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独特的制度约束之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出现偏离与变异。对此,学界出现了两种解释路径。激励论认为在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之下,地方政府出现行为偏离。压力论认为在压力之下,地方政府采用政策变通应对上级任务。激励论和压力论都从科层体系内部的角度展开研究,没有关注科层体系之外的影响因素,忽略了国家角色及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这就需要第三种解释路径,即国家政权建设论,以超越激励论和压力论,解释地方政府为何会发生“从行为偏离到坚定执行”的转变。该理论将国家带入分析框架,建构体系、结构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分析权力配置、激励方向与压力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转变背后的不变逻辑。
网络因具备了消解暴力者“冲突性紧张”的条件,从而导致网络暴力易发。对此,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层面对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其中,信息简化使事实标签化、身份区隔使不同群体观念对立、部分主体为获取流量而误导网民,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认知机制;因与分享者观念冲突而导致情绪倒错,网络的情绪聚集使得负向情绪相互感染,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情绪机制;网络去抑制效应下的“道德假期”及施暴者假借道德名义肆意审判和惩罚,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机制。基于此,应从网络使用者个体、互联网平台、媒体和社会协同治理的角度,探索网络暴力治理的基本路径。
不良信息”型网络暴力的违法特征并不明显,以冷嘲热讽、煽风点火、风言风语、阴阳怪气等表达方式为主,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造谣诽谤、侮辱谩骂、侵犯隐私等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暴力违法信息。“不良信息”型网络暴力的认定受到现有“违法—合法”信息二分的法源拘束,因违法性侵权性质不强且难以举证,存在规制介入的效率拘束,并且海量不良信息还存在惩戒难以落地的执法拘束。对于“不良信息”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参考家庭场域中对家庭暴力认定、介入和惩戒的方式。网络空间场域中,用户的社会弱关系和匿名性成为暴力滋长的土壤;海量用户导致个体私事极易成为大众公共问题,使得以个体行为为底层设定的传统法律制度难以适用;网暴受害者极易陷入无力摆脱的、类似家暴“受虐者综合症”的心理瘫痪状态,后续引发的受害者抑郁、自杀等严重后果的法律责任亦难以认定。治理涵盖“良信息”型在内的各类网络暴力行为,须正视网络空间的场域性,为治理网络暴力单独立法以设定专门的认定规则、介入条件和惩戒手段。同时,激活网络不良信息管理制度,并针对施暴主体单独设立告诫书制度及完善相应行刑衔接制度。
实现碳中和已成为21世纪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举措与国际政治的中心议题。应对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规则的影响,在碳中和下呈现出由生产转型到国力升级再到秩序变迁的演化路径——碳排放增量空间约束迫使资源利用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使大国的综合国力依赖于运用碳排放空间的能力和效率。碳中和主导的国力升级加快了气候治理国际共识的达成,进而带动了贸易、金融、能源等领域博弈规则的“脱碳化”趋势,进一步引发国际秩序的变迁和重塑,并反映为碳中和下的综合国力差距、气候应对效率差异、气候责任划分争议等多重矛盾。根据这一演化路径,气候话语权将成为大国话语权的核心。面对气候治理格局的复杂性,作为大国博弈重要参与者的中国,应在碳中和带来的国际挑战和竞争中挖掘生产活动的转型机遇,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路径。
学术长聘制度作为北美研究型大学通行的教职制度,在实践中展示了其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生命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和“双一流”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引入这一制度为契机,立足中国国情改革或调整现有的人事制度,以人才为抓手,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不过,长聘制度在本土化移植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回溯这一制度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借助访谈及问卷调研寻找高校教师群体症结所在,为长聘制度进一步的落地实施和教职人员的管理优化提供对策,将助力高等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的高层次人才供给。
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是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新课题,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现有文献大多忽略了返乡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未能全面深入揭示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内在机制并提出整体性对策。有别于早期农民工叶落归根式的“代际性”返乡活动和乡村贤达基于慈善帮扶目的的“扶贫式”返乡创业,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是一场以弥合城乡差距为主要使命并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创业活动,整体呈现出规模更加庞大、主体更加多元、过程更加易变、结果更具不确定性等特征。破解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返不了”“不愿返”“干不好”“留不住”难题,应着力从城乡关系重塑、创业主体激活、创业载体完善、创业环境优化四个子系统入手,构建持续推进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新格局—新农人—新产业—新乡村”系统性治理框架,相关政策须着眼于返乡创业主体人力资本开发的顶层设计,更加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大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