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王国斌, 葛剑雄, 王战, 朱寿桐, 周武, 佐藤仁史、吴滔、顾琴
    2019(2): 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史记》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为第一。江南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降,中西交冲,上海崛起,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被深度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和文明体系之中,逐渐衍变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区域,并牵动和引领现代中国的整体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重新绽放活力和魅力,成为中国最受全球瞩目的区域之一。就此而言,江南研究已超越地方性知识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无论研究现代中国何以诞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是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互鉴和融合,江南都是翻不过去的一页。
    与江南的活力相对应的是江南研究。自20世纪以来,江南研究早已成为中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累积起极为可观的成果,堪称世界性“显学”。但既有的江南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且偏重于江南社会经济变迁;有关现当代江南的研究则显得滞后,已有成果亦多局限于专题或个案,对江南区域共同体的形成、演变及走向缺乏通贯和整体的研究。
    为了促进对现当代江南的研究,《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期起发起“重新发现江南:新问题与新进路”圆桌笔谈。在本期圆桌会议中,王国斌教授指出,重新审视过去千年江南经济史,应考虑商业经济的演变以及政府扩大生产、减少不稳定的努力。葛剑雄教授指出,从地域格局上看,近代江南经历了“苏松常太”到“沪苏锡常”的转换,这其中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国际影响发挥了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作用。王战研究员认为,江南文化崛起根本在于其区别于先秦文化、中原文化的五大特质。朱寿桐教授认为,现代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化中江南审美期诣的意义,江南作为期诣空域的意义销蚀,导致重建现代意义上的江南意象面临艰难境地。周武教授认为,开埠通商、工业化和持续的战乱,是促成近代江南变局的最根本力量,深刻影响近代江南全局及其历史走向。佐藤仁史教授认为,从作为“边缘”的近现代江南基层社会出发,将时间和空间相对化,有助于获取新认识。吴滔教授指出,江南市镇史研究需要回归“前乡镇志”时代,对市镇早期历史叙事进行知识考古。顾琴副教授认为,近代江南视觉文化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具有世俗性、商业性和现代性的特点。
    《探索与争鸣》杂志将后续开辟同主题专栏,诚邀海内外各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在梳理和反思既有的江南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江南近代以来的巨变,力求为江南研究开拓出新论域和新进路,并透过江南的再发现,丰富和深化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 圆桌会议
    王国斌
    2019(2):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葛剑雄
    2019(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王战
    2019(2):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朱寿桐
    2019(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周武
    2019(2):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佐藤仁史
    2019(2):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吴滔
    2019(2):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顾琴
    2019(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杨国荣
    2019(2):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伦理共识,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对于某些价值原则、道德规范的肯定、认同和接受。这一视域中的共识既涉及对相关原则正面意义的承认,也意味着以此作为引导实际行动的一般准则。伦理共识以人的存在为本体论的前提,人的存在内含的普遍性规定,则为价值层面形成某种普遍的趋向提供了内在可能。伦理共识不仅关乎如何可能,而且涉及何以必要。从观念层面看,达到伦理共识或价值共识,首先与避免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相联系;就实践层面而言,伦理共识则从一个方面为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担保。达到上述意义的伦理共识,既以认识人自身为形上前提,也关乎价值态度、理性沟通以及现实的社会条件。
  • 本刊特稿
    陈忠
    2019(2):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涂层已经成为一种有问题的普遍现象,亟需自觉的哲学关注。当人们以正义为装饰谋求私利时,正义就成为一种涂层。涂层正义是一种被盗用、被利用的正义,其生成有复杂的文明论、道德论、观念论、行为论原因。日益普及的道德感形成了一种道德之幕,道德之幕为道德、正义的被盗用、涂层化提供了可能。从野蛮走向文明是历史的总趋势,涂层正义是仍具有丛林性、野蛮性的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涂层正义是实施者、被施者进行社会互动、共同行动的结果,在涂层行为的背后是深刻而固化的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涂层正义既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社会的文明化,也可能使社会进入新的丛林状态。打破利益与阶层固化,营建透明、可流动的差异型社会,推进宏观及微观公共领域运行方式的规范化、透明化,克服泛民论,防止权利粘性,推进个体权利获取方式的透明化,对克服涂层正义有路径意义。提高社会运行的透明度、流动性,将有效减少涂层正义。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夏莹, 邢兵
    2019(2): 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思想与文明
  • 思想与文明
    王列生
    2019(2): 5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谱系对学术研究的制约,既包括正面后果的五种支撑,也包括负面后果的三种迷失。由于知识身份建构功能、知识地图参照功能、知识问题凸显功能、知识工具恰配功能和知识运作规范功能的正面支撑,知识谱系对学术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准入并确保研究有效。但是,前者也会对后者构成支配力量,容易导致学术涉身者“失真”“失向”和“失语”。学术研究涉身者必须以辩证姿态处置这一关系,在占有知识地图、遍扫视野制高点后,就能自由超越知识秩序,由此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谱系代际延展。自由超越的可能在于,愈是获得知识谱系功能支撑,就愈能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谱系延展。
  • 思想与文明
    李宏图
