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华民
    2018(6):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贸易失衡是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刻意追求贸易平衡对于贸易和经济增长都会带 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当前世界贸易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不够公平且产生了很多外部 性问题。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与其选择贸易平衡,不如选择贸易公平,并通过合适的公共 经济政策来解决贸易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它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的原因与过度消费无关,而是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下的超边际分工 有关。全球产业链分工造成了国际贸易的端点解,使得美国成为一个超资本要素密集工序的国 际分工参与者。其后果是,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项顺差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经常项逆差 国。面对不断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最优的应对是贸易自由化,现实的选择是帕累托改进, 合适的方法是调整最优关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最终的途径是通过深化国内体制改革,从帕累 托改进渐趋帕累托最优。
  • 本刊特稿
    王宁
    2018(6):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德里达开始写作《马克思的幽灵》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幽灵, 为什么是复数?难道有不止一个马克思的幽灵吗?”确实,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幽灵应该是复 数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过去的 100 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始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重构的 过程。德里达及其教义也是如此。当我们讨论德里达的理论遗产或学术精神时,我们尤其注 意到这一事实,也即并不存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单一的德里达。由于理论的旅行和德 里达的理论在不同语境中的创造性接受,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德里达。这一点尤其见诸 中国的语境。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袁志刚, 李梅
    2018(6):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逆全球化暗潮涌动的当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纷争不断,时而紧张升级,牵动着全球民众的神经。本刊尤为关注中美摩擦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和根本性的出路,希冀探求全球治理架构重构的要义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管培俊, 眭依凡, 张炜等
    2018(6):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 展”的战略目标。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什么影响?大学 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怎样进行创新才能有利于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这是承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历史使 命的研究型大学及高等教育学术界需要率先解决的重要问题。2018 年 5 月 13 日,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与浙 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研究”高层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高等教 育学会的相关领导、国内知名高等教育专家与高校领导以及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主编、编辑等 60 余人齐聚一堂, 共同围绕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内部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共谋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本刊特刊发部分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欧立德
    2018(6):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史学出现“帝国转向”,这有助于丰富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这种方式能很好地 描述清朝的国家结构,便于比较清朝与其他帝国形态的异同。最开始是欧洲人,后来中国人自己 也将清和古代“中国”看作一个帝国。在这样的讨论中,清查语言和语境的分歧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需仔细地考察术语,确立将相关概念引入思考的前提条件。

  • 学术争鸣
    汪荣祖
    2018(6):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什么”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因是西方学者一直坚持把中国人等同 汉人。其实“,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客观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之间一直 在进行融合。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超越族群,清朝皇帝也自认为是中国皇帝。同时,用“帝国”描 述传统中国并无不妥。西方史学家应破除其偏见,结合出自中国经验的文化与理论比观互补。


  • 学术争鸣
    方维规
    2018(6):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清史”批评传统的“汉化说”,更注重对非汉族族群和地区的历史研究,以此建构清 帝国的历史叙事。中国史学界对此予以强烈批判,反对“新清史”强调清代的内亚性以解构其中 国性质。“中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宋代以后王朝政治与内外民族关系重构的结果。 内/外、中心/周边、文明/野蛮、普遍/特殊等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范畴,都须回置到特定历史过程 中重新考量。只有通过这种知识考古,才能深入整理“中国”作为不断变动的秩序与交错的文明 之历史内涵。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沈湘平
    2018(6):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尽管马 克思思想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诉诸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思想原则却贯穿始终。今天重温 马克思这一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实践必须“讲原则”,注意有原则高 度:中国的现实本身仍然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我们必须贯彻和实现思想理论的彻底性;尽快弥补 现代化的“短板”;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 马克思主义研究
    陈麟辉
    2018(6):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云的唯物辩证思维集中体现在:一是紧紧抓住“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这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精髓,树立了“学好哲学, 终身受用”的哲学思维范式;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 作风,把唯物辩证法精髓概括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三是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把认识真理的方法总结为“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构成了一种“实践辩证法”。学 习陈云的唯物辩证思维,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克服新的本领恐慌,提高工作制胜看家本领,保持 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汪立鑫
    2018(6):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狭义的微观配置效率视角,对国有经济的流行理解存在两大局 限:一是将企业微观效率的决定因素只局限于产权激励;二是仅仅局限于微观效率视野来评价国 有经济。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必须超越微观效率视野,基于更深广的政治经 济学视野,从国家宏观整体利益出发来进行分析。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深刻意义体现在:社会基 本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以及国家经济竞争力提升三个维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而言,国有经济制度的安排必须做到国家整体利益与企业微观效率的统筹;而一个可以 为国有经济的统一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国有经济的微观效率提供理论评价,为国有经济与私营 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的有说服力的国有经济理论,正是其核心所在。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陈思和, 吴义勤, 张业松等
    2018(6):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山本》是贾平凹创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亦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收 获。为此,复旦大学中文系特邀请评论家在上海召开专题研讨会。《探索与争鸣》杂志拟于 2018 年第 6、7 两期 分上下两辑刊发相关评论,全面、深入呈现与会评论家的精彩观点。在上辑中,陈思和教授通过对《山本》的人 物的决绝与茫然、自我救赎,以及碎片化的内容和风格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出小说隐含着深刻的 现代性;吴义勤教授从历史如何进入小说的视角,探讨了《山本》呈现出的混沌的历史叙事美学的特征;张业松 教授则指议了《山本》对历史缺乏正面处理的问题,并对“民间”叙事策略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看法;王宏图教授 则讨论了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晚期风格”;王光东教授分析了《山本》的民间化历 史叙述的感伤特征,指出这种感伤情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 文化视野
    田泥, 杨飏
    2018(6):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网络文学从前卫的自由精神萌动,到逐渐挑战文学与文化秩序。随着中国文化近年的迅速产业化、去政治化、大众化,网络写作也相应地非文学化、主流化、霸权化了。当今的网络写作已发生异变,不仅不再具有人们所期待的简单边缘性、纯文学性及反主流倾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以往文学经验与文学规范。同时,网络文学介入公共领域,却由于产业化而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背离了其新民间形态的自性,也导致了自主性精神的衰退。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姚大力, 鲁西奇, 关凯等
    2018(6):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在这历史转换之机,《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于今年1 月31 日在北京举行。围绕外交学院副教授施展的新著《枢纽——3000 年的中国》提出的“重述中国”的主题,编辑部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历史学、民族学、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诚如刘吉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旧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瓦解,新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走上前台,引导全球秩序的新格局。对于这种新格局的认识,需要有新的理论努力和勇气”。抚今思昔,展望未来。重述中国,是为了从过去看见未来,从世界发现中国。本着百家争鸣以及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原则,本刊将与会学者们的观点汇集于此,由于本次研讨内容广泛,而杂志篇幅有限,只能刊发津要,全文将以别册形式同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