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刊物全文
  • 刊物全文
    2025(2): 1-180.
    摘要 ( 38 ) PDF全文 ( 78 )   可视化   收藏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探索与争鸣创刊40周年青年学人专刊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探索与争鸣创刊40周年青年学人专刊
    2025(2): 2-3.
    摘要 ( 17 ) PDF全文 ( 27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2): 4-5.
    摘要 ( 30 ) PDF全文 ( 44 )   可视化   收藏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
  •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
    邵燕君, 祝东力, 赵勇, 王鑫, 杨玲, 秦兰珺, 耿弘明, 李洋, 黎杨全, 许苗苗, 王玉玊
    2025(2): 6-38.
    摘要 ( 21 ) PDF全文 ( 20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当下,新的大众文艺正在不断生成、蓬勃展开,亟待研究者进行理论提炼和批评研究。“二次元一代”青年学者不仅拥有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个体经验、全球化的想象力和视野,更展现出一种言说自身及其时代和文艺的冲动和尝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玊的专著《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以下简称《编码新世界》)便是其中代表。为此,2024 年 12 月 3 日,《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五辑·王玉玊”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委员会,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这部专著,以“‘二次元一代’的经验变迁”为论域,展开交流探讨。本刊将与会专家观点汇集于此,因杂志篇幅有限,本期仅刊发精要,全文将以别册形式另行发布。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孙飞
    2025(2): 39-50.
    摘要 ( 22 ) PDF全文 ( 33 )   可视化   收藏
    沃格林在《天下时代》一书中,依据“实在”进程中的不同形态,构建了一套关于“天下时代”的世界历史叙事。“天下时代”实际上勾勒出一幅动态图景,即通过“精神天下”与“现实天下”的重新组合,以超越论的模式将“ecumene”(人居大地)这一符号再度等价于荷马时代的宇宙论经验。然而,在触及“中国天下”问题时,这一叙事的核心原则面临着挑战。概言之,中国的历史经验难以契合超越论模式中的天下观,因而也无法将自身分化为“精神天下”与“现实天下”,这一点在赵汀阳对于天下概念的重构中得到清晰的展现。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天下”与沃格林分析的“ecumene”在字面义上虽能形成对应,但两者指向着不同的经验类型。依据这类经验,尤其是对于存在问题的不同组织方式,不同的天下叙事不仅呈现出形态差异,最终得到的历史理解也将变得极为不同。
  • 学术争鸣
    褚丽娟
    2025(2): 51-62.
    摘要 ( 16 ) PDF全文 ( 21 )   可视化   收藏
    向世陵教授在《儒家博爱论》中指出,博爱作为一个中国自产的词语,在用于翻译西方类似观念时,却反过来用西方的观念否定、束缚了自身的思想。该结论挖掘了历史上儒家博爱观所具有的普适性文化资源,却也掩盖了这个概念产生之初所呈现的历史纠缠、文化互化的史实。运用全球史和概念史的方法,考察作为概念的“博爱”一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时间脉络、代表性人物、主要内涵以及提出博爱概念的现实考量和问题意识,进而回溯博爱概念从日本迁移到中国的路径,挖掘明治维新时期博爱概念被使用的历史语境,可以发现博爱概念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对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回应,这种回应最先从日本开始,到了中国博爱概念的散播路径和资源来源逐渐产生了差异。今天,当我们在讨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议题时,拥抱跨文化性成为无法绕开的核心。
  • 学术争鸣
    康翟
    2025(2): 63-72.
    摘要 ( 23 ) PDF全文 ( 33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所谈到的工人因被束缚于机器生产而精疲力竭的状况,数字时代的倦怠突破了体力劳动的界限,并展现出精神内耗等诸多新特征。其生成机制可视作自我剥削、社会加速、过量的人机交互以及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工作挤压生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可以发现,上述机制无不植根于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矛盾及内在要求,构成了数字时代倦怠背后的深层逻辑。韩炳哲对数字时代倦怠现象的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由于其理论框架缺乏资本批判维度,最终仅停留于现象层面的考察和描绘。
  • 学术争鸣
    何青翰
    2025(2): 73-85.