    2019(2): 7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创了世界文明历史的新篇,在正负两方面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遗产。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持续引发历史悲剧,而以英法为代表的国家则在战后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的新文明发展道路。不同的国家走向了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不同的民族、人群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历史学研究者必须思考、探讨与回答是什么造就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方向,从而避免悲剧的再度重演。
  • 政治与文明
  • 政治与文明
    桑玉成
    2019(2):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紧接着通过深化党政领导机构改革,将这一原则贯彻到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之中。党政机构改革为推进党政领导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契机。党政机构改革实现了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整合,为有效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同时,党政机构改革也带来了体制性、职能性以及关系性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如何按照习近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着力推进机构改革后党政领导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必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 年来党在推进党政领导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所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按照“完备、稳定、管用”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促进党政领导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宏大愿景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基础。
  • 政治与文明
    任剑涛
    2019(2): 8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晚清至今,中国一直处在适应、拒斥与重构国际规则的矛盾状态,这直接制约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态势与结果。从历史演进来看,这一时段的中国经历了由崇尚德性到尊崇规则的国际认知变化,与国际条约体系遭遇后的立约、废约与修约的复杂过程,最后在国家独立具有保障的情况下,经过一段自陷孤立,终于走上融入国际规则的轨道。正是在顺应国际规则的40 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家治理绩效明显提升。在经济增长的鼓舞下,中国再次萌生修订甚至重构国际规则的强烈愿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导向新的国际规则体系,正成为中国近期努力的方向。
  • 经济与文明
  • 经济与文明
    潘英丽
    2019(2):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关于经济与金融转型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观,大多都是就事论事,改革举措治标而不治本。资金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金融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国金融体系的扭曲造成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失衡。中国经济转型的三重内在规定性(开发内部消费市场、加快产业升级和消费服务业发展、加快供给侧改革),对金融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构建稳定的货币信用环境、个人和企业信用的共享数据库、规范有序使用私密信息的法律体系,健全金融“普惠性”的基础制度。功能良好的金融体系还需要健全的基础性经济制度的保障。当前金融业面临严重的“资产荒”,而“资产荒”首先是“好企业荒”。为此,需要培育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拓宽产业投资渠道,为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金融投资家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之退出金融的第二财政功能与信用担保。
  • 经济与文明
    周宇
    2019(2): 109-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 年6 月至8 月,我国P2P 出现大规模雷潮,这次事件首次向世人展示了由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业态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P2P 发展的初期阶段,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受惠于大数据的使用,P2P 网贷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而2018 年的P2P雷潮以事实证明了P2P 网贷不仅没有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反而加重了这一问题,舆论和媒体对金融创新持有的盲目乐观态度也进一步助长了道德风险的发生。从金融危机的视角看,道德风险、信息的不对称和基于预期变化的自我实现共同构成了P2P雷潮深层次的形成机理,因此,无论何时金融创新都不应该成为放松监管的理由。监管部门需要彻底消除市场存在的刚性兑付预期,进一步完善P2P 网贷平台的监管体系,从多头监管、双头监管过渡到实施单一主体监管的管理模式。
  • 经济与文明
    易宪容, 郑丽雅
    2019(2): 11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住房租赁市场乱象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上准备不足,从而无法把握市场的初始条件、本质特征、发展原则及核心问题。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初始条件是,终极所有权缺位的土地产权制度、极高的居民住房拥有率、高房价、投资炒作为主导的市场、住房产权制度的复杂性等。这些是市场的现实基础,要制定适应市场的政策就得对其进行重大改革。住房租赁市场的本质及核心是保证中低收入者的基本居住条件,实现社会居民正义。要做到这点,市场要回归到居住消费功能上来。在这个前提下,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相应制度安排保证财政投入的有效性、租赁性住房分配的公正性、租赁住房市场运作的市场化,以及绝对保证租赁者的利益。除了公共租赁住房之外,对住房市场的价格管制是必要的。这既需要对租客利益绝对保护的制度安排,也需要使住房租金限制在租客收入中位数的30% 水平之内。对于市场流行的“租金贷”,政府必须坚决取缔。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熊道宏
    2019(2): 13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864 年《万国公法》以“权利”翻译rights 始,汉语词汇“权利”就不断获得新的现代意涵,并逐步被建构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概念。对探究这一概念的本土化进程而言,严复关于卢梭“民约”思想的批判论述具有重要的讨论意义。尤其是严复《〈民约〉平议》一文,因其展现了不同权利概念之间的冲突,能够成为一个颇具分析价值的思想片段。通过梳理严复在该文中对卢梭权利观点的评述,结合背后赫胥黎的论述,能够看到“权利”的本土化建构朝着两个方向进行:表达了非道德正当性的权利概念,以及融合了现实化、竞争化和力量化意涵的权利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卢梭笔下的“权利”原本有关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内涵丢失了,但卢梭思想的引入却为近代中国“权利”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载体。
  • ABSTRACT
  • ABSTRACT
    2019(2):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