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 2019, Vol. 1 ›› Issue (6): 4-35.

• 圆桌会议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70年社会变迁与结构转型(李友梅、李路路、张静、蔡禾、翟学伟、冯猛、梁波、张虎祥、贾文娟)

李友梅、李路路、张静、蔡禾、翟学伟、冯猛、梁波、张虎祥、贾文娟   

  • 出版日期:2019-06-24 发布日期:2019-06-24

China’s Social Change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70 Years

Li Youmei & Li Lulu & Zhang Jing & Cai He & Zhai Xuewei & Feng Meng & Liang Bo &  Zhang Huxiang & Jia Wenjuan   

  • Online:2019-06-24 Published:2019-06-24

摘要: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亦是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70年的社会变迁折射着国家的制度发展,70年的结构转型关联着民众的生活感受。“结构”是社会学观察社会变迁的主要窗口,在长时段、大跨度、迅疾亦剧烈的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的转型、分化与重组,形塑着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研究院共同组织召开了“中国70年社会变迁与结构转型”的圆桌会议。我们希冀从“制度”和“生活”的视角开启对70年变迁的深度反思,观察70年变迁中最本质的结构变化,梳理70年变迁中最棘手的社会问题,总结70年变迁中最本土的实践经验,提炼70年变迁中最中国的学术元素,推进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的改革发展。
李友梅教授关注中国社会何以能够在剧烈的变迁中保持总体有序运行,探讨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在“秩序与活力”中寻找平衡之道。李路路教授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三次范式转移及其话语转换过程,提倡实事求是,重返社会结构分析的理论原点。张静教授从个人与组织关联的变化角度,分析了中国组织结构从聚合到离散的两次重要改变,强调重构组织关联。蔡禾教授以机关事业单位用工为例,揭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有别于以往城乡二元的、基于编制的“新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翟学伟教授通过对人口流动的观察,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信任结构上的本质差异,强调技术替代不了人心。冯猛副教授认为“国家始终在场”是70年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动力与指令式治理、有限授权、统筹治理三种路径。梁波副教授将民生建设视作一种风险的回应方式,分析了中国社会三种风险变迁结构以及民生建设类型。张虎祥助理研究员分析了中国社会认同的变迁实践中分异与凝聚的两种特征,强调在“后”生活时代要以社会力构建集体心性。贾文娟讲师认为,变动性是社会参与的现代性内涵,在中国社会参与的三次历史实践转换中,正是生活主体的韧性与制度主体的回应性,使“与时俱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