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城市”是全球化时代针对新国际分工、世界体系应运而生的一个城市概念、一种观察视角和一股发展趋势。自“全球城市”正式提出,迄今已近三十年,但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语境,皆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和失焦区域。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日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提上议程。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城市布局,意味着怎样的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和发展理路的转向,呼唤着怎样的全球城市新的逻辑框架、概念模型、动力机制和转型策略?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召开了“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的圆桌会议,希冀对全球城市的问题域和生长点进行系统盘点和全新思考,助推中国城市在全球的转型升级!
“全球城市”的提出者萨森教授认为,全球城市转型发端于数字革命抑或全球服务,迈向全球城市的关键变量是高端中介服务。在此逻辑之下,全球城市对高端人才和低薪工种的需求量大增,传统的普通中产阶级面临剩余,必须高度重视低薪工种对于全球城市建设所具有的基础设施意味的战略意义。宁越敏教授认为,当下亟待从长波视角深化对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世界城市形成机制以及国家与城市崛起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以世界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组织都市圈、城市群乃至覆盖整个国家的城市网络的研究。徐建副院长提出“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世界城市网络-全球城市”的逻辑框架,强调在全球化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全球城市将迎来不同于既有全球城市的演进图景。诸大建教授提出全球城市的3.0升级版,即全球城市的双元竞争力概念模型:一是全球城市的竞争力包含经济竞争力维度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两个维度;二是经济竞争力靠创新创意来驱动;三是地点质量要强调可持续性的三重底线。陈向明教授认为,只有当合作多于竞争时,才真正有益于促进城市的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的城市合作优势在于,自中央到地方依靠强大的政府政策介入来驱动。屠启宇研究员认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一是需要新视野,识别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红海与蓝海。二是需要新思维,确定建设全球城市的内源、离岸、两个扇面的发展策略。三是需要新责任,全面开展作为源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作为码头的担当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关键能力的建设。陈宪教授认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形成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何把多元优势打造为创新优势并转化为新经济的优势,事关上海的持续发展。当下最为重要的是培育市场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性力量。董慧教授提出以空间为中轴,从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社会管理、视觉美学、文化归属、价值取向等方面,建立动态多维的全球城市活力指标体系。
萨斯基娅·萨森, 宁越敏, 徐建, 诸大建, 陈向明, 屠启宇, 陈宪, 董慧. 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全球城市的问题域和生长点(萨斯基娅·萨森,宁越敏,徐建,诸大建,陈向明,屠启宇,陈宪,董慧)[J]. 探索与争鸣, 2019(3): 4-33.
Saskia Sassen & Ning Yuemin & Xu Jian & Zhu Dajian & Chen Xiangming & Tu Qiyu & Chen Xian & Dong Hui.
Global Positioning of Chinese Cities: Problem Domains and Growing Points of Global Cities
[J].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19(3):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