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1004-2229 CN 31-1208/C
全部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DOI
高级检索
导航切换
探索与争鸣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辑部成员
学术指导委员会
学界动态
本刊公告
学术活动
读者妙评
精品力作
本刊特稿
学术争鸣
青年论坛
专题聚焦
圆桌笔谈
常设专题
最新专题
探索学人
学术名家
青年新锐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作者注册
投稿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期刊订阅
邮局订阅
邮购本刊
Email Alert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1期
出版日期:2025-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刊物全文
本期目录
圆桌会议
本刊特稿
学术争鸣
政治与文明
技术与文明
人文
ABSTRACT
封面文件
全选
|
刊物全文
Select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2025年第1期全文
2025(1): 1-180.
摘要
(
103
)
PDF全文
(
314
)
可视化
收藏
本期目录
Select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2025年第1期目录
2025(1): 2-3.
摘要
(
85
)
PDF全文
(
62
)
可视化
收藏
圆桌会议
Select
圆桌会议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一)|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跨学科视野中的人文城市研究
王战, 陈平原, 陈思和, 刘勇, 熊月之, 沈湘平, 陈恒, 陆铭
2025(1): 4-30.
摘要
(
29
)
PDF全文
(
24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城市更新如何诠释“美”“好”
王战
2025(1): 5-6.
摘要
(
26
)
PDF全文
(
30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为何以及如何谈论城市
陈平原
2025(1): 7-9.
摘要
(
21
)
PDF全文
(
36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城市文化结构中的岗位意识——从刘少奇与时传祥的对话讲起
陈思和
2025(1): 10-11.
摘要
(
22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京海双城的文化底蕴
刘勇
2025(1): 12-15.
摘要
(
12
)
PDF全文
(
21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华洋混处与文明互鉴
熊月之
2025(1): 16-19.
摘要
(
20
)
PDF全文
(
23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城市文明新形态需要智能,更需要智慧
沈湘平
2025(1): 20-23.
摘要
(
19
)
PDF全文
(
25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城市的兴衰始终是“大分流”的标志
陈恒
2025(1): 24-26.
摘要
(
21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圆桌会议
后工业化城市的空间治理
陆铭
2025(1): 27-30.
摘要
(
27
)
PDF全文
(
21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特稿
Select
本刊特稿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十五)|想象一种新启蒙:动词思维与无限图书馆
赵汀阳
2025(1): 31-42.
摘要
(
25
)
PDF全文
(
24
)
可视化
收藏
一种历史的意义在于所承诺的未来概念。在今天,启蒙思想的能量似乎已耗尽,其未来概念已失去未来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启蒙。要点是需要在名词思维之外建立动词思维,以便理解名词思维难以解释的动态存在、不可测的涌现和文明的创造性奇点。与动词思维相配的知识论基建工程,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人建立一个以问题缘分作为出发点的万向动态链接的无限图书馆,如此可以始终保证主体性的动态活
力,使动词化的心灵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得以保持主体性。
Select
本刊特稿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十五)|数字时代的社会连接:从个体到社会结构
王天夫, 孙百承
2025(1): 43-52.
摘要
(
37
)
PDF全文
(
28
)
可视化
收藏
与工业社会相比,数字社会呈现出全新的社会样态。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数字通信技术对社会连接方式的彻底改变,进而带来了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重构。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提炼数字时代社会连接的新特征,分析“连接泛在”“虚实交互”等后果,进而梳理社会关系的形成机制与构成要素,指出数字社会的连接方式能穿透建立关系的固有障碍并消解维系关系的传统要素;在此基础上,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总结数字时代基于注意力分配而形成的多元差序格局,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探讨个体在全新社会结构中或将面临的影响,这些新变化带来研究范式的变化,亟待更多的研究投入和探索。
学术争鸣
Select
学术争鸣
数据价值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实现——对数据资产化关键争议的讨论
刘思洁, 郜庆
2025(1): 53-61.
