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刊物全文
  • 刊物全文
    2023(10): 1-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3(10):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黄力之, 顾红亮, 叶舒宪, 王宪昭, 徐兆寿, 展龙, 马建标
    2023(10): 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黄力之
    2023(10):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顾红亮
    2023(10):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叶舒宪
    2023(10):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王宪昭
    2023(10):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徐兆寿
    2023(10):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展龙
    2023(10):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马建标
    2023(10):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欧阳康, 张艳国, 陈文江, 王公龙, 冯建华
    2023(10): 3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欧阳康
    2023(10):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张艳国
    2023(10):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陈文江
    2023(10):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王公龙
    2023(10):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圆桌会议
    冯建华
    2023(10):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丛日云, 马涛
    2023(10): 5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势,避免后现代化的陷阱。
  • 本刊特稿
    屈文生, 徐琨捷
    2023(10): 8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并非无关,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其常成为殖民扩张和侵略的工具。但反抗殖民主义也可利用翻译活动,北洋时期《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的英译便是典型案例,其将衍生于德日等国的民商法知识环流至英语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新确立的民商法制度和司法现状。英译《汇览》是推动近代中国法话语重构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法的正面形象、打破了“法律东方主义”话语桎梏,使西方逐渐意识到中国民商法和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对于北洋政府开展撤废治外法权运动而言意义重大。在筹备法权调查的过程中,《汇览》英译本起到了替代民法典接受调查的作用,成为调查法权委员会了解中国民事法律的主要依据。
  • 本刊特稿
    冯婷
    2023(10): 93-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绩主义是主导现代社会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效率、公平、个人责任是支持优绩主义的几项基本的现代价值。近几十年来,优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批评,批评者们从优绩主义之前提条件、原则本身和作用结果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质疑和反思。这些批评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实际运行的优绩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们用作批评之依据的一些经验事实和优绩主义原则本身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天,着眼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一方面还须坚持优绩主义,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以下方式来矫正优绩主义: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改善优绩主义正常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拒绝“赢者通吃”,借助与优绩主义并行的原则保护弱者;三是给成功者以尊敬,给未获成功者以尊严;四是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倡导并维护价值的多样性。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赵晓航, 李建新
    2023(10): 103-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于2022年首次在正常发展时期出现人口负增长,预计2020—206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老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人力资本存量产生负面影响。2020—2040年,预计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有一定增长。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持续延长提高了人均人力资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负面影响;其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在2040年前后仍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学历构成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坚实基础。但随着这批人在2040—2050年步入退休高峰期,人力资本存量将急剧下降,2050—206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将继续回落。今后20年是抑制未来人力资本存量锐减的重要机会窗口,要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 学术争鸣
    徐国栋
    2023(10): 11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法典》第196条第3项排斥抚养费、赡养费和扶养费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是基于三个理论误区:其一,对《墨西哥民法典》关于扶养费时效规定的不全面认知;其二,对《德国民法典》关于扶养费时效规定的不全面认知;其三,时效制度不适用于家庭法的错论。上述规定由于与现实的司法操作存在一定隔阂,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定问题。从域外立法现状来看,大陆法系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扶养费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这种安排具有督促权利人及时行权和避免义务人不受权利失效制度保护的积极意义。我国应全面认知墨西哥立法例,且应根据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在适当时机调整《民法典》第196条第3项的规定。

  • 技术与文明
  • 技术与文明
    范劲
    2023(10): 126-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体》是一个改变世界框架的思想和文学实验。作者设想,地球人在外星人带来的灾难面前,被迫放弃人类世界框架,采纳基于黑暗森林图像的宇宙关系法则。新的世界框架必然造成人性的重估,催生新的认知方式和道德原则。刘慈欣以社会学家的严谨态度,一步步地将全部过程展开。这既是从休谟到罗尔斯的普遍人性论批判的延续,也冲击着传统的看文学的方式,因为在刘慈欣这里,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取决于世界设定,“世界”才是他要描述的主要对象。

  • 技术与文明
    詹玲
    2023(10): 136-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科技天然血脉相连的科幻小说,在回应后人类时代提出的新人学及其价值观问题上,不仅承担着展望未来的预演使命,还肩负了回应现实的时代重任。当前,多数科幻小说仍坚持强调人之为人的特质,由于算法技术的突进,迫使作家强调具身性,从情感转向知觉系统及欲望本真。少量科幻小说开始试图超越有机/无机,虚/实界限,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构人与技术/技术物的平等关系,并推演人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新可能。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是科幻小说践行科技核心精神的体现,即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和超越。从科技维度建构的以人为本的新价值立场,既呈现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学肌理,又为文学反思、叩问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更富阐释力度的思考。

  • 技术与文明
    蔡恒进, 蔡天琪
    2023(10): 146-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意识体验,是一类特殊的认知坎陷。对于生命主体而言,情感源自“自我”的期望(或应对能力)与实际感知的差异及这一差异的变化。主体能够容忍的差异越大,对时空的非线性编辑能力就越强,就具备更高的智能。人工智能作为人类部分认知坎陷的凝聚,已经包含了类似情感的元素。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突破可能有待同理心或共情的运用以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迁移与融合。

  • 人文
  • 人文
    汤荣光, 李嘉霖
    2023(10): 15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 人文
    马勤勤
    2023(10): 165-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黄璧魂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她虽然出身传统,自幼缠足,接受旧式的家塾教育,但却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氛围中始终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怀抱去接受各种与传统相异的新学说,致力于拯救以妇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当清末风气未开之时,黄璧魂出走封建家庭,兴办书社和家庭教育女学堂,宣传自由与女权学说,为广东女学先进。五四之后,她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突破性别窒碍与国族藩篱,将中国妇女的解放纳入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视域中通盘考量,身先士卒地参与并组织妇女运动与工人运动。黄璧魂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完整参与了晚清、民初至五四三个阶段妇女解放思潮的女性。她的重新发现,是中国妇女史和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创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