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
2021(11): 4-29.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决定了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明确共同富裕的要点,锁定共同富裕的重点,打通共同富裕的堵点,是当务之急。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特邀相关专家学者,联合召开“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圆桌会议,以期回应“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分好‘蛋糕’”这一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三部曲”。
李培林教授将“共同富裕”界定为三个“不是什么”和三个“是什么”,提出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六个要点: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重点,改进财富分配的结构,畅通社会流动的渠道,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强人民的发展能力建设。李友梅教授强调,党与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孕育和构建了“中国式人民共同体”,既构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构保障,又是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以人民共同体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袁志刚教授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现阶段做大“蛋糕”的基础要建立在实现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之上,而分好“蛋糕”的关键在于扎实推进公共产品的均等化。李强教授指出,实践共同富裕需要积极应对超巨型社会、发展差距、风险问题、社会公正四个核心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健全的制度保障、坚定的理想信念。蔡禾教授强调,兜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兜底的实现与三次分配紧密相关:初次分配中的兜底体现为强制性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次分配中的兜底体现为财政兜底责任与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三次分配中的兜底是重要的补充性制度安排。兜底性民生建设需要坚守底线公平,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均衡点。刘志彪教授认为,中国过去长期实施的赶超战略,以及增长速度赶超型产业政策,带来中国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追求共同富裕,需要在产业政策的性质和实施方式上进行彻底改革,转向质量效率提高型产业政策。何晓斌副教授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打破以往只关注农村或者只关注城市的倾向,应从县域整体发展和城乡统筹的角度,以县域为基础,以县域人民高质量民生福祉为目标,以县域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为实践路径。沈永东副教授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经验为例,剖析了社会组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合法性机制、市场撬动机制与网络机制,强调从顶层制度设计、协作平台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等方面,构建社会组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主持人 李 梅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