摘要
(
22
)
PDF全文
(
26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的推进,数据资产化与数据价值的实现愈发受到重视。作为实现数据价值转化的核心路径,数据资产化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和反映其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整个数据产业的发展。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对数据资产化过程展开了探索,但从实践来看,数据资产化的实现面临概念边界模糊、数据来源不明、数据估值困难几个关键性争议。因此,要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厘清数据资产化在论域确定这一层面的关键争议,界定数据来源的“合法性”,架构清晰明确的数据产权制度,从而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实现。
Select
学术争鸣
再造实质化“理想型家庭”——基于撤销父母监护权十年实践困境的分析
颜湘颖
2025(1): 62-72.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受监护侵害儿童的重要保护措施,撤销父母监护权自 2014 年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广泛适用,体现出“家庭监护为主、国家监护托底”的实践特征,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家庭责任优先”的司法逻辑。但这种逻辑在十年运作中遭遇“新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不强、监护责任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不足”等实践困境,在“是否能最有利于被监护儿童”方面受到质疑。在撤销父母监护权发生的实践过程中,其核心应是司法如何构建新的关怀关系,即确定新监护人。其中,新监护人产生的具体行动发生机制即“行动者—目的—规范—情景”,是撤销父母监护权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司法者应以关怀理论强化“儿童中心主义”裁判逻辑,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标准,全面考量新监护关系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辅以监护支持,最终为撤销父母监护权的儿童再造实质化“理想型家庭”。
政治与文明
Select
政治与文明
当前人民群体结构的深度重塑与大治理观的确立
何艳玲
2025(1): 73-90.
摘要
(
29
)
PDF全文
(
22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研究的基本议题是理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则是这一关系的中国表达。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城市化与全球化交织驱动的历史巨变中,社会结构快速变迁,人民需求深度重塑。基于矛盾分析,这些结构性变化主要包括:阶段性增长滞缓引发生活期许的不确定性、线上社会的崛起助长群体价值观的撕裂、线上市场的兴起激发资本—新劳动者之间的冲突、全球性平台与国家和社会之间边界的模糊。而这些变化也带来了相应的治理挑战:公共政策的标准化与人民诉求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民意回应的及时性与被隐匿的民意之间的矛盾、价值承诺的饱和度与行政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组织痛点被遮蔽之间的矛盾、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交叉叠加的矛盾、非常态治理与常态治理之间有效切换的矛盾以及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逻辑相斥之间的矛盾等。对大国发展而言,有必要基于这些挑战确立全新的大治理观,并在更精准的需求回应、更有效的财政支出、更细致的政策工具、更科学的常态治理、更整体的组织变革及更系统的国家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
Select
政治与文明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何以持续(笔谈)
徐勇, 姜晓萍, 肖滨, 褚松燕
2025(1): 91-107.
摘要
(
25
)
PDF全文
(
24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治理需求的不断升级,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保持对民众需求的敏感性,及时响应社会变化,以确保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未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应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让基层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坚强基石。如何在保持社会活力的同时,提升治理效率,确保服务质量和民众参与度,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这一过程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构建“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优化服务管理机制、提升治理共同体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本专题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可持续路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提供思路和策略。
技术与文明
Select
技术与文明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十八)|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挑战与进路(笔谈)
薛澜, 劳拉·赞诺蒂, 胡郁
2025(1): 108-121.
摘要
(
40
)
PDF全文
(
34
)
可视化
收藏
从美国拜登政府离任前再发 AI 芯片禁令,到多国对 DeepSeek 使用设限,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与全球治理时常处于某种“悖离”状态。作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存在哪些系统风险?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我们需要破除怎样的认识盲域?又需要切换怎样的研究视角?中国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核心和进路何在?基于这些问题,本期在 2024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人工智能新进展与社会科学的未来”论坛研讨基础上,特邀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劳拉·赞诺蒂、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撰稿,推出“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 :挑战与进路”专题笔谈,助推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双向赋能。
Select
技术与文明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十八)|我国银行数据共享规则的安全与发展“再平衡”
杨松, 汪宓
2025(1): 122-133.
