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萨斯基娅·萨森, 宁越敏, 徐建, 诸大建, 陈向明, 屠启宇, 陈宪, 董慧
    2019(3): 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城市”是全球化时代针对新国际分工、世界体系应运而生的一个城市概念、一种观察视角和一股发展趋势。自“全球城市”正式提出,迄今已近三十年,但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语境,皆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和失焦区域。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日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提上议程。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城市布局,意味着怎样的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和发展理路的转向,呼唤着怎样的全球城市新的逻辑框架、概念模型、动力机制和转型策略?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召开了“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的圆桌会议,希冀对全球城市的问题域和生长点进行系统盘点和全新思考,助推中国城市在全球的转型升级!
    “全球城市”的提出者萨森教授认为,全球城市转型发端于数字革命抑或全球服务,迈向全球城市的关键变量是高端中介服务。在此逻辑之下,全球城市对高端人才和低薪工种的需求量大增,传统的普通中产阶级面临剩余,必须高度重视低薪工种对于全球城市建设所具有的基础设施意味的战略意义。宁越敏教授认为,当下亟待从长波视角深化对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世界城市形成机制以及国家与城市崛起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以世界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组织都市圈、城市群乃至覆盖整个国家的城市网络的研究。徐建副院长提出“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世界城市网络-全球城市”的逻辑框架,强调在全球化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全球城市将迎来不同于既有全球城市的演进图景。诸大建教授提出全球城市的3.0升级版,即全球城市的双元竞争力概念模型:一是全球城市的竞争力包含经济竞争力维度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两个维度;二是经济竞争力靠创新创意来驱动;三是地点质量要强调可持续性的三重底线。陈向明教授认为,只有当合作多于竞争时,才真正有益于促进城市的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的城市合作优势在于,自中央到地方依靠强大的政府政策介入来驱动。屠启宇研究员认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一是需要新视野,识别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红海与蓝海。二是需要新思维,确定建设全球城市的内源、离岸、两个扇面的发展策略。三是需要新责任,全面开展作为源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作为码头的担当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关键能力的建设。陈宪教授认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形成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何把多元优势打造为创新优势并转化为新经济的优势,事关上海的持续发展。当下最为重要的是培育市场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性力量。董慧教授提出以空间为中轴,从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社会管理、视觉美学、文化归属、价值取向等方面,建立动态多维的全球城市活力指标体系。
  • 圆桌会议
    萨斯基娅·萨森
    2019(3):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宁越敏
    2019(3):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徐建
    2019(3):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诸大建
    2019(3):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陈向明
    2019(3):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屠启宇
    2019(3):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陈宪
    2019(3):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董慧
    2019(3):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戴维·赫尔德
    2019(3):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冷战两极对峙和核武器威胁的背景下,大国之间的合作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并形成了一种“治理有方”的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合作模式现在陷入了“僵局”,因为全球治理对国家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成僵局的原因在于多极化加深、全球治理难度增大、制度惰性、治理机构分散这四个方面。以这四个原因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得出五个走出全球治理“僵局”的路径:市民社会协助政府改革,形成灵活自主的跨国组织,分享相同目标、遵守共同规范,对政府偏好进行干涉,增加国际社会公共品。
  • 本刊特稿
    罗伯特·帕特南
    2019(3): 4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三四十年间,社会资本研究始终是全世界社会科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而因社会资本衰减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社会资本可分为粘合性社会资本和连接性社会资本。其中,连接性社会资本在现代民主国家更重要,但也更脆弱。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美国的社会资本呈崩溃趋势,美国人的社会连接已经全面塌陷,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孤岛个体;不仅如此,由贫富悬殊形成的阶级隔离,已经严重危及了“美国梦”,因为出生决定命运。社会资本衰减问题既然事关现代民主的日常,就应当构成有担当之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案头议题。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王小章
    2019(3):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费孝通先生并没有放弃“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差序格局”兼具事实(即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和规范(即伦理准则、价值标准上的差序格局)两个层面的意涵;“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之间既是伦理上之“肯定和适应现世”和“拒斥并宰制现世”的中西之异,又是客观社会关系形态上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古今之别;当中国社会从传统乡土型熟人社会进入现代陌生人社会,从而“差序格局”中客观社会关系的层面无法再维持之后,伦理规范取向上的“差序格局”也就不能继续维持下去,而必须培育确立起普遍主义的伦理准则和道德精神。像“差序格局”这样旨在揭示特定社会、特定时代之特殊性格的概念的效能和价值,须放到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来检视。
  • 学术争鸣
    许汉泽, 李小云
    2019(3): 5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扶贫既不是纯粹的科层制扶贫模式,也不是完全的运动式治理,而是在实践中呈现出“逆科层化”与“再科层化”的双重逻辑。在作为熟人社会的农村社区之中,通过纯粹自下而上的方式并不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贫困户,扶贫治理过程之中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主导和干预来打破基层固化的权力利益结构,从而走出“参与悖论”。中国采取的是行政主导型的扶贫治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科层内部的强动员;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治理的高效率。这种混合了革命成功经验、传统治理资源以及西方先进治理方法的“行政治理扶贫”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学术争鸣
