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 2019, Vol. 1 ›› Issue (8): 37-66.

• 圆桌会议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媒介语境下的科幻景观与科幻文化(严锋、蒋原伦、孙玮、鞠薇、张跣、朱军、李春雷、曾一果、徐翔)

严锋、蒋原伦、孙玮、鞠薇、张跣、朱军、李春雷、曾一果、徐翔   

  • 出版日期:2019-08-24 发布日期:2019-08-24

Sci-fi Landscape and Sci-fi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Yan Feng & Jiang Yuanlun & Sun Wei & Ju Wei & Zhang Xian & Zhu Jun & Li Chunlei & Zeng Yiguo & Xu Xiang
  

  • Online:2019-08-24 Published:2019-08-24

摘要:

2019年,中国科幻文艺及相关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至于出现“中国科幻元年”之说。科幻景观与文化和媒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得到研究者关注。这里所说的科幻景观是指科幻文化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并不仅限于科幻文艺作品。人们不仅需要关注科幻景观,还要关注这一景观背后的时代文化和媒介环境,正是媒介技术的发达为科幻作品提供了相对宏阔的展现空间。今天的科幻文化和上个世纪的科幻有所不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科幻领域的范围,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因此科幻文化不仅是科学幻想的体现,也反映着社会现实的变化,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研究》集刊、《媒介批评》丛书等联合主办“科幻景观·文化·媒介”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媒介文化视野中的科幻景观、科幻文艺作品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媒介技术进步的关系、科幻作品的文化背景等主题,各抒己见、激烈交锋。
严锋教授指出,科幻是一种新形态的景观化的群体性活动,各种奇异的景观是其标志。这股潮流包含了对宏大叙事的回顾,其背后隐含着新时代人类对永恒神话的渴望。蒋原伦教授提出“无媒介,不科幻”的判断。一方面,文艺作品中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分在于其使用的主要媒介。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是当今科幻、奇幻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孙玮教授指出,新传播技术塑造了拥有分裂的自我和多重在场方式的新型主体,同时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分裂,科幻影视则集中呈现了这一议题的复杂多变。鞠薇讲师认为,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非人”形象,借用后人类景观批判“人类中心论”,折射出人类对现实的焦虑和对自我的思考。张跣教授认为,科幻的核心是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的预言式探索,大量“反乌托邦”作品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层面,体现了科幻的现实反思意义。朱军副教授指出,近代科幻小说中吸纳了传统中国哲学的“气”的概念,构成独特的东方科幻景观,构筑了科学时代的“气本论”,成为现代中国科幻话语生成的重要原点。李春雷教授指出,科幻景观对时空的建构具有足够的延展性,并且折射了公众对于现实的“突围感”,由此激发的集体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记忆认同危机。曾一果教授指出,各种关于新媒介技术的想象,不仅充斥着现代自由主义话语,也包含霸权主义的利益考量,我们应该站在更高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看待新兴媒介技术。徐翔教授认为,近年来科幻电影的讨论热潮,与科幻电影产业实际发展有着显著落差,本质上承载了公众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体现了电影之外的文化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