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
2022(4): 4-36.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实践。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我们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有鉴于此,继本刊2020年第12期推出“全过程民主”圆桌笔谈后,近期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联合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承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讨论。
桑玉成教授认为,我们必须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视为一种“进行式”要求和“操作性”命题,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和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我国的政治发展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和理念推动下得到新的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刘世军主任指出,只有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凝聚全社会治理合力,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孔繁斌教授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自我认同的一次调适和升级,是治理注意力、能量和资源按照合目的性原则重新配置的行动,其本质是国家再构建的实践,其预期目标则体现为国家治理的国家再构建行动。佟德志教授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要求在实践中做到全方位协调、全链条衔接、全覆盖拓展,形成主体合力、程序合力、客体合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合力的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必须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程竹汝教授指出,进一步在实践中夯实人民“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机制,构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分关键的和基础性的方面。保证人民“四权”的进一步落实,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重视前置性权利的作用,深化完整的参与实践。赵勇教授提出,数字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深度耦合和互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路径和方式。为此,既要嵌入原有的数字化渠道和方式,也要拓展和延伸出新的数字化渠道和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多个渠道和路径的“通”和“联”,最大程度上找到和形成“最大公约数”,形成和凝聚共识。郎友兴教授强调,民主政治需要空间载体,空间载体的拓展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积极推进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两类空间载体建设,拓展空间载体的多样化,打造和强化已有空间载体的民主元素,加强空间载体的制度化建设。王逸帅副教授以超大城市民意采集与人大立法输出为例,着重探讨超大城市的民意采集难题,认为应整合立法民意采集的多元机制,打造大数据支撑的“共享民意”系统,完善民众立法参与的机制和过程,提升立法者的民意获取和民意回应能力。章羽讲师主张应高度重视民主教育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有序补上民主知识和民主素养这一课,尤其要关注年轻一代的民主教育。而民主教育与民主实践相辅相成,需要让人民在民主实践中掌握民主知识,提升民主素养。
——主持人 杜运泉 杨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