    摘要 ( 15 ) PDF全文 ( 28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基层知识青年的“失意”状况深刻折射着中国社会的时代症候。以田野调查报告以及非虚构类写作为主,学界产生了一批关于当代基层知识青年的叙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具有文化场域的多元参照系,接受着持续“现代化”与反省“现代性”双向牵引,形成了内敛式的个体关怀与外延式的秩序思考的两条书写路径,力图承载并超越“失意”。作为知识生产,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在情感知识维度与社会知识维度为理解基层知识青年的心灵世界及其生活现状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符号与观察坐标。这一知识生产能否持续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正向力量,取决于其自身能否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造成的思想局限,走出“寒门子弟”抑或“小镇青年”的社会想象的循环复制,从而激活内在于中国基层的社会主义资源以及既有的文化传统,在个体与集体的平衡之中恢复基层知识青年的行动主体性以及内具信念感的历史目标。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邱婕
    2025(2): 86-96.
    摘要 ( 16 ) PDF全文 ( 35 )   可视化   收藏
    当时间和节奏越来越偏离人类社会轨道,节奏分析通过对“时间之问”的日常性转换,提供了社会时间抽象概念的具象理解。为填补空间转向思潮所遗漏的理论“盲域”,有必要重拾列斐伏尔的遗稿,接续列斐伏尔晚年转向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路径,从时间意向性深描集体生活的社会节奏,将其划分为循环和线性两种类型。其中,循环和线性的“节奏失衡”直指日常生活异化的现代性议题,突出如经济生产的快节奏卷入日常生活并制造了加速、压缩的时间景观。对此,反节奏化的社会理想方案重新提出“等律节奏”的诗性救赎、“时空结合”的都市革命。围绕“多元节奏”“节奏失衡”“等律节奏”之脉络,得以推演“时间的生产”命题,完成空间生产理论的合奏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的解题。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邓剑
    2025(2): 97-106.
    摘要 ( 13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自走棋是晚近五年流行的主流网络游戏类型之一。这类游戏属于幸存系游戏,它将玩家从宇野常宽所谓决断主义者赋权为元决断主义者,且以自动战斗为方法使他们陷入自我幻想式的胜负攻防。自走棋奉行全景敞视主义的意识形态策略,以完全透明的游戏机制悖论性地将玩家带入充斥着竞争幻象的无风险游戏 - 社会。尽管它为玩家虚构了可容身的外部性,实际上却是一个自闭式的内面世界,并使玩家在内与外的辩证法中陷入自我目的化的无限循环。自走棋中的剩余时间转换了电竞游戏的象征秩序,获取竞争胜利不是以加速主义为方法战胜他人,而是以缜密算计的理性态度实现自我压制。这隐喻了当代社会的范式转型。自走棋同样演绎了悲观社会的想象力,是一种须被超克的游戏类型。
  • 专题一:加速 / 减速:新文化的时间政治
    郑晓茹, 刘中起
    2025(2): 107-118.
    摘要 ( 13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隐生活”作为现代青年所选择的生活形式,是进一步理解现代青年主体性实践和主体性意义的重要切入口。现代青年“隐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循着将“人己连接”和“群己关系”皆统合于自我建构的“由己及己”的理路,本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应该适配怎样的生活进行自主表达和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的一种衍生。沿此认知,根据个体的境遇及其对自由的追求,可以对“隐生活”进行四种类型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现代青年“隐生活”的形成机理内蕴着主客关系模式以及反思性认知模式两种自我概念循环,现代青年“隐生活”的应变逻辑呈现为构造“自我沉浸”和建构“为自己而活”两种路径,而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则召唤现代青年进一步走出“隐生活”。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施畅
    2025(2): 119-126.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面容通常被视作读解个体内在本质的窗口,但这一窗口远非透明无碍,而更像是“揭示—隐藏”的冲突地带。进入算法时代,面容被日益兴起的机器视觉记录、识别和分析,由此成为“摄取—隐匿”的对抗场所。机器视觉犹如《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的摄魂怪,以公共安全等名义摄取面容,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情感和价值。为了抵抗机器视觉无休止的面容摄取,个体采取蒙面、易容等“隐匿术”,试图令其摄取过程遭遇挫败或发生故障。然而,当面容监控超越道德界限并与其所谓的公共安全目标相矛盾时,个体的“隐匿术”就会暴露其固有的局限性。除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们还需要彼此间的守望相助,用“守护咒”驱散部分居心叵测的“摄魂怪”,从而更好地保护面部隐私和数字自主权。
  • 专题二:道成肉身:新文化的身体革命
    张煜棪
    2025(2): 127-138.