摘要
(
25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银行数据是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成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球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探索银行数据共享规则,包括落实银行数据可携带权、扩大共享权利的客体范畴以及提高消费者信任,以充分实现银行数据价值、提升金融普惠性。同时,各国十分重视银行数据自主权和数据隐私权保护,通过加强政府监管以全面保障金融消费者权利。当下,我国银行数据规则体系以安全为主、共享为辅,数据中介商规则较为混乱,数据可携带权和知情同意权落实不到位,导致银行数据共享业务难以高效开展。对此,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的价值理念,适当借鉴域外经验,从发挥银行数据价值与保障数据主体权利两方面,优化银行数据共享规则。
人文
Select
人文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十一)|AI 时代的文科向何处去——兼论新型心学建构的可能性
尚杰
2025(1): 134-141.
摘要
(
28
)
PDF全文
(
20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文科学者靠自身的灵感与直觉自由自在写作的传统正在消失。当前,将文科理工科化的趋势正试图将文科还原为单纯的理性智能,剔除其中的个性、风格与情感因素,将智能还原为统计出来的数据和算法,这将导致文科自身的死亡。在此危机面前,文科的希望在于,相较于精确化,人类对于挖掘自身深邃天性的兴趣更为浓厚,他们享受自由创作过程本身,而非被技术置换之后的“无所事事”。在这一过程中,将形成后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它是人类敏感精神的直接体现,它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感性的心灵将占据主导地位,它返回并且复兴人类本能与纯粹智力之外的剩余物。
Select
人文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十一)|第三种法律东方主义话语——以小斯当东折中的中国法律观为中心
屈文生
2025(1): 142-159.
摘要
(
28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小斯当东因其亲身参与 1800 年“朴维顿号案”、1807 年“海王星号案”以及 1810 年翻译出版《大清律例》等重要历史事件而对中国法做出的“事实判断”,初步形成有别于西方传统的“褒华式”和“贬华式”的第三种法律东方主义话语,尤其是对贬华式法律东方主义话语做了回应。及至 19 世纪 30 年代中英关系巨变之际,小斯当东意图用第三种法律东方主义话语调和英国对华垄断贸易与自由贸易两种政策,将西人关于中国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杂糅一处,形成其折中的中国法律观。第三种法律东方主义话语要求在华英国人遵守中国法,以维持英国对华贸易稳步发展,本质上仍是为了维护英帝国在华利益。
Select
人文
城与人: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八)|魔都“野猫”的百年“叫魂”——从李金发到陈建华
夏中义
2025(1): 160-176.
摘要
(
28
)
PDF全文
(
21
)
可视化
收藏
百年来,学界对李金发诗“格物”不薄,“致知”欠厚,其缘由大多是因循行思潮史而惊诧他“怎么写得这般怪”,甚少沉潜于发生学来探询他“为何写得这般怪”。《弃妇》或宜读作李诗“总纲”,从中可提炼出其“象征诗哲方程”,即借鉴法国象征主义来雕塑“魂之殇”,蕴涵“存在主义”哲思。因嗅着李诗所弥散的“墓园气息”,陈建华创作于 1965—1966 年的象征诗稿《红坟草》几被“死亡”主题及意象所覆盖;而通过辨析可知,到 1968 年诗人完成“自我救赎”,其象征诗风大变,其身上李金发之影淡出,而波特莱尔凸显。这条象征主义诗脉或现代主义创作线在海上文坛百年间若隐若现,貌似间断实质绵延——从李金发到陈建华,从二诗人的“心理相通”到发生学角度呈示“学理打通”,百年诗脉传承的隐线得以显影。
ABSTRACT
Select
ABSTRACT
《探索与争鸣》2025年第1期英文摘要
2025(1): 177-180.
摘要
(
19
)
PDF全文
(
4
)
可视化
收藏
版权所有 ©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
备案号沪ICP备0500883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