    邢钢
    2019(3):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部事务理论与真实本座理论存在不同的规范进路,二者共同构成公司准据法确定中的两大适用规则。内部事务理论旨在倡导公司法律选择自由和促进经济发展,真实本座理论旨在保护公司真实本座地国的相关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准据法的确定逐步演变为坚持内部事务理论主体地位来保障公司自治,有限保持真实本座理论的例外适用来发挥保护利益和安全的功能,内部事务理论与真实本座理论走向了融合之路。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摇摆于内部事务理论与真实本座理论之间,司法实践彻底走向了真实本座理论。合理界定“主营业地”的法律含义,将“适用主营业地法律”严格限定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条件之下,以此明确中国法律的规范立场,这应是未来的改进之路。
  • 技术与文明
  • 技术与文明
    盖琪
    2019(3):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通过对“末日情境”的设置,为一种具有“新天下”话语特征的秩序创造了合法性的土壤,却也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争议。近年来,在中国的媒介文化场域,类似指向“新天下秩序”的价值论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在此基础上,一种可被具名为“新大国叙事”的媒介叙事范式亦渐趋成型,力求开辟出一条更适合后全球化时代语境的、富于兼容性与共在性的价值表述路径。
  • 社会与文明
  • 社会与文明
    岳经纶, 陈泳欣
    2019(3): 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工会改革议题在群团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受到关注,这是实务界和学界面对劳动关系深刻变化、国家治理方式转型这一事实作出的积极而审慎的思考。借鉴西方工会改革出现的“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两条路径,结合以上海“工会购买服务”和深圳“工会促进工人有序组织化”为代表的工会改革实践,可以将“社会服务”与“组织动员”总结为目前中国工会改革的两种模式。探究这两种模式的理论内涵、形成缘起及其对中国工会改革的适用性和挑战,可以推导出未来中国工会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以组织动员为内核、社会服务为外延”的新时期工会改革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服务于党政体制下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 社会与文明
    郑卫东
    2019(3):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政府采购中的“规范”与“效率”问题,并非“程序导向型”管理模式之过。急于推动政府采购从“程序导向型”管理模式向“结果导向型”管理模式转换存在较大隐患,因为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后者适用的充分条件。而且,“结果导向型”管理模式特别不适用于社会服务采购。社会服务采购管理需秉持“结构、过程与结果”的系统视域,“结果导向的过程管理模式”可以整合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的优势。该模式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过程控制是社会服务采购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其二,过程控制以结果控制为导向,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过程控制以产生良好的结果为导向;二是过程控制以有助于发挥结果控制的作用为导向。
  • 思想与文明
  • 思想与文明
    章永乐
    2019(3): 9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威尔逊总统在1919年的行动将美国的国际威望推向高峰,但也使得威尔逊主义与门罗主义的关系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威尔逊论证其政策主张是门罗主义的自然发展,但其国内政敌认为威尔逊主义将导致欧洲列强通过国际联盟来干涉美国事务,从而违背了门罗主义。在德国,卡尔·施米特更系统地论证了威尔逊主义与门罗主义相互对立,并主张德国可以根据美国门罗主义的先例,在欧洲建立自身的“大空间”秩序。日本在威尔逊执政之前即存在“亚洲门罗主义”话语,当其大陆扩张受到国联秩序限制时,日本同样强烈主张门罗主义,并参考施米特的论述,为自身侵略性的区域秩序主张提供国际法论证。威尔逊所激化的话语冲突,其背后是区域霸权的多元空间性主张与全球霸权的全球普遍同质主张之间的斗争。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今人更深刻地理解当代全球政治秩序演变中的结构性冲突。
  • 思想与文明
    董成龙
    2019(3): 11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雅斯贝尔斯1946年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的轴心”概念,后来在1949年发展为“轴心时代”的术语。学界关于“轴心时代”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史实对比或用以反对欧洲中心论;澄清“轴心时代”的历史命意,有助于准确定位该术语及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通过历史语境的文本考查可以发现,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伴随的世界历史叙事,包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诊断:一是以新的“欧洲精神”对抗纳粹的“精神”;二是以轴心时代的文明共振,对抗轴心国的同盟;三是以“世界秩序”对抗纳粹的“世界帝国”;四是以世界的欧洲对抗欧洲的世界,以欧洲的德国对抗德国的欧洲。然而,“轴心时代”以戏仿“轴心国”的方式对抗它,却也可能堕入该词的思想陷阱,后人应当慎用深思。
  • 城市
  • 城市
    孙玮, 褚传弘
    2019(3): 118-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近年来涌现出城市公共阅读的文化现象。这种公共阅读的文化实践,在当前的中国城市场景中,实现了城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交织着建筑、街道、空间、地理、信息、历史、文化、集体记忆等城市实体与象征的多重网络系统,正在创造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与公共生活价值。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作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实践,实现了从私人默读到公共朗读、从文本阅读到身体实践的两个转变。
  • 城市
    罗小茗
    2019(3): 127-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后,中国“城市”的特征逐步成形。当代中国科幻对“城市”的书写和想象,呈现出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把握“城市”的方式。这一方式既包含了人们对被高度分割的城市空间及其隐含的社会不公的不满,也反映出城市中人因无力打破当前困境而产生的顺从与自我辩解。在这一想象性关系中,“城市”成为难以思考和无从反抗的对象。尽管科幻小说可以通过重置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想城市,带来看似新奇的城市想象,但离开了对时间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劳动议题的深入思考,这一想象方式同样陷入困境。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曲一公
    2019(3): 13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科幻片已从“幻想”“奇观”走向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科幻电影已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的纯粹幻想,开始思考科技发展可能使人类未来遭遇的某种真实困境,这意味着人类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成果为标志的后人类处境,已逼近和危及自然人类的生存边界。加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使科幻电影成了对人类未来境遇的探索。
  • ABSTRACT
  • ABSTRACT
    2019(3):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