    摘要 ( 9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的生命情景与生活情绪溢出了现行的身体话语,人身的难言之隐需要借动物之身方能说明。人在动物身上看到脱离此身困境的可能,即走向共同“体”。这种由想象、官能、情感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幻肢。幻肢往往与“痛”关联,只有疼痛才能感知、定位、言说幻肢的存在,它是已经失去的身体局部,是经由想象与情动创造的外在于“我”的身外之体、是未曾经历却要忍受其痛的历史载体。幻肢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情感、批评装置与研究视角,唤起一种通过文学才能感知的跨文化、跨物种的链接意识,通过断裂感知整体,通过隔离寻求联系,通过痛苦获得疗愈,并促使我们反思在这个多民族文学并发、多物种共生的星球上,不同主体作为共同体应该如何生存、如何阐释自己的身体,以及人文在其中又有何意义。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齐英程
    2025(2): 139-152.
    摘要 ( 9 ) PDF全文 ( 8 )   可视化   收藏
    个人数据收益分配过度向资本倾斜使个体沦为“赛博无产”的情况,已引发广泛关注与批判。个人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社会合作的产物,其价值理应由双方共享。既有数据财产确权理论方案未能跳脱出传统私有财产权制度在排他性维度上厘定数据归属的思维惯性,仅能在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权利配置。当下,应该探索一种容他性个人数据使用权方案,在将个人数据使用权定位为人格权积极使用权能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个人数据许可使用机制与集体性的行权机制,为个人积极主张数据财产利益提供支持,改变个人在数据价值分配关系中的附庸地位,同时亦为个人与数据处理者对数据财富的社会化共建与制度性共享提供新的可能。
  • 专题三:数据 / 信息:新文化的基础设施
    曹冬英
    2025(2): 153-166.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出全新的技术样貌,并催生出具有非理性特征的“自反式信息茧房”。传统信息茧房依循“回音室—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的生成路径,而自反式信息茧房遵循“技术放大器—沉浸逆向—长尾效应”的构成逻辑,后者同时针对用户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自身,是传统信息茧房的强化形态。它基于“沉浸性”“非理性”等特征而蕴含更大的潜在风险,突出表现为个体过度沉浸、群体高度分化、社会空间失序。对此,应分别以主流文化引领用户端的理性化发展、以市场规制修正模型端的资本化逻辑、以规范体系保障“人机交互”的秩序化图景,从而有效应对“自反式信息茧房”在个体、群体、社会等层面潜藏的挑战。
  • 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周子羽
  • 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周子羽
    周子羽
    2025(2): 167-176.
    摘要 ( 13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算法嵌入政府治理形成了算法行政新范式。然而,算法运行过程的不可感知性及其对公共价值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实践中算法霸权、算法歧视、算法偏见等一系列异化现象的出现,现有的算法规制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在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意义上保险丝所具有的“熔断—补救”机制,可以建构一种综合性算法规制分析框架——算法行政“保险丝”机制。算法行政“保险丝”机制包括场景分析、阈值设置、熔断监测、纠偏修正四项主要步骤,它将“事前预防”与“事后维护”两种规制策略加以联结,弥补了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缺少事后补救环节的不足。这一机制可以帮助政府在算法行政风险外溢之前及时感知、准确判定、主动预防算法风险,实现算法规制的关口前移和化解纠偏,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价值。
  • 英文摘要
  • 英文摘要
    2025(2): 177-180.
    摘要 ( 8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