价格,它既不是地租,也不是税。当 前土地出让金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与房地产税的纠缠,而是会否真正成为国有或公有的财富,建 立全国性土地基金宜提上改革议程。

  • 学术争鸣
    程承坪丨邓国清
    2018(4): 95-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有助于扩展人的理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但大数据难以消 除由自然环境以及人的需求和偏好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难以解决“休谟问题”,不能完全消 除交易成本。受交易成本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相对 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拥有比较优势,大数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比较优势。但利用 大数据,可以使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任远
    2018(4):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口发展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计 划生育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开始凸显。这一问题还不是“全面二孩”的政策问题,而是我国计划生 育制度的转型和改革问题。计划生育制度的转型,不应是取消计划生育,而应坚持一种发展中的 路径依赖,以及在路径依赖下的继续改革。我国“新计划生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基本目标是协 调微观家庭生育行为和宏观人口环境建设,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并服务于人口健康;工作方式是 综合利用社会经济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内容是促进生育和生殖健康,重视母婴保健和托 育养育服务。我国未来的“新计划生育”的转型之路,是迫切且需要有序推动的。

  • 时事观察
    陈蓉丨顾宝昌
    2018(4): 10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的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在历经 19 年的负增长之后,于 2012 年首次由负变正,并于 此后几年保持在零增长左右。这一方向性转变究竟是历史性转折还是短暂性波动,值得深入探 讨。2012 年以来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的方向性转变,是由于 2004 年以来出生数量增多,并多 过一直处于小幅平稳增长中的死亡人数的结果。出生数量增多主要是由于一孩出生数增多所 致,而一孩出生数增多又主要是由于年龄结构周期性的变动使得育龄妇女人群集中所致。随着 育龄妇女人群规模的萎缩,出生数量特别是一孩出生数量增多的现象也将稍纵即逝。因而,这一 方向性转变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并不能改变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长久性趋势。 

  • 时事观察
    刘笑言, 唐文方
    2018(4):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中共十九大落下帷幕,众多西方媒体再一次对中国政治领域的性别平等议题 展开热议,甚至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进行比较。他们不仅指责中国大陆地区的性别不平等问 题严重,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男性沙文主义”国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通 过对第六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关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即便台湾地区在 政治领域的显性性别歧视观念远低于大陆地区,但其隐匿在公共政策背后的隐性性别歧视观念 却远高于大陆地区。大陆公众的隐性性别歧视观念明显低于台湾社会,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早期 在大陆地区进行的反传统的革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蒋建国丨李颖
    2018(4): 128-133,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佛系”一词近来频繁出现于各媒介平台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佛系”亚文化具有 三大新趋向——弱风格化,身份模糊,以及以话语创造、意义争夺为核心的温和式反抗。佛系话 语也折射出青年人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认同。社会压力、媒体营造的焦虑环境以及预设的命运影 响青年人的“佛系”情绪。不可否认,主张一切随缘的“佛系心态”能舒缓一些青年的现实压力, 但也需要警惕青年网民的原子化孤独、自我矮化、虚无主义以及懒人心态等问题。

  • 文化视野
    李缙英丨曾军
    2018(4): 134-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的“元史学”理论,不仅是历史哲学领域语言学转向的代表 性成果,也逐渐成为一种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念。他把“中国”作为元史学话语转义理论 的一个例证或比较对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意识和历史存在之间的转义模式,厘清启蒙与意识 形态国家机器、资本主义、中国社会/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启蒙理性的科学性和历史文本的 真实性的解构性关系。但海登·怀特的转义解释模式和意识形态指涉背后,也隐含着形式主义和 西方中心主义的迹象。

  • ABSTRACT
  • ABSTRACT
    2018(4):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